摘 要:實訓室建設是職業教育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保障,以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蘇州工業園區分院數字藝術設計實訓基地建設為例,從實訓基地建設規劃、實訓基地與產業化匹配、開放性實訓基地建設、實訓室管理機制四方面提出了實訓基地建設的見解。
關鍵詞:實訓基地;開放性;管理機制;產業化;規劃
[本文系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課題,數字藝術設計實訓基地建設建設與研究,B/2014/06/032]
國家、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及《江蘇省“十二五”教育發展規劃》中明確實施“職業教育基礎能力提升工程”[1]。特別是江蘇省在2013~2015年,重點支持建設的一批專業對接區域產業、技術對接職業崗位、設備領先企業生產,管理科學、運行高效,集教學、培訓、鑒定和生產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職業學校高水平示范性實訓基地[2]。本文以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蘇州工業園區分院省級高水平示范性實訓基地《數字藝術設計實訓基地》建設實踐為例,通過調研、總結、設想找出一條適合藝術設計類專業,實訓基地建設模式,更有效地提高職業教育質量。
一、根據專業群發展趨勢,統籌實訓基地建設規劃
在前期調研中,我們發現許多學校實訓室建設存在一些共性問題:實訓室建設僅僅是為了某個專業,甚至為了某一些課程的需要;實訓室重復建設,造成資源浪費,利用率不高;實訓室分散,設備管理、耗材存儲方面的管理混亂。
通過整合專業群的實訓資源,再增加一部分實訓室,形成兼顧專業發展又有適當前瞻性的實訓基地。首先,站在專業群建設的全局高度規劃實訓基地建設。通過分析專業群的五年建設規劃,搞清楚目前專業群的實訓需求,以及前瞻性地考慮將來新專業的可能的需求。其次,摸清現有的專業群實訓需求,以及現有的實訓室承擔的功能和存在的不足。最后,整合專業群資源,統籌規劃建設全新的“數字藝術設計實訓基地”,初步形成三大功能區:數字藝術創意設計區、數字傳媒中心、展廳。數字藝術創意設計區主要涉及動漫各課程的實際需要,以及后續將開發的手機游戲、多媒體設計等專業的需求,數字傳媒中心主要涉及平面和美容美發的實訓需求,其中畫室、攝影棚、展廳是公用型實訓室。
營造與企業相適應的職業環境[3]。數字藝術設計實訓基地總共1530平米,建設資金約700萬,按照動漫、平面、美容美發企業的生產流程,科學合理的布局,包含了數字藝術創意設計區、數字傳媒中心、展廳、工作室四個區域。數字藝術創意設計區主要包含了動漫、游戲專業的實訓室群。數字傳媒中心包針對平面設計、美容美發專業實訓室群。實訓室群的建設對應了企業生產流程和工作任務,同時還考慮了專業基礎教學、技能大賽、社會服務、培訓、職業鑒定的需求。結合技能大賽、社會項目制作設置了創意設計工作室、數字媒體工作室兩個項目工作室(圖1) 。
二、實訓基地建設與區域產業匹配
實訓基地建設應該與周邊產業的發展緊密相連,才能培養出企業需求的人才。我校位于蘇州工業園區科教創新區,該區域是蘇州工業園區轉型發展的核心區域,致力于構建高水平的產學研合作體系,其中創意產業是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我校地理位置處于創新區的核心區,周圍聚集了大量的數字創意企業。在基于對區域產業園的調研分析,了解企業的需求與學校自身的需求,找到一個結合點,達到實訓基地建設的效益最大化。其中,“藍箱”實訓室,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影視后期處理能力,還與蘇州向月葵影視制作公司開展業務合作和人員培訓,另外還能帶動美容美發專業實訓與影視劇組的化妝等項目的合作,極大地帶動了專業群的發展,形成“1+1>2”效應(圖2)。
三、與企事業單位緊密聯系,
打造開放性、共享性實訓基地
(一)打造開放性、共享性的實訓基地,實現學校與社會共贏
許多職業學校的實訓基地都是關起門來實訓,導致實訓建設、實訓活動與外界隔離,自我封閉,最后導致人才培養質量落后于企業的需求。通過校企合作開發共建實訓基地,廣泛吸收面向藝術類專業群的企業入股實訓基地或者在實訓基地開設研發中心,學校以自身的資產優勢、理論師資優勢、潛在的優秀技術個人優勢、社會培訓優勢等資源與企業共建基地,分享企業的設備資源、人力技術資源、市場資源和企業文化資源,同時解決了自建基地存在的技術力量不足、生產線不完整、不懂市場的問題。
(二) 實行開放實訓基地模式
建立實訓基地與區域內各科研單位、高校、企事業單位建立資源共享的管理模式。實訓基地將面向市場,實行靈活多樣的開放模式,既對兄弟職業院校開放,也對企業開放,滿足多種形式職業教育的需要,提高實訓基地的利用率。同時,堅持“走出去請進來”,加強與同行業的合作與技術交流,積極主動地為企業提供各類培訓支持。也為區域內其他院校和單位提供專業實訓、師資培養、項目培訓、職業資格鑒定等多項服務。通過開放實訓基地不僅贏得了社會美譽度,更能提高實訓基地的使用率,獲取一定的收益,增加自身的造血功能,可實現實訓基地持續健康發展。
四、實訓基地建設長效管理機制
(一)成立實訓基地管理機構
成立實訓基地管理委員會、管理中心“雙主體”的管理機制,形成了頂層設計與基礎管理結合,有效保證實訓基地的持續運營。實訓基地管理委員會,主要負責基地規劃、建設、管理制度以及其他重大決策的制定和實施,主要成員為學校領導、企業負責人、專業負責人和系部負責人。實訓基地管理中心,主要負責實訓室管理、實訓計劃安排、實訓內容開發、實訓績效考核以及實訓過程中的具體協調工作,由實訓中心、企業生產部門、專業教師構成。
(二)創新實訓基地管理機制
1.兼顧學生培養、企業利益、學校利益的實訓基地市場化運營機制[4]。由于實訓基地建設是由學校主導,且處于學校的環境中,又不能與產業脫軌,因此要極力保護三方互惠互利。學校在場地、設備、教育資源、人才供給上給予較大的支持,并實行市場化的運作,并將獲得部分收益投入到基地建設中去。企業提供實訓項目、生產性項目,并完成相應的管理,獲取適當的收益。
2.創新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專業教師以及其他利益相關方參與到實訓基地的建設與運營中。通過政策優惠等方式鼓勵企業入駐實訓基地,建立激勵和約束機制,約束企業保證生產和實踐教學時間比例,確保實踐教學質量。通過績效和責任認定的方式調動企業員工、學校教師參與的積極性和良好的工作態度。通過有效的激勵機制,讓學校、企業、員工、教師成為利益共同體,根據貢獻大小分配利益。
五、 從人才培養的全局考慮實訓項目的開發
實施實踐教學、生產性實習、就業、職業資格鑒定一體化項目開發,從學生認知規律、職業能力形成規律的高度,將以上四方面內容融入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各個階段。在實訓基地規劃建設時,應規劃配置與實踐教學、生產性實習、就業、職業資格鑒定相適配的實訓設備、場所、項目。我校數字藝術設計實訓基地面向藝術類專業群實施三個層級的實訓項目開發:“基礎實踐”“專業實踐”“就業實踐”。三個層級的實訓項目就是學生在校學習生涯中的三個階段,對應了學生職業能力成長的三個遞進層次。基礎實踐主要解決通用性、基礎性的知識與技能;專業實踐主要培養學生職業技能,在此階段學生接受職業資格鑒定;就業實踐主要圍繞學生產性實習,以就業為中心職業能力培養。
在建設實訓基地過程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實訓基地建設水平與人才培養質量息息相關;完善的管理機構和長效機制是實訓基地良好運行的重要保障;實訓項目開發使實訓基地發揮效益源動力。在接下來的建設中,我們將優化管理機制、著重軟實力的提升,進一步提高實訓基地建設水平。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中發[2010]12號
[2]江蘇省教育廳.財政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學校高水平示范性實訓基地建設的通知.[EB/OL].蘇教職〔2012〕34號
[3]周淑琴 高職藥學實訓基地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醫藥導刊,2010,(04).
[4]陸勤豐.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與運行管理機制的探索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 2010,(07).
作者簡介:
毛輝,數字藝術系,專業負責人,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蘇州工業園區分院數字藝術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影視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