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山西晉城關帝廟位于澤州縣城北金村鎮府城村。現存石雕柱及柱礎石形制優美、紋飾豐富、表現手法多樣,體現了明清時期民居建筑與裝飾風格,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通過實地考察和參照文獻的方法對晉城關帝廟石雕進行取證、分類,就造型、紋飾和表現手法等方面做出分析,初步探討關帝廟現存石雕的建筑特征。
關鍵詞:石雕;柱礎石;紋樣;審美;建筑特征
一、引言
石雕是指用石頭作為雕刻材料制作而成的石像、圖案等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借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常用的石材有花崗石、大理石、青石、砂石等,石材質量堅硬耐風化,是大型紀念性雕塑的主要材料。
府城村關帝廟位于澤州縣城北金村鎮府城村,它坐落在村東的青崗上,系由上、下、外、中、前院組成的一組龐大建筑,占地數十畝。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戲臺、關帝殿、三義殿。西側建筑有廊廡、鐘鼓樓、僧樓。正殿為關帝殿,面闊三間,進深八椽,單檐懸山頂。石雕藝術作為一種重要的建筑裝飾構件也體現了其特有的藝術風格和審美價值。
二、關帝廟石雕考察記錄
(一)晉城府城關帝廟(三進院正殿)關帝殿
府城關帝廟的正殿為關帝圣君殿,建于明清時期,何時始建沒有詳細記載。
關帝圣君殿正殿門前四個龍柱,柱高6米,石柱雕刻手法屬深雕和透雕,上邊飾木雕游龍雀替,柱礎使用完整的石雕獅子,中間為盤駐于石柱上的龍和形體各異的仙人上綴朵朵祥云。許多地方石雕龍身脫離柱體,形成透雕,四根滾龍柱構圖形式統一但不失細節上的區別。每根柱子上纏繞著兩條盤龍,龍的整個身驅及頭、爪、尾比例適中,鱗片細膩,龍發、龍須飄逸奮飛,龍眼傳神,尾部扭動自然灑脫。其刀法剛勁有力,雕刻形姿玲瓏剔透,巨龍環柱纏繞,成翻江倒海,水浪滔天之勢。這種柱子屬于立體性雕刻,全國只有三處,山東的孔府廟、運城的關帝廟,再一個就是晉城府城關帝廟,三處中無論哪一處都沒有晉城府城關帝廟這個柱子雕刻得深,立體性雕得深,難度要大一些。根據廟內文物佐證,關帝圣君門前從西往東第二根盤龍柱的獅身上,鐫有大篆慶元,行草乙卯仲秋、楷書石仙,小篆廷美之印的款識,示明此廟創建于宋慶元年(1195年),距今有八百多年的歷史。
(二)晉城府城關帝廟(四進院正殿)三義殿
四進院正殿為三義圣殿,供奉著“桃園三結義”的主角人物,前廊下的人物石雕柱是關帝廟石雕藝術精華。
最東面柱子上雕刻的是“郭子儀子婿拜壽”的場景片段,柱上書“七子八婿,皆顯貴朝廷”。郭子儀位于整幅構圖的正上方中心位置,神態祥和,端坐正視前方,周圍上方環繞一圈他的兒女,構圖呈環繞式,突出中心主人公的形象,強調主體。下方依次是官員、女眷、士兵、家丁、童子、樂手等環繞柱子呈之字形分布,姿態各異,表情豐富,整幅構圖充滿著喜慶氣氛。第二根石柱上人物更加豐富,涉及的故事更多。有立于城墻內的人物,左邊分別是持月牙板斧的瓦崗寨寨主程咬金和徐茂公,往右邊有慣用殺手锏的秦瓊,城墻下方有手拿梅花槍騎馬奮戰的羅成、尉遲敬德等,人物下方還雕有房屋等表示環境的物件。程咬金和秦瓊濃眉深目、薄唇大耳,衣紋刻畫有力,表情夸張生動;(羅成頭像與尉遲敬德面部已損毀)形象寫實生動,人物環繞柱子分布,有動態的美感;徐茂公人物形象造型準確精煉,衣紋流暢,刀法洗練。從第三根柱子上可以看到,其表現方式呈環繞式,孔子端坐正中央,神態生動寫實,頭頂上方撐有一把芭蕉扇,突出人物主體地位,主人公坐前石臺采用線刻的手法,簡潔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形象。地面雕有花卉紋飾。最西面的石雕柱,雕刻著盛唐時期山東壽張縣百歲老人張公藝九世同堂和治家有方的故事。柱子上內容描述的是皇帝夫婦訪問時看到的大家庭的和諧生活、張公藝獻百忍圖這一片段。第四根人物柱上,多是展示大唐時期臣子報效國家、百姓和諧治家的倫理文化。即使到了現代化的今天,這種齊家治國的常理仍讓我們十分受用。
三、關帝廟石雕建筑研究
(一)紋飾造型
體現關帝廟藝術特色之一的是關帝廟石雕的浮雕紋飾造型。
1.動物紋飾造型
關帝廟的動物紋飾豐富。
(1)獅子紋
獅子紋飾一般處于關帝廟柱礎石的四角處,獅子在民間有辟邪的作用。
(2)龍紋
龍呈纏繞狀,整個龍紋呈“s”形,龍在中國古代是祥瑞之物,是古代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裝飾用的巨大石柱。其柱身多雕刻升龍圖案,其龍由云海中盤旋而升,表達的是騰云飛天,縱橫宇內的意念和愿景。
(3)其他紋飾
有部分動物紋飾處于柱礎座的四角處或四面,采用高浮雕的手法。幾乎接近于立體的圓雕,背靠著基座,在建筑上能造成明顯的體感效果。獅子頭呈倒梯子形,身子整體感覺圓潤,嚴格地遵循著“方圓互寓”的造型規律。前者呈正前方站立狀態,后者為側身靠基座站立狀態,動物形象整體呈圓形和方形,只有四條腿鏤空立著,體現了造型“圓中寓方”“方中寓圓'的規律。有的獅子頭部刻畫生動,眼大,鼻孔、耳朵外張,卷云眉中夾著三條抬頭紋,口張開,神態兇神惡煞,體現一種獰厲之美。
2.人物紋飾造型
人物紋在關帝廟石雕柱上體現最多,全部集中于石雕柱上,人物具體形象夸張,形象鮮明生動,動態感十足。
雕刻均采用高浮雕的手法,在具體形象的基礎上運用簡化、概括、提煉、夸張的造型手法,使其形象更加鮮明深刻。
(二)構圖
關帝廟石雕大多構圖主要是運用自由式構圖,畫面舒展自由,不拘一格,疏密有致。對稱式構圖較少,但很有特點。
1.對稱式構圖
這種構圖方式具有中國古典藝術的傳統特色,它的結構特點是“同形等量”,即以中軸線將畫面做成完全的對稱。關帝廟現存的柱礎石有部分是呈對稱式構圖,有圭角處雕獸面紋,是以鼻梁為中心線,突出獸面造型獰厲恐怖、神秘威懾的感覺。有兀凳式底座,飾有祥云紋,為以祥云紋和底座左右對稱式構圖,對稱工整,體現一種沉穩美。
2.自由式構圖
關帝廟石雕大多構圖主要是運用自由式構圖,畫面舒展自由,不拘一格,疏密有致,以不對稱的靈活構圖烘托出形象的動感,使花卉、植物的長勢更具有生活性,人物更具生動性、形象性。人物與建筑物城墻之間表現出疏密對比,人物構圖飽滿緊湊,城墻環繞柱子橫向分布,簡潔大方,城墻的簡與人物的繁形成強烈的對比。石雕柱用圍繞式構圖,突出主人公形象,更加生動、形象、不呆板,周邊多飾以建筑欄桿、臺階、植物等裝飾,使主體與襯景緊密呼應,相得益彰,使整個畫面呈現出飽滿、無序、活潑的美。
(三)石雕雕刻手法
關帝廟石雕雕刻手法共有五種,多為多種相互混合使用,以此增加作品的藝術效果和品位。
1.高浮雕
關帝廟石雕柱大都采用高浮雕手法,盤龍柱甚至采用的透雕手法。高浮雕由于起位較高、較厚,形體壓縮程度較小,因此其空間構造和塑造特征更接近于圓雕,甚至部分局部處理完全采用圓雕的處理方式。高浮雕的柱礎石整體上華美,空間深度感強,具有視覺沖擊力。有的人物部分采用高浮雕手法,使得雕刻主體凹凸感強烈,在光線作用下,形象更加生動、有力。
2.淺浮雕
淺浮雕起位較低,形體壓縮較大,平面感較強,更大程度地接近于繪畫形式。它主要不是靠實體性空間來營造空間效果,而更多地利用繪畫的描繪手法或透視、錯覺等處理方式來造成較抽象的壓縮空間,這有利于加強浮雕適合于載體的依附性。在關帝廟中多用于石雕柱上人物或者動物的細部刻畫,如衣飾、花紋等。
3.減地平雕
減地平雕(指凸起的浮雕面,或減凹的“地”均為平面)表現圖案細膩、柔美、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把原有的地平面減去,減去的部分有雕鑿痕跡,呈凹凸的肌理效果,與光潔的部分相映成趣,使主體造型更加突出而富有生氣。
4.線刻
線刻圖案呈現精細、優雅、精致的藝術效果。采用的是陰線刻,龍的形象雕刻生動,栩栩如生,細部刻畫得精細、遒勁,簡練的線條將龍身和龍須刻畫得惟妙惟肖,陰線刻線條靈動,則給人以飄逸流暢的美感。城墻采用的也是陰線刻,城墻刻畫簡潔,呈現出一種整齊古樸的美感。
四、結語
藝術是時代精神的物化形態,隨著時代精神的轉變而變化,始終體現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石雕作為傳統建筑(居所、祠堂、陵墓等)的裝飾構件或獨立作品,猶如一面鏡子,忠實地反映著社會文化與地域審美工藝的面貌,體現著那個時代的人文精神、審美趣味與理想。關帝廟石雕不僅體現了我國北方民居古建筑文化特色,也是明清時期人文精神、審美趣味的縮影。
從關帝廟石雕的雕刻全貌上看,關帝廟石雕柱礎石,有著簡潔、單純、明朗之特色,給人以粗獷、稚拙的視覺美感;石雕柱整體精美、細膩、純熟而富麗堂皇,給人以飽滿、典雅的視覺美感。從紋飾構圖上看,呈現出飽滿完整的章法布局,既有變化而又緊密統一,形式結構顯示出運動性、節奏感,尤其是自由式構圖,既豐富又單純、既活潑又有秩序感;在形象塑造上,具有民俗生活的勃勃生機,采用簡化和繁縟、夸張與變形相結合的手法,善于抓住主要特征并加以強化,使造型特征突出,深刻地表現出形象內在的氣質和情感;多種雕刻手法的綜合運用,拓展了視覺空間藝術的表現力。關帝廟石雕在造型與雕刻上,將民間建筑工藝裝飾中所追求的“情、理、藝、趣、神”融為一體。既質樸、凝重,又流暢、飄逸,形成屋宇和人們心靈的“共同中堅”。
通過對明清時期山西晉城關帝廟的考查分析發現,一切藝術的審美價值不僅取決于視覺的形式因素,最根本的還在于這種形式因素所依托的深刻的精神內涵??疾煅芯筷P帝廟石雕的藝術形式和石雕所依托的深刻精神內涵是研究和繼承它的意義之所在。
參考文獻
[1]章用秀.石雕造像鑒賞[M].華嶺出版社,2009.5.
[2]楊古城.南宋石雕[M].寧波出版社,2006.12.
[3]王效海.中國木雕、磚雕、石雕[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1.
[4]潘嘉來.中國傳統石雕[M].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6.
[5]馬循.中國文化知識讀本:關帝廟[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5.
[6]崔唯編.圖案造型基礎[M].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3.
[7]趙茂生.裝飾圖案[M].中國美術出版社,1999.
[8]殷理田.晉城文物[M].文物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閆海,曲阜師范大學2014級油畫專業碩士。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