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自組織社會學研究趨同現象以來,高校組織趨同現象越來越引起學者的關注。通過梳理我國高校組織的特點、高校組織趨同的表現以及對高校組織趨同的作用機制分析,從組織社會學制度主義學派的角度了解高校組織的趨同現象。
關鍵詞:高校組織;趨同現象;新制度主義
隨著社會的多元化,人們越來越關注高等教育的多樣化,但是高等教育又表現出了很多趨同現象。任何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我國高校組織趨同現象也有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它對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有深遠的影響。組織趨同是組織社會學新制度主義學派的關鍵概念,無論是政府層面還是學術界都對高等教育的趨同現象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試圖從新制度主義理論視角對高校組織趨同現象的研究進行梳理,以了解高校組織趨同現象的表現形式和作用機制。
一、 新制度主義學派的發展脈絡
由于對我國高校組織的研究大多是使用組織社會學里新制度主義的理論來闡述的,所以了解新制度主義的發展脈絡是必要的。
新制度主義是相對于早期制度主義而言的,按照周雪光的說法,新制度主義是美國社會學家邁耶和羅恩創立的,二人于1977年在《美國社會學雜志》上發表的《制度化的組織:作為象征符號和禮儀的正式結構》標志著新制度主義的成立,這篇文章是新老制度主義的分界線。隨后,迪馬奇奧和鮑威爾于1983年在《美國社會學雜志》上發表《鐵的牢籠:組織領域的制度趨同和集體理性》,又將新制度主義理論向前推進了一步。
(一)邁耶和羅恩的研究
邁耶和羅恩(1977)強調合法性機制在組織結構內部以及組織與制度環境互動中的重要作用。邁耶提出:首先,我們必須從組織環境的角度去考慮、認識各種各樣的組織行為,去解釋各種各樣的組織現象;其次,如果我們要關注環境的話,不能只考慮技術環境,必須要考慮它的制度環境,即一個組織所處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會規范、觀念制度等為人們“廣為接受的”社會事實。這一制度環境,即他們所指的合法性機制,對組織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首先是組織之間的趨同現象,為了與制度環境認同,各個組織都采用了類似的結構和做法;其次是組織之間的相互模仿學習,這些模仿行為減輕了組織的動蕩,因為它扎根在制度環境里,得到了合法性,不容易受環境的沖擊。
(二)迪馬奇奧和鮑威爾的研究
迪馬奇奧和鮑威爾(1983)認為制度不是一開始就塑造了組織行為,而是通過資源分配或激勵方式來間接影響組織的行為選擇。他們從組織間關系和組織場域的層次進一步討論了組織趨同性的淵源。他們發現趨同現象起源于組織面臨的制度環境,提出了導致組織趨同的三個機制:強制性機制、模仿機制和社會規范機制。
強制性趨同來源于其所依賴的其他組織和社會的文化期待施加于組織的正式和非正式壓力,這種壓力可能被感知為一種力量,如勸說或邀請其加入共謀。在一些情況下,組織變遷是對政府法令的直接反應。模仿性趨同就是各個組織模仿同領域中成功組織的行為和做法,由于環境的不確定性,組織模仿成功組織的做法是比較安全的。社會規范包含著共享、共享思維,它誘使或迫使組織采取與其一致的形式和做法,以獲得合法性,得到社會的承認。
(三)瑞夫和斯科特的研究
1998年,瑞夫和斯科特發表了《組織合法性的多維模型:制度環境變遷中的醫院生存》。他們的研究關注兩種組織合法性基礎,即管理合法性和技術合法性的產生與演變的因果關系以及它們對組織生存的作用。他們提出了認識合法性的新角度以及測量合法性的新手段。專業協會組織對醫院的認證標準不同,有的強調管理行為,有的與技術內容有關,因而提供了不同的合法性基礎(張永宏,2007)。
二、 我國高校組織的特點和適用路徑
為了分析我國高校組織的趨同現象,就有必要把高校組織的特點融合進組織理論中,正是由于高校組織的獨特性才導致了高校組織獨特的趨同現象。我國高校組織的特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高校組織目標的模糊性。現代組織理論認為,當組織目標模糊不清時,組織對于制度環境很敏感,為了獲得社會的認同,獲取外在環境的合法性支持,可能會將一些重要的使命和職責暫時放在一邊,僅僅注重外在形式。大學組織目標的模糊性也會導致學校模仿其他成功的大學,故高校之間容易出現趨同的現象。就這一點來說,我們要從模仿性機制來解釋。
其次是環境的復雜性。現在的高校組織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并不寬松,甚至是極端復雜、動態和不確定的。組織結構和組織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環境因素的影響,不同類型的組織和環境之間的作用機制是不相同的。從下表中我們可以發現,大學作為一個組織,它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受技術環境的影響弱,受制度環境的影響強,所以我們需要從制度性機制而不是競爭機制來解釋高校組織趨同現象。
最后是組織對資源的依附性。沒有組織是自給的,所有組織都在與環境進行交換,并由此獲得生存。在和環境的交換中,環境給組織提供關鍵的稀缺資源,沒有資源組織將不能正常運作(邱澤奇,1999)。
三、 高校組織趨同的作用機制分析
作為組織制度主義學派研究的核心概念,合法性這個概念最早是由韋伯提出的,他認為,一個組織、一個群體、一個社團、一個村落或部落的內部都有一個權威。通過以下三種方式產生的權威才是合法的、可以被接受的:第一種是個人魅力型,第二種是傳統型,第三種是法理型權威。Scott(1995)認為所謂“合法性”,并不是一種可以用來占用或者交換的商品,而更多體現為與文化結盟、規范支撐以及與相關規則和法律保持一致性的條件,是使組織行為在某些被社會建構的規范、價值觀、信仰和定義系統中表現為滿意、合適或恰當的系統普遍化的知覺和預設。王程韡、王路昊(2013)通過對南方某成功運作的大學孵化器的扎根理論分析發現,當面對強大的環境神話壓力時,無法實現經濟效率的初創期組織必須首先完成合法性重建,才能進行正式的制度化。李路路和朱斌(2014)討論了現代企業制度在中國私營企業中迅速擴散的原因、結果以及擴散機制。
很多學者從合法性機制下的制度性趨同的三個機制來解釋高校趨同現象。首先是強制性趨同,主要指具有法律或具有法律效力的規章制度,這些都具有強制意義的要求,組織或個人必須遵守(周雪光,2003)。通過強制性制度,國家刻意或不經意地為組織制定了一個發展的軌道和范圍,組織想生存就必須被納入這一規范中去(湯曉蒙,2009)。
社會學的學者從組織社會學的角度分析了高校組織趨同的原因。如吳慧平(2007)從效率機制和合法性機制的關系出發,指出我們不能將大學組織的趨同性行為簡單地理解為是一種追趕潮流的表現,而要意識到大學作為一個社會組織,它的發展與變革,要考慮外部制度環境的合法性機制。張清(2006)指出大學組織理性與社會理性的類型關聯和一致性因果關聯是大學趨同的普遍性前提機制,而社會理性的強制機制與大學組織理性的合法性訴求機制是促使我國大學趨同的現實因素。
四、結語
通過對高校組織趨同現象的文獻梳理,筆者發現現有的文獻有以下不足。首先,社會學家在組織趨同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業,對高校組織的研究不多;其次,對該現象的研究大多使用組織社會學新制度主義學派的理論,而其他理論,如群體生態學派也可以用來分析這一現象;最后,對該現象的作用機制欠缺全面分析,大多只是用新制度學派的理論做重復研究,沒有一個全面的分析結果。
參考文獻:
[1] 李路路,朱斌.效率邏輯還是合法性邏輯?——現代企業制度在中國私營企業中擴散的社會學解釋[J].社會學評論,2014,(02).
[2]邱澤奇.在工廠化和網絡化的背后——組織理論的發展與困境[J].社會學研究,1999,(04).
[3]湯曉蒙.高等教育趨同現象探析:基于組織制度學派理論的視角[J].教育發展研究,2009,(03).
[4]王程韡、王路昊.脫耦中的合法性動員——對南方某大學孵化器的扎根理論分析[J].社會,2013,(06).
[5]張清.高校趨同化發展緣由的組織社會學透視[J].教育學評論,2006,(05).
[6]張永宏.組織社會學的新制度主義學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周雪光.組織社會學十講[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72.
[8]John W Meyer, Brian Rowan, 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 Formal Structures as Myth and Ceremony[J]. Lond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7,(09).
[9] Paul DiMaggio,Walter Powell. 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American Sociologist . 1983.
[10]Scott W Richard,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Thousand Oaks: Sage, 1995.
[11] Scott, Organizations: Rational, Natural and Open System, Prentice-Hall,1992,(133).
作者簡介:
宋曉丹,上海大學社會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