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發展變遷,哈薩克族傳統的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的變革,并推動了哈薩克族牧區經濟的發展,引起社會價值觀念的變化及哈薩克族傳統生活習慣的變遷。而且在變遷過程中形成了文化再生產。
關鍵字:哈薩克族;文化變遷;文化再生產
一、文化變遷中的身體化形態
一個民族的經濟狀況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不僅制約著這個民族的物質生活消費的性質、方式和水平,而且也制約著整個民族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因此,“民族文化藝術的交流和發展始終伴隨著政治制度和經濟的發展而存在。愈閉塞就愈落后貧窮,愈開發則愈進步”。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受制于其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而隨著其經濟和科技的發展變化,必然帶來民族文化的變遷。哈薩克族的文化變遷過程很好地印證了這一點,在文化變遷過程中也形成了其具有特色的再生產文化。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開放,尤其是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性文化和婚姻家庭觀念的不斷滲透,哈薩克斯坦人的性觀念、婚姻家庭觀念和生育觀念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在城市地區,這些變化對哈薩克斯坦現代家庭結構的變遷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盡管1999年后族際婚姻的絕對數量在逐年增加,但其增幅卻低于族內婚姻,所以說,是民族主義引發的跨國民族外遷,促進了民族混合家庭所占比重的下降。
一個典型的哈薩克族家庭,孩子中年齡最大的或者年齡最小的孩子要跟父母一起住,承擔起這個家族的重任。過去的哈薩克族婚姻會提倡與同民族通婚,婚姻上有許多限制,其中一條是:同一部落的青年男女不能通婚,如果通婚必須超過七輩以上,聯姻的人家也至少相隔七條大河。無論是作為政治術語,還是作為社會文化現象,“玉茲習氣”在哈薩克斯坦都是家喻戶曉的,因為它是哈薩克民族特有的文化現象。哈薩克族過去嫁女兒往往是看彩禮多少,兒女一般沒有話語權,通常都是父母包辦婚姻。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發展,人們通過知識的獲得、在實踐過程中通過將這樣一個社會結構內化,并激活為外化過程。女性擇偶標準也隨之改變,比如受訪者A提到:“母親青睞于爸爸學習能力與勞動能力,父親通過受教育抓住‘生活機會’從而改變命運。母親眼光隨著文化變遷也隨之發生變化。”
受訪者B提到:“爺爺是在17歲那年失去父母,家里5個孩子最小的4歲。由于條件有限,不得不把弟弟妹妹送去別人家寄養,自己努力賺錢再把弟弟妹妹接回來,過去爺爺家算是有錢人家,當時爺爺比較幸運地讀到了初中,其父母去世后不得不放棄學業,去當時的公社打工,爺爺說當時公社不會給他工資只管吃住,他就在那邊勤勤懇懇,獲得大家認可,又有了一次機遇去上了大專。通過長時間的努力,爺爺有了工作,慢慢把弟弟妹妹接回家里并供養他們。在我看來這就是一種時間的投資,慢慢轉變為文化資本,小事的積累帶來質的轉變。到現在爺爺還會提到當時親戚對他的不理解,不好好從事畜牧跑去學習政府工作。可以理解為是早期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給他塑造了好的性格傾向,并產生了一種前反思性。”其實也就印證了布爾迪厄的文化觀:想要反作用于結構,教育機會是最重要的,布迪厄對于貧困的文化觀強調個體對于有限機會的適應而不是反常行為的文化根源。他表明階級的結構劣勢如何被內化為相對持久的傾向,這種傾向則能夠通過社會化而在代際之間傳遞并產生自我挫敗的行為。這就解決了文化主義與結構主義之間關于貧困的起源與持久循環的論爭。
二、文化變遷的客觀形態
客觀形態的文化資本與身體化這一概念有一定的相關聯系,如果行動者的身體化文化資本不投入到具體的場域中去的,就無法作為一種文化資本發揮作用。這里哈薩克族的客觀形態有氈房、冬不拉、奶疙瘩、戰袍等。
從飲食結構來看,哈薩克族飲食文化模式主要有幾種形式。由于哈薩克族游牧生活歷史悠久,其飲食文化保留和傳承最牢固的莫不是取自于牲畜的各種食物。因此,主食還是以奶類與肉類為主,以游牧民族的飲食文化為主。隨著觀念的變化,人們開始將蔬菜類面食類食物引進哈薩克族的餐桌。由于還是會依賴過去的飲食習慣,所以出現了“那仁”“馕包肉”等食物。
其中“茶文化”是哈薩克族特有的典型文化,哈薩克族一直都以飲茶為主。這里的茶是奶茶,主要由紅茶加牛奶構成,經過高溫燒制。家里來客人必須喝茶,并且要根據客人的情況熬。比如會有奶奶茶,奶奶茶要熬的時間長一點要很濃,并且要放鹽。給年輕人的話,要問他的愛好,一般年輕人喜歡清茶。小朋友會喝帶糖的茶。原來人們會專門到親戚朋友家喝茶,現在會有許多茶館供人們一起飲茶。受訪者C提到:“媽媽們還會有‘chay toy’。結婚婦女以喝茶的主題,聚在一起,每月一次。我媽媽就有好幾個喝茶集團,每次從聚會回來都會容光煥發。我覺得這種小集體還是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人們幸福感的。”
三、文化變遷的制度形態
文化資本的制度形態就是通過考試考核等一些形式對行動者所具有的知識文化素養進行一個認可的證書或者證明。其中阿肯彈唱會的變遷有著其特殊的意義,阿肯談唱會是阿肯們(表演者)通過冬不拉彈唱抒發自己的情感,多數是一男一女對唱,也有兩男兩女相互對唱與阿肯獨唱。阿肯們通過這種方式表達自己對現實的看法,對祖國的愛戀,對情人的癡情,等等,主題不限,展現自己的才華,曲風也沒有固定模式,自由混搭。過去的阿肯彈唱是以娛樂豐富生活為主,現在的阿肯彈唱會主要是以比賽選拔精英的形式。
哈薩克斯坦不僅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而且是一個民族結構十分特殊的多民族國家,最大的少數民族俄羅斯族的人口比主體民族人口少不了多少。不僅如此,哈薩克斯坦人口較多的民族(包括主體民族)大多都是跨國民族。哈薩克斯坦不僅是一個多宗教國家,而且是一個幾乎全民信教的多宗教國家,兩個人口最多的民族——哈薩克族和俄羅斯族分別信仰兩種不同的宗教——伊斯蘭教和東正教,且哈薩克斯坦獨立初期正值伊斯蘭復興的狂潮蓄勢待發之際。如此復雜的民族、宗教現實,對于剛剛成立的哈薩克斯坦政府來說的確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值得哈薩克斯坦人慶幸的是,雖然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并非完美無缺,但整個國家基本上平穩渡過了那段特殊時期,沒有出現大的社會動蕩。我們認為,哈薩克斯坦政府制定和推行的民族宗教政策基本上是穩健而成功的。
伊斯蘭教在哈薩克斯坦草原傳播的時間較晚,在12世紀時,哈薩克斯坦草原的大部分地區還與伊斯蘭世界處于隔離狀態。蒙古人入侵以及蒙古汗皈依伊斯蘭教后,尤其是從帖木爾和烏魯伯時代(14世紀后半期到15世紀)起,伊斯蘭教才真正進入哈薩克斯坦草原。所以,伊斯蘭教在哈薩克斯坦草原的大規模傳播并占據統治地位應該不早于16世紀,主要還是在金帳汗烏茲別克時代。但據史料記載,瑪維蘭納赫和霍拉桑的正統神學者稱當時的哈薩克人為偶像崇拜者和叛教者。甚至在17世紀,歷史學家馬赫穆德·伊本·瓦利還把吉爾吉斯(哈薩克)人稱為異教徒。因此哈薩克人被大規模伊斯蘭化應該是17~18世紀的事。按B巴托爾德的觀點,游牧民族在接受新宗教的同時,仍然保持著原有薩滿教的大部分儀式和信仰。
以“沙皇陛下”的名義命令中亞和哈薩克斯坦居民,要絕對服從穆斯林教規并無條件遵守伊斯蘭教的一切儀式和要求,否則處以嚴酷的體刑和其他懲罰。
但是,經過幾百年漫長的傳播過程之后,伊斯蘭教在哈薩克斯坦草原已經成為“一種傳統、一種理念、一種感情聯系、一種生存方式”“已經成為每個穆斯林對自己生存的社會群體的一種精神寄托”。
四、文化再生產
在現代化進程中哈薩克家庭的一些觀念也隨之轉變,并且也形成一些獨有文化。比如在哈薩克族的傳統中長孫子、長孫女由爺爺奶奶撫養長大,所以,小時候就說自己是爺爺的孩子,并且會稱呼爸爸為哥哥。作為爺爺的孩子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在家族中所有人都會對爺爺的孩子更加偏愛。比如說我們吃飯,長者要坐在正中間,然后按照地位依次分散著坐,爺爺的孩子就可以跟爺爺一起坐在正中間,并且家里的孩子都會十分尊重他。但是這種制度禮節也有不好的地方,比如孩子會跟自己父母不太親近,跟自己的兄弟姐妹也會有隔閡。我爺爺也是送給奶奶家的孩子,爺爺說他這輩子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沒有叫過自己的媽媽,一直都是以“嫂子”來稱呼母親,而且為了不讓奶奶傷心,都不會讓自己媽媽抱自己。隨著觀念的轉變,爺爺奶奶會允許孩子稱呼自己的父母,并且都在一起生活,所以被爺爺奶奶收養的孩子跟爸媽弟弟妹妹關系也會逐漸融洽。哈薩克族其實是提倡“多孫多福”“男女平等”的生育觀念,在哈薩克斯坦至今都會評選出“優秀媽媽”給孩子比較多的母親頒獎。隨著社會發展、計劃生育政策頒布,人們的思想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一家只能有兩胎,我們家由于弟弟妹妹是龍鳳胎,所以還是在計劃范圍之內的。大部分家庭的生育觀發生了變化并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
由于非法修建宗教活動場所、私辦經文學校和私帶“塔里甫”、宗教干預行政、司法、教育和婚姻、計劃生育政策、以教派之名爭奪領導權等現象較為普遍。
平時生活中,這些禁忌發生了明顯變化:過去晚上照鏡子是人們很介意的事情,認為晚上照鏡子會看到不該看到的東西,或者面色不好的自己,但是現在晚上人們出門前還是會坐在鏡子前梳妝打扮一番。以前人們絕對不能在樹下乘涼、 睡覺, 不然就會像那棵樹一樣孤獨一生;現在人們都居住在小區里,每個小區下面都會有人在大樹下乘涼,也會有爺爺奶奶,他們也不會很講究這點了。哈薩克婦女不能在長輩面前走過,這點我覺得大體上還是沒有變化,只是在小家庭中有了變化,跟空間變小有很大聯系,在家里媽媽會在爺爺面前來回走動,但是有外人,還是會盡量避免這一點。
參考文獻:
[1]馬品彥.新疆反對非法宗教活動研究[J].新疆社會科學,2003,(01).
[2]陳國強.簡明文化人類學詞典[Z].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3][英]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M].費孝通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4][美]克利福德·格爾茨.文化的解釋[M].韓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
Jussupova Gulmira (米拉),哈薩克,上海大學社會學的碩士生。研究方向: 社會學,文化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