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豫南地區處于我國秦嶺-淮河分界線,其民居建筑即有江南建筑之氣韻,又得北方建筑之魂魄,體現了南北文化的交融性。筆者以信陽新縣丁李灣村明清民居為例分析村落的風水文化、院落及建筑特征、裝飾特色等,并將丁李灣民居建筑類型歸結為類徽派民居建筑。
關鍵詞:類徽派民居;丁李灣;風水;院落;建筑
一、村落概況
丁李灣村位于信陽新縣八里畈鎮,是豫南地區為數不多的至今保留較為完整的古村落之一。由于這里地理位置偏遠,經濟欠發達,使得古村落的布局和明清民居建筑能夠較為完整地保存下來。從村南的水塘向北放眼望,幾座明清時代的大門樓在河邊依次排開,青磚、白墻、黑瓦,屋檐高聳挺立,這里的建筑宛若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清秀而淡雅。
現存村落歷史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由李姓人創始,丁李灣村落的建筑建造活動,以清代乾隆年間最盛,當時房屋達六百余間,村落四周由城墻環繞十多里,內有八百多人居住。由于李姓是村中的大姓,故有“李氏莊園”之稱。因其村落結構的完整性和民居建筑風格的獨特性,2003年,丁李灣被確定為“河南民俗民居村”,2012年入選為“中國第一批國家級傳統村落名錄”。
二、村落風水
中國古民居講究風水,使得建筑能夠“避邪趨吉”,以營建理想的生活環境。丁李灣村也不例外,在村落規劃、建筑設計和營造技術方面, 都受到中國傳統風水理論的影響。丁李灣村南面有一個半月形的池塘,池塘較大,水面開闊,池塘東西兩角稍尖,類似徽州民居中的“月沼”“水口”之意。村北有坡度較為緩和的小山環抱,前水后山呈環形圍繞著民居,圓心都向著民居方向,使得這里的風水極好。事實上,這里的李氏家族在清代也有著較為鼎盛的年代,這里出過之州(官職),也出過較為成功的商人,仿佛印證著中國傳統背山面水的風水之說。
半月形的水池在我國江南徽派民居中較為常見,村前水池代表著村落強大的氣場,“順陰滅陰陽之氣以尊民居”。另外,古人把水看成是財,半月形的水池形似元寶,有聚財、聚氣之說。從實用功能上看,水池是村落與外界的分界屏障,有一定的防衛功能,另外,水能滋養萬物,村前水池方便灌溉、洗滌等日常生產、生活活動。丁李灣古村落民居建筑群背山面水、隨坡就勢,這樣的布局使得民居視野格外開闊,符合民間所謂的“望向好”,即視野開闊,無遮擋。這樣既能滿足較好的景觀視覺條件,又利于戰時較好的瞭望,達到防御性的要求。
另外,丁李灣古民居的大門開門朝向比較靈活,第一排民居多數大門開啟朝向水池,以取得較好的“氣口”,一處八字形門樓大門開啟則朝向東南,與水池形成了一定的角度,以使住宅“順風順水”。后排一些民居大門與門樓形成一定角度,以避開“邪向”。
丁李灣古民居合院中間皆設置天井,通風透光,雨水通過水枧流入陰溝。俗稱“四水歸堂”,寓意“財不外流”,符合風水文化中聚財之說。先民在進行村落、建筑規劃和設計的過程中不僅充分利用天然的地形地貌,而且能夠主動開鑿、修正池塘,積極營造良好的風水,體現了古代先民對理想居住環境的追求和智慧營造。
三、院落特征
丁李灣村落民居平面為多排連通式格局,以縱向單戶住宅為基本單元,根據家庭人口和規模,一戶家庭可縱向設置多進天井院落和房屋。據村民介紹,丁李灣村最大規模的天井院落一戶人家曾經有十三進之多,天井院落內東西方向多設有邊門,可以橫向連通周圍的院落,形成縱橫聯排式格局。這種格局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土匪或外族侵襲,一旦土匪攻破大門,進入一戶院落,可將大門關閉,整體村落的房屋相互連通,如圖甕城,土匪不熟悉地形和路線,在甕城之內極易迷路,而村民可在每戶之間穿梭自如,也可聚集村民行使自衛。丁李灣村古民居房屋圍繞天井院落,天井院落面積不大,小面積的天井院落,可以避免夏季過多的日照,在院落內起到遮陰納涼的作用,適合豫南地區夏季較熱的氣候。天井形制高而窄,類似一個長方體,長方體的空間有“拔風”的作用,因此,天井有利于排除屋宅內的污濁空氣。冷空氣比較重,一般沉積在下部,熱空氣比較輕,會往上部跑,由此,屋宅內過多的熱量可以由天井向上排出,使得冷空氣由門窗進入院落,可以改善小氣候;天井院落內鋪以青石板,根據天然的地勢落差修建暗溝,生活廢水和雨雪融水等可從旁邊的暗溝排出院外,從而保持院落干爽。
四、建筑特征
丁李灣村落古民居房屋以合院形式圍合天井院落,形式有對合式、三間兩搭廂等。主體建筑內部多為兩層,主要建筑材料為木材和青磚,木材作為房屋內部支撐框架和結構,青磚作為外墻材料,信陽地區氣候稍微潮濕,外墻磚結構起到防潮的作用。民居主要房屋的構架方式為抬梁式,可以取得更大的室內空間。建筑外觀青磚涂以白灰,加之以深灰色的屋瓦,給人質樸清新的感覺,呈現粉墻黛瓦的江南建筑特征。
此外,丁李灣村的防衛性極強,據村民介紹,鼎盛時期丁李灣古村落沿村落周圍修筑有城墻,城墻堅固,綿延十余里。在村落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各筑有大門,戰時大門可關閉,門內隱蔽處設有槍孔,門側筑有二層城樓以作防御,平時作村民聚會議事之用,戰時作指揮和放風瞭望之用。
五、特色構建
(一)門樓
丁李灣村落古民居最具特色的建筑構建之一就是水塘前依次排開的大門樓,門樓高大,通高兩層,多數門樓的二層內部空間因時間的久遠而坍塌損壞。門樓外墻用青磚包黏土制成,部分門樓用白灰粉刷。門樓作為住宅的“臉面”,建造相當考究,其東西兩端有高出山墻的馬頭墻,馬頭墻只有一階,與徽派民居相比,馬頭墻階數較少,這大概與信陽地處偏北有關。馬頭墻雖然只有一階,但墻頭輔以青瓦,檐角起翹明顯,向上的動勢很大,也有著豫南建筑的代表性。
門樓的類型根據昔日家庭主人的地位修建成不同的樣式,其中水池偏東側的一座門樓等制最高,這戶人家清朝時出過“之州”一職。因此其住宅在門樓等制上也高于其他普通住宅,其門扇鑲在第二排柱子處,門亭平面呈八字形深深向內凹陷,兩邊各有外傾的壁面,這樣的門樓外部空間比較大,可以供侍衛把守大門。
丁李灣村比較講究的民居大門門扇開合處內凹于建筑外墻壁,形成一個頂部有檐的可以避雨的空間,這種空間處理方法有別于多數徽派民居大門直接開在外墻上的做法,而更類似北方民居門前空間處理方式,體現出豫南民居的南北交融性。門樓高度往往高于其他房屋和院墻,正脊東西兩側微微向上起翹,由灰瓦壘疊而成,較為講究的門樓正脊正中用屋瓦拼成蓮花造型,有三瓣、五瓣等,這種做法在信陽民居中比較常見。門檻較高,約40厘米左右,可以起到阻止家禽、牲口進入門廳的作用。門當石直接位于門扇下,多為長方形石質雕花門當,門扇外部由石質或木質門框裝飾包裹,上部東西兩角有雕花。屋內門扇后的地面石板上有幾處直徑約15厘米的內凹洞,是夜晚關門閉戶后置放抵門的粗木棍用的,也可在土匪入侵時增加民居住宅的防御性。
(二)瞭望口
丁李灣村明清民居的門樓上部通常有八角形或圓形的窗洞口,當地人成其為瞭望口,據說是作為瞭望遠處的窗口,以防止土匪入侵。瞭望口內徑四十厘米左右,外徑九十厘米左右,大的可以達到一米多。瞭望口的裝飾非常考究,立面往往呈八角形或圓形,作成層層內凹的圓盤狀,或用磚拼,或在上面施以彩繪,形制和圖案都極富特色。圓形和八角形的瞭望口在古民居中并不多見,這種建筑構件在信陽羅山縣某些古民居中也出現過。
六、建筑類別歸屬
丁李灣村的明清民居建筑有著徽派建筑的典型特征,如對地理環境的擇選十分重視;有馬頭墻、天井院落等江南建筑構件;建筑外墻涂以白灰、屋頂覆以青瓦,外觀清秀而俊雅;重視雕刻和裝飾、整體建筑風格清新溫婉等。但丁李灣村落古民居又與典型的徽派民居有一定區別,比如馬頭墻出現的部位少,且只有一階;門扇不似多數徽派民居開在外墻處,而是內凹于外墻形成一個獨立的空間等,這樣的處理方法在北方民居門前空間中較為常用。由此可見,丁李灣古民居群其建筑制式既具有徽派江南民居建筑溫婉、精致的特征,又具有中原建筑的性格魅力,體現出豫南信陽地區作為我國南北交界地帶自古以來多元的建筑文化,在建筑形象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可以歸屬到類徽派民居范疇,展示出多省交界地區民居建筑的融合性,為河南地區特色古民居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體現了中華古建筑文化的博大與包容。
參考文獻:
[1]李大慶,李麗.豫南傳統村落——丁李灣空間形態特征探析[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4,(05).
[2]劉香軍.徽派民居建筑群落體系分析與應用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
[3]吳云杰.明清徽州建筑宅門的類型研究與文化傳承[D].華僑大學,2013.
[4]周銳.徽州古民居門樓裝飾藝術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4.
[5]鄭家鑫.廳井式民居探究[J].大眾文藝.2015,(05).
作者簡介:
鄭家鑫,碩士研究生,信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教師,設計藝術學碩士,主要從事環境藝術設計(室內設計、景觀設計)的教學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