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我國現代意義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經進行了十余年的時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也存在諸多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應該立足于大量的田野調查而非空洞的理論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在保留核心基因和核心元素的基礎上智慧地傳承。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產業化;保護方式
我國現代意義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展已有十余年之久,公布了四批共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認定了四批共計1986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目前我國探索出了四種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式,即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立法保護和生產性保護。尤其是生產性方式保護,自2006年首次提出、2009年首次界定概念以來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探討,并且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必須承認的是,當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政府、學術界、社會團體等應形成合力,共同推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
一、問題概述
當前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申報、認定、保護、傳承過程中,缺乏我們自己的科學理論體系的指導。聯合國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理論并非都適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其他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驗我們應該借鑒,但我們也應該有自己獨立的、科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體系。以科學的理論來指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補充、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才能更好地開展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專業人才缺乏。筆者曾經訪談過一位胡琴收藏家,他本人不僅收藏并且還會演奏和修復胡琴。他表示自己曾嘗試申請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因為區里工作人員申報的名稱是胡琴收藏,相關部門到他家里核實情況的時候表示收藏是不能申遺的,而他也因此錯失了申遺的機會。顯然區里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工作人員并沒有搞清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的區別,專業素養還有待提高。雖然這只是個例,但也要引以為戒。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監督機構沒有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非遺法》(以下簡稱《非遺法》)于2011年2月25日頒布,2011年6月1日開始實施,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始走上了有法可依的階段。但是,必須看到的是僅僅依靠這部法律無法解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所有問題,這部法律也不可能涵蓋所有類別,需要出臺相關的實施細則和配套措施。而且,《非遺法》自頒布實施以來,并未得到有效執行。馮驥才指出,目前我國空有法律法規,沒有監督機制,有關政府部門、執行職能部門和地方政府的不作為是我們文化遺產保護的最大問題。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產業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問題主要是針對適用于生產性保護方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提出的,對此問題學術界目前存在不同的見解。針對這一問題,學術界目前大抵存在三種觀點,認同、不認同和不完全認同。徐藝乙教授在2009年2月召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方式保護論壇”上表達了“產業要求有規模有標準,但文化要求個性、要求獨特、要求差異”[1]的觀點。筆者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凝聚著時代記憶和民族智慧,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它原本就是依靠“人”來傳承的,今后也需要依靠“人”來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流變性的特點決定了它具有很大程度的經驗性,或者說只可意會而不能被現代機器化生產的科學量化標準所取代。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多的是一種精神性的內涵而并非商品,所以“產業化”“開發”等字眼并不適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不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樣性決定了它的保護方式不是單一的,也不是唯一的。飲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大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不損害制作技藝的前提下可以適當量產,但這并不等于“產業化”。
三、傳承和創新之間的關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創新是一體的,只有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才有傳承的可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流變性決定了它并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隨著城市化、現代化的推進而變化、發展的,因此也是需要創新的。例如筆者購買的江蘇瀚港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設計的“長的一米”南京城墻紙膠帶,巧妙地將南京城市名片——南京城墻和“膠帶”這一生活日用品結合起來,并且在包裝盒上印制南京城墻圖案和南京特色方言“長的一米”,紙質包裝盒環保,而且整體設計簡單、典雅。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膠帶”這兩個本不相干的事項結合在一起,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而且將南京方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膠帶有機結合,不僅增強了南京的親切感、認同感,也達到了宣傳、保護方言的目的。
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并不是盲目的,也并非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可以創新。比如源于生產勞動過程中的川江號子、朝鮮族農樂舞以及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不能隨著時代的進步而創新,它們都是特定生產、生活條件下的產物,必須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汁原味。
四、案例評介
擁有300多年歷史的曹素功墨錠制作技藝于2011年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項技藝的保護單位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筆墨有限公司也于2014年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像所有(老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曹素功”也經歷了一個從輝煌到黯淡的過程。上世紀90年代末至本世紀初,“曹素功”曾陷入困難境地,一度面臨倒閉局面。2008年成立的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筆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筆墨公司),順應時代潮流進行了企業化改制,保留了大批制墨技術工人。筆墨公司認真分析“曹素功”一直延續三百多年的原因,將目標客戶群定為書畫界人士,為書畫界人士提供“專、精、全”產品,并且努力塑造“修身養性”的品牌文化,最終獲得了市場的認可。同時以各種展覽會、博覽會等為契機,接到了大批訂單,并且緊跟時代潮流,發展電商,在微信、微博、天貓、京東、一號店等平臺都設有網上店鋪。如今筆墨公司的銷售方式是多元的,經銷商批發、店鋪零售、網上商店、接受個人和企業定制等。
面向市場的同時又成立了上海筆墨博物館,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和研究功用,并且嘗試和旅游業相結合。筆墨博物館已經接待了很多批國外游客,為外國人起中文名字、刻印章,教外國人寫自己的中文名字等。雖然被稱為滬上最袖珍的博物館,但步入其中還是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種古韻墨香。筆墨博物館珍藏了許多寶貴的史料,如仿單、墨單以及郭尚先先生題字的牌匾,徽墨與近現代海派書畫之間的關系也一目了然。筆墨公司2015年啟動了“傳世墨模搶救整理工程”,并計劃在此基礎上進行生產性保護和延伸產品的開發。由于墨錠制作技藝的特殊性,如今筆墨公司仍然堅持手工生產,堅持師傅手把手帶徒弟的模式,因此它的生產性保護并不屬于“產業化開發”。可以說,曹素功墨錠制作技藝的生產性保護探索和實踐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是比較成功的。
北京衛視的《傳承者》節目,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一個展示舞臺,讓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看到每一位傳承人只是單純地為技藝、文化而堅守,無關功名、利益,筆者認為這是中華民族的幸事,每一位傳承人都值得我們尊敬。從這個層面來說,北京衛視這一做法擴大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不過,筆者認為紀錄片這一相對客觀的形式相較節目更適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每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自己的“生存環境”,舞臺上的場地和燈光等因素影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汁原味和傳承人的發揮,例如“摜牛”“高桿船技”“石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適合在舞臺上表演。
筆者認為政府應該成立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監督機構和研究機構;學術界、民間團體、傳承主體、社會大眾應廣泛有序地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之中;應該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交流機制,建立傳承人和大眾之間的交流平臺;同時地方政府應該出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方、類別法規以及實施細則,切實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落到實處。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時代的產物,隨著時代的演進發生了流變,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當隨時代。并非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都是一成不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在保留核心基因和核心元素的基礎上智慧地傳承。
參考文獻:
[1] 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重新發現手的價值[N].東方早報,2009-2-16:B13.
作者簡介:
胡玉華,上海大學美術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