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多維度的可達性、激勵性設計與補償性設計并重、研究和設計方法的拓展三個方面對包容性景觀設計的原則進行了討論,并對包容性設計在景觀設計中的操作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景觀設計;包容性設計
當代景觀學正從傳統的關注于觀賞游覽方向逐步向景觀視覺形象、大眾行為心理和環境生態綠化三元立體模式發展[1]。而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殘疾人權益運動高漲、人口文化取向趨于多樣等各種復雜社會現象的不斷涌現,景觀設計需要對這些新變化及時做出反應,而包容性設計將會在這一社會人口特征和需求不斷多樣化的過程中提供借鑒。
一、包容性設計
“包容性設計”一詞來源于英國,旨在為包括殘疾人、老年人等在內的盡可能多的社會群體提供可以平等使用的設計方案。包容性設計能夠給大眾以平等的機會參與、互動和分享。因此,包容性設計不僅要開始于一個雄心勃勃的立場(即為盡可能多的人設計),而且還應當持一種批判性的視角(即反對設計排斥和歧視)[2]。
當以包容性視角審視我國當今景觀設計之現狀時,可以看到由設計帶來的各類障礙比比皆是,結合我國現實,包容性設計思維介入景觀設計就顯得尤為必要。
二、景觀中的包容性設計原則
在景觀設計相關領域,由英國建筑與環境委員會總結了5條包容性設計的原則,分別為:將“人”放在設計過程的核心位置;承認差異性和多樣性;當一種解決方式無法滿足所有用戶時,可以提供更多的選擇;使用過程中具有靈變通性;保證建筑和環境對所有用戶來說都是方便且舒適的。
景觀學涵蓋藝術、科學、工程技術,其核心是人類戶外生存環境的建設,關注人的各方面需求成為當代景觀學追求的終極目標之一,而上述這些原則無論是從深度還是廣度上都較缺乏對于心理、社會和文化因素的關注。在實際的操作中,多數實踐也只是停留在較為簡單的無障礙設施的建設和健全階段。隨著我國人口的組成不斷趨于復雜和多元,景觀設計除了要考慮到各類用戶的基本生理能力和限制,還要在設計的過程中將潛在用戶的社會、文化需求納入進來。
三、景觀中的包容性設計原則的討論
基于上述基本論述,筆者認為景觀設計中的包容性原則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多維度的可達性
包容性設計在英國政府“前瞻計劃”中被定義為“一個過程,使設計師、制造商和服務供應商確保其產品和服務能夠滿足最廣泛的受眾的需要,不受他們的年齡或能力的限制”。換言之,包容性設計是確保設計易于使用和讓大眾易于接近[1]。
通常情況下,這種易接近的特性可以理解為設計中的“可達性”。“可達性”是指在設計中通過輔助性的手段和技術對殘疾用戶以及其他特殊用戶需求的滿足[3]。可達性涵蓋了物理和非物理兩個層面,物理層面的可達性在現實可操作性方面比較容易實現,然而真正良好的可達性具有更為豐富的內涵,除了物理因素,社會-個人層面的需求也應該被充分考慮[4][5]。在實際的操作中,無論是設計布局還是管理維護,除了彌補用戶不同生理能力的缺失,多樣的社會、文化需求以及行為差異也應該被充分考慮。
(二)激勵性設計和補償性設計并重
現有的理論和實踐中對于補償性設計研究相對較多,而激勵性設計則關注較少。設計的激勵性和補償性可以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解釋,真正具有包容性的景觀應該可以幫助用戶進行自我價值的創造和實現,即激勵性設計。
(三)研究和設計方法的拓展
關于景觀設計的研究方法仍十分有限,有待拓展。例如,魏良波指出,國內關于城市老年休閑綠地研究的調查方法仍以調查問卷為主[6],然而,已經有大量研究指出,用戶的自我報告和其實際情況往往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在老年群體中尤為明顯,因此,包容性景觀設計要求更為多樣和有效的調查研究方式;其次,包容性設計將用戶放在設計的核心地位,在景觀設計營造過程中,應該嘗試讓社會人群廣泛參與到規劃、設計及優化的整個過程中。
四、景觀設計規劃中的包容性實現方式
(一)硬件維度的包容性景觀設計
實現景觀的“平等可達”最基本的就是要實現硬件上的障礙排除。在前期規劃設計、建造和后期管理時都要充分落實無障礙設施的可用、易用需求。在進行公景觀相關無障礙設施的建設實施時應遵循無障礙設施的可達性、標識系統的易識別性,及其與環境的協調性、規劃布局上的系統性等原則[7]。
在景觀規劃和建設中讓景觀環境包容更多社會群體,是實現公民平等參與、實現包容性景觀設計的基本要求。應當引起注意的是,當今公共環境的無障礙設計理念,已經從單純為特殊人群增加輔助設施轉向內涵更為廣闊的通用設計[7]。即這些設計是以普通人群也能方便順利地使用為前提的,良好的無障礙設計應該能夠提供無論殘障與否,無論殘障的種類和程度如何,任何人均可利用的使用環境。
(二)考慮群體和需求多樣性的包容性景觀設計
在設計和規劃時應該充分考慮目標地區的人群構成特點,在物理空間劃分、信息傳達方式、色彩材料選擇、感官調動、照明設計等方面考慮到包括嬰兒車、輪椅使用者、兒童等不同群體的行為特點和需求差異。
以老年群體為例,在景觀環境規劃設計時應考慮到其生理和心理的雙重需求。例如,步道和綠地的規劃應顧及不同的老人對安靜和熱鬧的不同偏好,充分規劃不同的活動空間,如集體活動空間、小群體空間、作息空間、步行空間、私密空間、庭院空間等[8];在植物的選取和布景涉及色彩配置時,應強調暖色調的前景布設、主景與背景的明度反差以及色彩的視覺沖擊效果,為老年人提供更人性化的綠地空間設計[9]。
(三)社會層面的包容性景觀設計
高速的城市化進程、城鄉一體化的推進給景觀學科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包容性景觀設計在社會層面有其更為深厚的內涵。
良好的景觀設計是綜合考慮功能、審美、生態和經濟因素的結果,這也就意味著價格高昂的硬件設施并不一定是優良景觀設計的必須因素。事實也證明,提高景觀設計元素如植栽、路燈、欄桿等的造價,并不帶來相應的滿意度的提高。與此相反,市民對于景觀元素形式、材料、色彩的改變表現出了較高的敏感度,而此時的景觀造價并未有所改變[10]。
已經有大量研究證明,在保證景觀的質量和使用效果的前提下,減少社會經濟支出的低成本景觀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實施性。所以經濟欠發達地區擁有高質量的景觀設計和社會多維度的包容性景觀完全有其現實意義和實現途徑。
(四)文化層面的包容性景觀設計
充分考慮文化背景的差異性和多樣化,是包容性設計的重要原則之一。中國景觀來源于中國園林,中國傳統園林的設計又根植于古代文人士大夫階層文化,現代景觀設計與之相比都發生了極大轉變。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用戶會對景觀設計的要素產生不同的需求和偏好,文化對于景觀被接受程度的影響相較年齡、教育、性別等因素更加顯著[11]。在不同地區,尤其是像上海這樣高度國際化的城市,景觀設計則更應考慮不同人群的文化背景和使用需求,實現景觀設計在文化維度上更具深刻內涵的包容性。
五、總結與討論
包容性設計提倡設計應該考慮到更多社會群體的需求,防止一些特殊群體被無意識地排除在設計之外。在當今中國老齡化、城鄉一體化等背景之下,正在快速發展的景觀建設有必要從不同層面融入包容性設計思維,充分考慮現實生活中廣泛存在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利用包容性設計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在景觀設計上營造更為人性化的景觀界面、無障礙的景觀交通、合理布局的景觀設置、高效舒適的景觀環境。
參考文獻:
[1]劉悅來.前“景”可“觀”景觀學[J].高校招生:高考升學版,2007,(02):88-88.
[2]董華.包容性設計:英國跨學科工程研究的新實踐[J].工程研究: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2011,(01):19-25.
[3]Henry S L, Abou-Zahra S, Brewer J. The role of accessibility in a universal web[C]//Proceedings of the 11th Web for All Conference. ACM, 2014: 17.
[4]Brown G. A theory of urban park geography[J].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008,(04): 589-607.
[5]Nicholls S. Measuring the accessibility and equity of public parks: a case study using GIS[J]. Managing leisure, 2001,(04): 201-219.
[6]魏良波. 城市老年休閑綠地研究[J]. 科技資訊, 2013,(17): 222-225.
[7]謝恩全,程嚴杰.如何加強公園綠地無障礙環境建設[J].中州建設,2012,(23):65-66.
[8]張運吉,樸永吉.關于老年人青睞的綠地空間色彩配置的研究[J].中國園林,2009,(07):78-81.
[9]徐晞,劉濱誼.低成本景觀設計——關于中美兩國之低成本景觀規劃設計的比較[J].景觀設計,2008,(03):5-11.
[10]嚴國泰,盧軼.全球化之下中國現代景觀多元化的思考[J].中國園林,2008,(10):14-18.
[11] Buijs A E, Elands B H M, Langers F. No wilderness for immigrant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images of nature and landscape preference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9,(03): 113-123.
作者單位:
長安大學建筑學院建筑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