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移動墻體技術在近幾年的較快發展適時地解決著住房擁擠問題,通過對目前國內移動隔墻技術的研究,分析出隔墻移動和轉換方式如何滿足居住人對多功能使用空間的需求,為移動墻技術在住宅中的未來發展提供一些可查的資料。
關鍵詞:移動墻;隔墻;變換空間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越來越多的高層建筑在二線三線城市聚集:一方面,高層建筑能解決低層住宅過度侵占城鎮土地資源;另一方面,高層住宅的居住價格又讓國內多數工薪族望而卻步,造成房產市場和工薪族不約而同地偏向選擇小面積住房空間。為使得有限居住空間得到較強舒適感,滿足人們對住房的使用功能和情感需求,移動隔墻技術應運而生,并持續發展。
一、移動墻體的概念
墻體是建筑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是承重、圍護或分隔空間。墻體可從其所處位置分為外墻和內墻;從受力特點上又分承重墻、自承重墻、圍護墻和隔墻;按構造做法上分為實體墻、空體墻和復合墻。
移動墻又稱移動隔墻(移動隔墻具體又可稱可移動隔斷門、高優移動墻、移動隔斷門、軌道隔斷門),是現代高層建筑對建筑室內大空間條件下對于內部空間的二次分割來滿足住戶具體要求的重要技術突破。傳統意義上的隔墻,也分固定式和可移動式兩種,固定式隔斷主要指固定的隔斷墻體,可移動隔斷主要是利用屏風、幃簾、家具、植物等進行空間隔斷。而移動隔墻在考慮到傳統隔墻優點的情況下,盡量滿足房間使用的私密性,根據具體的需要來隨時改變空間的圍合形態,如把大空間分割成小空間或把小空間連成大空間,做到一廳多能和一房多用,如日本有名的帶有移動墻的Z字形住宅(圖1)。同時,移動隔斷還具有簡單安裝、可重復使用、可工業化生產、防火和環保等特點。
二、移動墻的歷史沿革
可移動墻體是我國房產市場中近幾年提出的新概念。隨著高層住宅淪為緩解土地資源緊缺和判別該城市發展等級的標準,而城市內大部分工薪階級卻買不起大面積高層電梯房,只能挑選相對小面積的住房。房產市場在此現狀下,逐漸開發出一種建筑的小面積多使用功能的新模式——移動墻體(或稱變換空間)[1],并以此作為住房賣點來吸引廣大購房者。由此可見,移動墻是大工業發展的市場經濟的產物,同時也有解決人居住的功能。
實際上,早在1985至1987年間,法國南部的尼姆市,建筑大師讓·努維爾建造的3層高、每層高5米的廉租房就曾經運用過移動墻的概念來建造房子。讓·努維爾在建筑每層向陽的一面大走廊兼功能陽臺的外墻安裝5米高的呂制折疊門,又稱“巴士折疊門”(圖2),門上開窗口,窗口上裝玻璃,這樣,折疊門就有了圍護墻、正門、窗戶三種功能。一旦打開,就相當于拆除了一整面墻,與大走廊連成一片,充當大陽臺,使用面積就大大增多,并且還附帶消防功能。一旦關閉,它又成為一面開窗的墻。可以說,這扇門是已知的關于移動墻的較早的應用。
圖2 讓·努維爾的“巴士折疊門”(作者手繪)
而移動墻的理論之源則可以追溯到更遠,世界新建筑運動期間,柯布西耶就喊出“住房是居住的機器”的口號并強調空間之間的連續性:“內部循環的本質就是作品在生物意義上的規定,好的建筑是可以被‘通過’和穿越的,無論是在內部還是在外部”。由此可見,移動墻亦或“變換空間”,實質上就是在有限的空間內盡可能地創造多的用途(滿足住房功能性的要求)。
三、移動墻的利用
(一)可移動墻的原理
可移動墻實際是利用建筑墻體和滑輪的結合,來造成墻體板塊在建筑室內墻頂和地面之間的平移運動來實現的。國內關于可移動墻的研究也在不斷創新,力求以打造室內的“可變空間”來解決住戶在生活中對空間的多功能需求。如:“在一空心墻體上中部設置一個雙軸電機,其兩輸出軸端裝鏈輪齒輪掛有鏈條與安裝在滑道槽內的滾動踏輪相連。空心墻內還可連有套墻和內套墻組成的伸縮墻”[2],該應用是將固定墻隨意移動來適應空間需求。又如:“一種住宅多功能移動墻體:移動墻體包括墻本體、家電柜、衣柜、家具柜和門,其中家電柜、衣柜、家具柜都直接布置在移動墻內,可以自由調整相鄰居室空間大小,亦可擺放家用電器和生活用品,結果降低造價、解放室內空間并提供使用便利”[3]。
(二)可移動墻體的實施要求
由于可移動墻是在大空間內劃分小空間來區分不同的功能分區,墻體的來回移動勢必會對建筑的房屋結構造成影響,因此移動墻的制作、安裝,室內線路布置、家具布置等都有嚴格要求。
首先,移動墻不能是建筑的承重墻。住宅建筑按照結構類型分類主要有磚混結構、磚木結構和鋼筋混泥土結構,具體設計移動墻時,要分別避開各結構類別建筑的承重墻。此外,住宅建筑中除去承重結構和承重墻以外,非承重墻中的可成為移動隔墻的墻體還必須滿足一定的抗震性能、耐火性、耐久性、抗腐蝕性等。
第二,移動墻的材料質量、安裝方式既要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規定,又要滿足居住者的便利和舒適要求。室內管線布置須考慮不影響人的使用和盡量避免設置在移動墻體上的原則[4]。移動墻依靠前后左右移動增減建筑面積大小來滿足居住者對特殊場景的空間要求,若將管線埋置在移動墻內,必定會對墻體軌跡的移動范圍有所限制,進而造成變換空間需求限制。因此,將管線布置于固定墻體內較適宜,但在管線必須設置在移動墻內的特殊情況下,其必須考慮管線材料性能和使用的便利性及美觀性。
第三,移動墻的設計安裝需考慮與建筑內部空間實體保持平行性原則和美觀性原則。1.移動墻體設計及安裝需考慮其與相鄰兩側的墻體和結構保持平行性原則(其兩側的固定墻體不宜出現妨礙其自由滑行的阻礙物)和美觀性原則(其與相鄰墻體設計需從視覺上達到整體和諧美觀);2.設置移動墻地面滑道時需考慮平行性原則(設置軌道滑行的地面不可以出現水平高差)和美觀性原則;3.設置移動墻頂部滑行軌道時需考慮平行性原則(設置軌道滑行的移動墻頂面不能有障礙物和水平高差)和美觀性原則。
第四,建筑室內陳設也對空間功能變化有所限制。因此在設計移動墻體時應依照多功能變換空間的最大限制來擺放家具,可使墻體移動過程中減少挪開家具次數。此外,還可以將家具與移動墻相連接,比如在家具底部安置滑輪,隨著移動墻體而相應變換位置,或者在移動墻體內設置家具,需要使用時再從墻體中拉伸出來,但需要注意的是盡量采用輕質材料來減少墻體和家具的重量,避免妨礙使用。
四、結語
目前,國內對移動墻的應用已經從住房逐漸擴展到地鐵乃至防洪領域。本文主要探討移動隔墻在住宅中的應用,在高層住宅中可移動墻體的主要應用還是集中在隔音移動墻上,其原理是由每單片裝置兩個水平吊輪的隔斷組成的一組隔音墻,其依靠水平吊輪沿道軌作懸掛式遠行,亦可直角轉彎運動,亦可根據人的不同空間需要,間隔出多個獨立的小空間。并且,由于獨特的隔音密封技術,大大提高其隔音密封性。目前隔斷型號有65型(65mm厚)、85型(85mm厚)、100型(100mm厚)、超高型等,其面材也可根據具體情況作多種選擇,如石膏板、中纖板、彩鋼板等。這種移動墻在住宅室內的施工應用上也具有易安裝、可重復利用、可工業化生產、防火、環保等優勢。移動墻的發展大大提高了房屋空間使用效率,并帶給人們無限的想象空間,同時亦是作為當前解決小面積住房擁擠問題的有效解決方法。
參考文獻:
[1]羅其.移動墻變變變[N].華西都市報.2011-07-29:38.
[2]劉士佳.可移動墻.中國專利.CN01211999.7.2002-01-02.
[3]鮑睿杰.一種住宅用多功能移動墻體.中國專利. CN201220510454.X.2013-03-27.
[4]朱妍林,董琪珺.室內空間中可移動墻體的運用[D].安徽工程大學.2011.
作者簡介:
張楚郁: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及其理論。
傅紅: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研究生導師,副教授,一級注冊建筑師。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及理論,鄉土建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