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少即是多(Less is more)”這句話的意思是中國幾千年的哲學和美學思想中提煉出來的一個精髓。當“少即是多”從德國的現在建筑巨匠密斯·凡德羅的口中說出來的時候,更多的是德國這個民族所獨有的嚴謹性和理論性。德國自古都是一個有著嚴格傳統、固執的性格和頑強作風的民族。過多的繁瑣的結構和浮華與變現的裝飾,都被這個民族所淘汰。密斯·凡德羅的現在主義設計也影響了這一種現在裝飾精神在歐洲古典裝飾密集的地區得以大力的發展,在這樣的大環境的熏陶下,成就了密斯·凡德羅提出的這種古典式的均衡和極簡的設計風格,同樣這也深遠地影響著整個德國甚至世界的室內設計。
關鍵詞:密斯·凡德羅;少即是多;極簡主義;空間流動;德國室內裝飾
一、研究背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密斯·凡德羅通過對柯布西耶和沃爾特·羅格佩斯所大力推動的新的建筑主義觀念,即成為先鋒派的影響下,結合自己的理論實踐研究,在思考下得出了新的建筑設計所提倡的主導思想。因此,在這種主導思想的推動下,傳統歐式建筑上所能看見的嚴謹的裝飾花紋,和繁瑣的石材構件都被一一的排除掉,局部的細節裝飾也被他統統拿除,改之為具有功能性、實用性、帶有強烈理性思維風格的建筑流派裝飾。這種做法挑戰了傳統古典歐式建筑的權威,很多古典傳統建筑師并不是很認同這樣極其簡潔,甚至是呆板的建筑形式,認為這樣的建筑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然而,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人們對古典歐式貴族建筑的奢華裝飾提出了裝飾過于奢華、造價過于昂貴的大環境下,這樣的建筑形式得到了人們的支持,提倡節約風氣的建筑理論在當時孕育而生。理論學家也大膽地批評過去的古典復興的歐式建筑只是為了服務皇室貴族而產生的建筑形式,沒有在社會上形成實用節約的風氣。浪費花俏的古典復興的歐式建筑在密斯·凡德羅的作品中被完全剔除,也是人們對建筑的形式從古典轉變為現代的開始。
二、包豪斯設計學院
包豪斯(Bauhaus,1919/4/1-1933/7)是德國魏瑪市“公立包豪斯學校”的簡稱,后來稱“設計學院”。他的成立標志著現代設計的誕生,對世界現代設計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包豪斯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展現代化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包豪斯”一詞是格羅皮烏斯生造出來的,是德語Bauhaus的譯音,德語的意思是房屋建筑。
包豪斯在設計理論上不但帶給了現代設計一個新的開端,他所提出的三個基本觀點:1.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2.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3.設計必須遵循自然與客觀的法則來進行。從冷戰過后,德國大力發展的工業設計中也可以看出,包豪斯學院的成立,真是對當時工業設計起到了領導和指導作用。密斯·凡德羅的第一任設計上的導師就是包豪斯的第一任院長格羅皮烏斯,羅格皮烏斯昵圖探索藝術和技術的新統一,并且要求設計師“向死亡的機械產品注入靈魂”。這個理念在密斯·凡德羅身上得到了繼續發展。通過包豪斯設計學院所設計的工業產品中不難看出密斯設計的雛形,一些類似塊面切割的家具和線條感很明顯的建筑物都是密斯后期創作的主要來源。
(一)建筑裝飾風格
密斯·凡德羅的建筑從自己的探索中出發,建立了一種當代通用的,并且符合大眾化的建筑學體系標準,在他的大力推動下,這種理性的科學建筑理念已經揚名世界。在通過建筑鋼架結構的構造標準和玻璃幕墻在建筑中的運用之后,探索發展了一種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極端簡潔的風格主義。他的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比值的鋼架結構外露,簡潔的穿梭于建筑和室內當中,有著靈活多變的流動空間以及簡潔明了的細節表現。密斯·凡德羅在自己的建筑工作中很注意對細節的把握,密斯·凡德羅曾說過“細節就是上帝”。不錯,現在學者也把細節視為成功的關鍵性標志。
(二)“少即是多”的流動空間
在20世紀以前的的歐洲建筑裝飾界,建筑的形式和結構受到限制的同時,也受到了當時主流建筑設計師主導思想的約束。在西方建筑的各種多樣的形式結構中,繁瑣復雜的裝飾構件、龐大臃腫的結構體系一直是歐式建筑特點的靈魂體現。只有當新的結構和新的技術得以應用傳播的時候,建筑才產生本質上的變革。20世紀的年代,是鋼鐵工業的時代,電氣自動化的時代。當鋼鐵和玻璃在新技術新思路中得以大量運用之后,一批思想先進的建筑學者和建造師就開始走在了新材料運動的前沿。密斯·凡德羅就是這樣一位身體力行的“先驅者”,他所提出的“少即是多”理念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所產生的。在密斯·凡德羅的建筑到室內裝飾到家具的設計,都到了已經精簡得不能再改動的地步了。密斯·凡德羅通過自己多年的經驗總結,在摒除了很多繁多的枝節后得出了建筑史上最為經典的那句話,總之,密斯·凡德羅的建筑理論和思想,影響了我們建筑、室內裝飾界已經有80多年了。
流動空間在20世紀還是一個比較前衛的名詞。巴塞羅那德國館的建成,使得密斯·凡德羅在整個歐洲的建筑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巴塞羅那館的建成對于很多學院派的建筑學者來說,是一個精神和視覺上的洗禮,對古典的西方流派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和沖擊力。密斯所提出的空間流動性開創了室內設計的一個新領域,這種和以前完全封閉的空間所不同的是,流動的、貫通的、隔而不離的空間形式感開創了另一種概念。有趣的是,在西方,這是一種全新的東西,而在古老的東方,中國古代的知名或不知名的文人和園林工匠已經知道并精通了流動空間的虛虛實實的藝術性。
密斯·凡德羅與20世紀其他三位鼎鼎大名的建筑設計師不同的是,密斯從來沒有對中國傳統園林進行過研究,也沒有對日本的山水園林有過興趣。但是密斯所提出的“流動空間”的室內裝飾概念和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有著驚人的異曲同工之處,但是密斯所提出的“流動空間”又和中國園林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首先,密斯提出的這種室內裝飾的理論是通過大量的數據研究,有著精確的數據和公式所推敲出來的嚴格的系統,不同于室外的造景中,為觀而造的藝術表現手法,只是迎合一種形式和造型上的美感而存在的園林藝術。兩者在思考的過程和處理的手法上都有本質的區別,但是兩者所營造出的藝術氛圍是共通的。這個不得不說明只是用了不同的手法,在表現上得到了相同的結果,二者都得到了成功。
密斯·凡德羅在接下來德國館的吐根哈特住宅中,再一次巧妙地運用了“流動空間”的邏輯思維。整個建筑的一層的居住空間是這個設計的精華所在。從平面的布局上,吐根哈特別墅是密斯流動空間的經典杰作,他的特點主要變現在棋局式的空間處理和室內材質的運用上。在敞開式的大空間中,客廳與書房運用了精致的瑪瑙石板墻進行分隔,餐室部分以烏檀木作為弧形墻面。于是,書房、客廳、餐廳、門廳作為起居的四個部分劃分為各種空間的同時又被玻璃幕墻引向花園,室內的休息室向外延伸,室外又向室內滲透。從立面上的處理可以看出一樓的窗戶面積明顯大于二樓的窗戶面積,一層以一整塊平整的落地玻璃作為外墻面的隔斷,這里就變現了吐根哈特的特點。交通空間放在建筑的四周,既不破壞整體空間的流動性和通透性,又能給人們帶來一種靈動的跳躍感,同時又由于建筑地形屬于坡地的原因,建筑的二層坐落在公路上,從這里我們可以直接出去到達地面。因此密斯·凡德羅把車庫放在了二樓,這樣的經典設計影響了現在很多建筑中車庫的安放設計,很多商場大樓的車庫會建立在二層或者三層的位置——“流通空間”再次在這里得到完美的詮釋。
三、后包豪斯時期
密斯·凡德羅在德國包豪斯學院解散后赴美,任教于伊利諾伊理工學院,包豪斯的第一任校長格羅佩斯赴美后任哈弗大學建筑系主任。這段時期密斯·凡德羅的修行,更能讓他的設計理念去影響全世界的建筑裝飾格局。在赴美教學后,密斯和平面設計師、工業設計師建立了新的契機和觀點。密斯的極簡主義深得當時美國文化階層的贊同,在建筑領域,更多的現代化建筑沿襲了他的鋼架結構和玻璃幕墻的裝飾。內部空間的設計,更多的是簡約大方美觀的流動設計,這不僅僅對德國室內裝飾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影響了世界建筑裝飾的格局。
1962年,密斯·凡德羅最后一個驚世駭俗的建筑設計柏林新國家美術館的建成,是密斯對建筑裝飾界最后的絕唱。美術館本身就是一件鋼架和玻璃的雕塑。美術館為兩層的正方形建筑,第一層在地下,第二層在地面,地面上的四周也是采用了玻璃幕墻的結構。上面為鋼架平屋頂,井字形屋架由八根十字形截面鋼珠支撐著。建筑的四周全部運用了大面積的玻璃圍墻,大廳內的展臺用了一些活動性的隔斷作為隔斷布置,美術館的地面層只是作為臨時性的展覽之用。這座美術館在密斯逝世之后才完工,是他畢生探索的鋼與玻璃的純凈建筑藝術風格的絕唱,有人稱它是鋼與玻璃的“帕特農神廟”。
四、結語
密斯·凡德羅所提出的“少即是多”在上世紀90年代的建筑界刮起了一股簡約主義的風潮,他所主張的空間流動性影響了德國公共建筑室內裝飾的雛形。簡約的室內裝飾到家具的設計,沖擊了當時古典主義傳統的建筑形式和室內裝飾的結構布局。他畢生都在研究鋼和玻璃的運用,影響了建筑室內領域一直至今。從德國現今的工業設計和室內簡潔裝飾的風格上,都不難看出密斯·凡德羅的影子。德國人傳統謹慎、嚴格的特點在密斯·凡德羅的設計上得到淋淋盡致的體現。雖然歐洲還是與傳統歐式的建筑作為主導的風格,但是密斯的出現改變了傳統大眾的觀點。德國國內的很多公共場所室內裝飾藝術也沿襲了密斯的“少即是多”的理念,對現代建筑裝飾做出的貢獻,是密斯·凡德羅給后世留下的一筆寶貴的財富。
參考文獻:
[1]密斯·凡·德·羅.湯鳳龍.“勻質”的秩序與“清晰的建造”[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2(1):47-50.
[2](德)弗里德瓦爾德.包豪斯[M]. 宋昆譯.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1,12(1):2-4.
[3]王建柱.現代設計教育的根源[J].維基百科.西方美術史
作者簡介:
金杰,男(1988-),貴州都勻人。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研究生,環境設計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