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資本作為社區前進車輪的潤滑劑,它的存量與公民參與存在高度相關性。本研究基于2014年上海大型居住社區居民生活調查中關于X社區的數據,分析“社區志愿者身份”對居民的社區社會資本的積累。作為一項探索性研究,將社區社會資本操作化為“小區的認識居民戶數”“與周圍鄰居的交往頻次”“對社區普通居民信任度”三個維度。分析發現,具有“社區志愿者”這一身份的居民對社區社會資本的積累具有顯著影響,社區志愿活動在培育社區社會資本上具有重要作用,推動社區志愿活動有利于社區的自治共治建設。
關鍵詞:社區志愿者;社區社會資本;社會關系;社區信任
一、問題的提出
為什么要研究社區社會資本?中國社區治理的格局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發生著巨大變化,“社區社會資本”的討論已經不再局限于社會學家的探討,開始進入到主流話語和政府管理的視野中。社會資本的大小影響居民的社會交往圈、社會信任的范圍、公民參與的可能性,進而影響民主制度的績效。從現實意義看,培育社區社會資本不僅是基層民主的體現,鼓勵居民有序參與,還符合社會治理改革的大趨勢。
為什么要探討社區志愿者身份對社區社會資本的影響?有研究顯示,志愿活動已經成為居民社區社會資本形成的土壤。羅家德認為志愿者精神有利于社會資本培育(羅家德,2014)。志愿精神是一種有效的培育公民社會、建立一個社會公民、社會、國家三者良性互動的粘合劑。普特南認為,社區志愿者活動有利于發展社區社會資本的積累(帕特南,2011年)。 因此,研究社區志愿者身份對居民社區社會資本的積累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相關理論回顧
(一)社區志愿者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0年底,我國社區志愿者人數達 2900 多萬人,服務小時數達 1500萬小時(卜昭俊,2011)。社區志愿服務對象和內容不斷得到拓展,服務對象已從老年人、殘疾人、優撫對象等困難群體逐步擴展到全體社區居民,服務內容從社會救助延伸對就業服務、衛生和計劃生育、社區治安、文化教育、便民利民等領域(梁綠琦,2008)。城市社區志愿服務作為志愿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丁元竹,2003),正隨著城市社區的進步而蓬勃發展,社區志愿者也逐漸成為學術界與實踐探索的熱點。
(二) 社區社會資本
1. 內涵
社會資本是指社會上個人之間的相互聯系,在這些社會網絡中產生的互利互惠和互相信賴的規范(帕特南,2011)。國內學者隋廣軍、蓋糊中在對國外社會資本概念的研究進行總結的基礎上提出:“城市社區社會資本是城市社區內部的個人和組織在長期的內外互動中形成的,在互惠規則規范下的互利關系。”(隋廣軍、蓋糊中,2002)。
2.社區社會資本的測量指標
關于社區社會資本的測量指標,桂勇、 黃榮貴創建出一套具有 7 個維度,分別為地方性社會網絡、社區歸屬感、社區凝聚力、 非地方性社交、志愿主義、互惠一般性信任和社區信任(桂勇,黃榮貴,2008)。這些衡量方法基本上都是測量個人的認知和態度,用的都是心理量表。羅家德認為社區社會資本除了個人對小群體的認同與信任外,還應該引入社會資本的角度來分析社區社會資本。因此,他將社區社會資本指標化為關系維度、結構維度、認知維度(羅家德,2014)。眾多測量指標都包含規范、信任、居民參與、關系網絡等要素。
三、研究設計
(一)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X大型居住社區地處上海的城郊結合部,作為上海市首批建設的大型居住社區,是城市住房保障政策實施基地,主要包括經濟適用房、動遷配套商品房、廉租房、公共租賃房。X社區于2009年開始入住居民,目前入住率達84.17%,入住戶數為11540戶,居民主要來自閘北、楊浦、普陀等區。X社區男性居民占51.51%,女性占48.49%,社區中50-59歲的居民占四分之一。
(二)數據與抽樣
為了探究“社區志愿者”身份對居民社區社會資本積累的影響程度,本研究基于2014年上海大型居住社區居民生活調查中關于X社區的數據進行分析。調查以判斷抽樣的方式在X社區選擇6個居委會,在每個居委會按照機械抽樣的方法抽取50戶居民家庭,最終按生日法選取每個家庭中的調查對象。調查對象界定為18歲及以上的常住居民,調查方式為訪員入戶調查。X社區實際樣本量為306個。
(三)因變量與自變量
結合現有數據和研究所需,把社區社會資本作為研究的因變量,并將其指標化為認識居民戶數、與周圍鄰居的交往頻次、社區普通居民信任度三個方面。研究將社區志愿者身份作為自變量。此外,數據分析過程中控制了居民的年齡、教育、收入等變量。
(四)研究假設
本文的研究假設圍繞著“居民社區社會資本”這一問題展開。在研究過程中,對社區社會資本操作化為認識居民戶數、與周圍鄰居的交往頻次、社區普通居民信任度。根據以上的研究,作出以下假設:
假設1:具有社區志愿者身份的居民,認識小區居民戶數越多。
假設2:具有社區志愿者身份的居民,與周圍鄰居的交往頻次越多。
假設3:具有社區志愿者身份的居民,得到小區普通居民的信任度越高。
四、研究結果
(一)相關性分析
1.“社區志愿者身份”與“認識小區居民戶數”的相關性
研究對“社區志愿者身份”與“認識小區居民戶數”進行Kendall 的 tau_b檢驗,發現社區志愿者身份對認識小區居民戶數在顯著性水平為0.01時存在顯著相關。在對數據“認識社區普通居民戶數”做正態分布檢驗時,發現居民認識小區居民戶數存在異常值,影響了其正態分布。在除去異常值后,對數據做進一步分析顯示社區志愿者與一般居民的“認識小區居民戶數”存在很大差異。認識小區居民30戶以上的社區志愿者超五成,而一般居民認識小區居民10戶以下的達50%。
2.“社區志愿者身份”與“與周圍鄰居交往情況”的相關性
調查將“與周圍鄰居的交往情況”細化為有事時互相幫助、相互串門、電話或網絡交流、討論各自家庭事務、討論社區公共事務。研究對“社區志愿者身份”分別與這些指標進行Kendall 的 tau_b檢驗,發現社區志愿者與周圍鄰居的交往次數在顯著性水平為0.01時存在顯著相關。數據顯示,社區志愿者上個月有事互相幫助的次數在4次以上的有58.6%,有45.1%的一般居民表示上個月沒有與鄰居有事時互相幫助的情況。超六成的一般居民,表示上個月沒有與鄰居相互串門,超七成的一般居民表示上個月沒有與鄰居電話或網絡交流。有六成的一般居民上個月沒有與鄰居討論各自家庭事務或者社區公共事務。在社區志愿者中,上個月與鄰居討論各自家庭事務4次以上的有48.3%,討論社區公共事務4次以上的有58.6%。社區志愿者相比于一般居民他們與鄰居的各類互動都更為頻繁,更為深入,打破了點頭之交的程度。從圖表分析,單從“有事時相互幫助”“談論社區公共事務”兩方面來看,社區志愿者相比一般居民頻次更多。
3.“社區志愿者身份”與“居民對普通居民的信任度”的相關性
數據顯示,對小區普通居民的不信任值(包括很不信任和不太信任),社區志愿者為17.2%,一般居民為26.4%。對小區普通居民的信任度(包括比較信任和非常信任),社區志愿者為82.7%,一般居民為65.0%。
(二) 變量處理
考慮到變量的性質,研究將相關變量做了一定的轉換處理。在前面做“社區志愿者身份”與“認識小區居民戶數”的相關性時,已經將“認識小區居民戶數”處理為10戶以下、10戶到20戶、20戶到30戶及30戶以上四分類別,每個類別對應相應的百分比。現將其轉換成1到10的等級數值。
在對“與周圍鄰居的交往頻次”變量做轉換時,首先要將其五個分指標合并,即把有事時互相幫助、相互串門、電話或網絡交流、討論各自家庭事務,討論社區公共事務合并為“與周圍鄰居交往情況”。再把與周圍鄰居交往的頻次也轉換成1到10的等級數值,按照同樣的方法把“居民對普通居民的信任度”也轉換成1到10的等級數值。
(三)多元回歸模型
研究將社區社會資本表示為y,居民認識小區戶數數值為R,鄰里互動頻次數值為L,普通居民信任度數值為P。因此,y=R+L+P。“具有社區志愿者身份”時的社區社會資本表示為y1=b0+b1R1+b1L1+b3P1。“不具有社區志愿者身份”時的社區社會資本表示為y2=b0+b1R2+b2L2+b3P2。根據方程式,研究對社區社會資本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得到以下模型:
csc1=1.95+0.004c06+0.13hild+0.06c0407
模型中,截距項1.95表示當一個居民認識小區居民戶數為0,并且鄰里互動頻次為0,普通居民信任度為0的情況下,他的預期社區社會資本為1.95。研究從認識小區居民戶數、鄰里互動頻次、普通居民信任度的回歸系數發現,這三者對社區社會資本都有正向影響——因為對應的回歸系數都為正數。在控制了居民認識小區戶數、普通居民信任度后,居民的鄰里互動頻次每增加1次,社區社會資本就平均增加0.13。同樣,研究在控制了鄰里互動頻次、普通居民信任度后,居民的認識小區居民戶數每增加1戶,社區社會資本就平均增加0.004。在控制了認識小區居民戶數、鄰里互動頻次,普通居民信任度增加1,社區社會資本就平均增加0.06。雖然三個指標對社區社會資本的積累有影響,但都比較弱。簡單地將社區社會資本指標化為小區居民認識戶數、鄰里互動頻次、普通居民信任度,這樣的測量維度缺乏謹慎性。因此,調研數據不能強有力地支撐本研究假設。
五、討論與總結
社區志愿活動一定程度上為社區志愿者擴展了社會關系網,增加了與鄰里間的互動頻次,提高了對普通居民的信任度。但是,社區社會資本的積累有很多的影響因素,它與該社區的規模、社區管理體制、社區組織、社區居民的特征等都有相關性,社區志愿者身份只是其中很小的影響因子。由于數據資料有限,能控制和驗證的變量有相當大的局限性,未來對于居民社區社會資本影響因素的研究可以從更為宏觀的層面分析。
參考文獻:
[1]羅伯特·帕特南.獨自打保齡球——美國社區的衰落與復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羅家德,方震平.社區社會資本的衡量——一個引入社會網觀點的衡量方法[J].社會學研究, 2014,(01):114-124.
[3]桂勇,黃榮貴.社區社會資本測量:一項基于經驗數據的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8,(03):122-142.
[4]梁綠琦.中國社區志愿服務的發展歷程[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10):7-13.
[5]隋廣軍,蓋栩中.城市社區社會資本及其測量[J].學術研究,2002,(7):21-23.
作者簡介:
徐佳麗,上海大學社會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社區治理與社會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