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東方,日本在建筑領域一直散發著獨到的魅力。二戰后,日本建筑經過歷代建筑師的不斷努力,其建筑形式從傳統現代主義發展為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地域主義。“建筑敘事學”雖然只經歷了短短四十余年的發展,但其卻作為一種基本的創作思維,存在于建筑師的建筑設計之中。在這種背景下,通過對日本現代建筑中所體現出的敘事性觀察,為指導今后建筑創作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日本現代建筑;地域性;敘事性;材料;結構;消隱與通透
2014年,坂茂成為第五位獲得建筑屆普利策獎的日本的建筑師,獲得這一榮耀,顯然并非偶然。日本建筑師是如何彰顯自我,最終走向世人視野的?
圖1展示出的都是日本極富盛名的建筑大師,其中標注紅色的是獲得普利策獎的建筑師。從時間上來看,建筑師大致可以分為五個時代,他們在歷史、現實和未來等不同時期都為日本建筑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從1920年以后,日本建筑迅速發展,它擁有良好的歷史環境,同時,又將西方現代主義的建筑思想融入自我,取其優秀的可借鑒之處,最終形成并發展了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建筑形式。從歷史、現實和未來的角度來看,建筑空間敘事題材的來源和敘事意圖的指向被表達了出來。
一、利用歷史文化地域性表達敘事指向
空間敘事可以通過歷史來表達,是指將人們所熟知的歷史記號、相關聯的歷史事件及其文脈中包涵的傳統形態作為建筑空間的創作素材。師從于柯布西耶的丹下健三早期對柯布西耶的現代主義建筑思想推崇備至,但同時又對日本建筑傳統空間和形態也十分喜愛,所以他的早期作品既采用了日本的傳統形式,同時也融入了現代主義元素。他一方面深入研究日本傳統文化中能深刻反映和代表民族文化的內容,另一方面又細心挖掘現代建筑新技術,尋找適合日本建筑的技術手段。比如作品“香川縣廳舍”,就是在廣島“和平會館”的設計基礎上探索鋼筋混凝土結構多方面可能的表現,從視覺上來看,其擴建部分明顯讓人回憶起木割這一日本傳統建筑創作手法。其次,對高層部分的處理也將日本的五重塔神韻巧妙重現,同時,下部的庭院通過堆山、疊石、水池和小橋來體現日式庭院的意趣橫生,布局傳統巧妙。在1937年,柯布西耶的另一位徒弟,板倉準三設計的巴黎萬國博覽會日本館,其將木結構建筑傳統的比例進行轉化,同時將它應用在鋼結構的體系中,試圖在傳統空間中融入現代建筑流動感的元素,最終達到建筑恰到好處地融入自然的目的。另外,在作品“舊前川國男邸”中,這種探索傳統空間與現代主義創作手法的結合也十分明顯,這一思潮逐漸成為二戰后日本建筑師的創作方向之一。
在住宅方面,戰后,日本經濟混亂,住房短缺,“極小限住宅”成為日本建筑重新發展的最佳選擇。當時,新的歐美生活方式的引入使人們十分憧憬與向往,就導致傳統的日本家族體系逐漸瓦解,并且促使住宅空間發生了根本性巨變。第一點就是起居空間的確立:寢食分離、個人隱私與獨立性的尊重,家庭工作和生活的效率化等概念成為住宅設計的新理念。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建筑師對住宅設計的探索和嘗試必然有力地促使日本現代建筑的發展。這期間,清家清建筑師的作品“青藤助教授的家”在空間上通過功能的可變性以及分隔的自由性實現了空間使用效率的最高化。與此同時,結構上運用傳統木構,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設置在南立面的兩根圓柱以及起居室內的一根圓柱,其并非結構的需要,而是對日本傳統住宅的一種象征,具有很濃的傳統文化性。
二、運用現代材料、結構和空間形態展示建筑
日本建筑大師丹下健三的作品,常會用幾何形體來表現建筑的力量和美感,在視覺上給人深深的震撼和沖擊。例如,他所設計的在日本建筑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的大型公建代木體育館,其雕塑般的幾何曲線形態和夸張的懸索結構都令人印象深刻。丹下健三將穩重優美的日本傳統民居屋頂的特色演繹得淋漓盡致,也成為運用結構來闡述建筑的代表人物。相比于建筑創作,丹下健三在他的建筑教育事業中所作出的貢獻具有更加深遠的影響,他培育出一批極具影響力的世界級巨匠,譬如磯崎新,楨文彥、谷口吉生等。
日本第二位獲得普利策獎的建筑師楨文彥,他是日本“新陳代謝”派的創始人之一。在1980年后,他的建筑設計思想日漸成熟,其作品中不但堅持現代主義建筑思想,同時也追求建筑空間的簡潔與純凈。這個時期他的代表作品有藤澤市秋葉臺體育館,其主館跨度極大,所以作者考慮采用大規模不銹鋼板的屋頂。為了在形態上有所追求,他將屋頂做成了頭盔或者木魚的形象。這種運用抽象的空間形態喚醒人們對某種符號和元素的回憶的方法,也是建筑的內涵之一。由于建筑表現手法高度的寫實,給人帶來一目了然的認同感,同時也是與周圍環境相結合的最好體現。
再如安藤忠雄,他將清水混凝土廣泛運用于他的作品當中,令人印象深刻。他也是普利策獎的日本建筑師,但又獨具自身特色。如住吉的長屋,運用清水混凝土搭建低調樸實而又莊重的長條形住宅,住宅中部的中庭空間通透,通過圍合打造安靜的氣氛,也是日本禪意空間的體現。他好似一位山人,用最簡單的清水混凝土,去創造一個遠離外部繁雜環境的僻靜空間,人們在其中感受自然的安靜與愜意。他將秩序美學的思想闡述得更加細致,創作出簡潔通透的內部空間來隔絕雜亂無序的外部空間。然而,與安藤忠雄相反,建筑師伊東豐雄則喜歡用建筑外形去反映外部環境的變化,其表現形式側重于外立面的表達。如2000年的作品:仙臺媒體中心,通過外立面不合邏輯的結構和通透的形式,使空建筑內部間無限延展,體現出另一種立面特色。同時他也積極尋找并創造新的建筑空間特點——曖昧空間,又稱混沌空間。混沌空間的思想在揭示空間延展性的新規律的同時,將空間創作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建筑空間沒有按照使用要求進行死板的劃分,這樣就有了一個空間多種用途的利用方式,同時也沒有明確的功能分隔。在材料方面,伊東豐雄開始著重使用透明的材料,希望同時能夠通過材料表現出空間的延展。
在材料的運用上,坂茂是專家,他另類的獨到想法讓世人看到,紙也能成為建筑材料。漢諾威世博會上,紙屋這一建筑形式的初現預示著坂茂這位實驗性建筑師慢慢進入了大家的視野。紙建筑這種真正的綠色建筑就此誕生,之后他在法國設計的梅斯分館這一作品中,也將這種材料運用得如魚得水。
三、未來新空間的體驗與創作——消隱與通透
中崎司在他的一本書中介紹了日本當代許多優秀的新銳建筑師,如石上純也、藤本壯介等。石上純也是妹島和世的得意門生,同時受他建筑創作思想的影響,在作品中,他將曖昧空間的創作上升到另一高度,達到了消隱的境界。作品神奈川的工房令他一舉成名。數百根5米多高的纖長鋼柱所構成的結構框架,給人帶來巨大的震撼力,表皮材質運用透明的玻璃,讓建筑看起來好似隱藏于周圍的樹林里,打造出室內外的空間相互交織的錯覺感。
建筑師藤本壯介在2000年設計建成武藏野大學新圖書館之時,其體塊縱向堆積排列的作品——東京公寓也一同落成。這一年他收獲頗豐,還成功地舉辦了個人的建筑作品展。其中NA住宅這一作品極富特色,它是通過立面上重復出現的矩形開口,將視線分別引向不同方向,使得內外空間通透融合。藤本認為建筑可以類比為一個框架,它的內外都涵括不斷變化的空間,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同時也包含一些我們尚未發覺的事物。這里所展出的一切,其實是作為建筑新空間的一個開端。
現在,這些日本新銳建筑師在建筑領域激起片片浪花,給全球建筑發展引入別具一格的特色。
四、結語
在日本現代建筑發展的過程中,盡管設計師的思維過程并不是那么明確地具有建筑敘事的方法,但我們認為,只要建筑作品負載了設計師的意圖,它就是具有敘事性的,設計師通過主題的界定與展開,將意念轉化為形態,通過場景結構的編排和材料的運用來達到引導使用者行為和體驗的目的。這一特點在日本建筑師作品中有明顯的體現。
縱觀現代日本建筑,其大多都是具有幾何形的簡約風格。可見西方現代主義建筑風格對其影響頗深。但也并非照本宣科,他們吸取精華,剔除糟粕,慢慢地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日本現代主義建筑風格。探索傳統文脈內涵,找出個性與共性的碰撞點,講述自己的文化特色,這是日本建筑敘事性的個性體現。正如前文列舉到的建筑大師,他們都將傳統文化思想與現代主義理念相結合,共同運用于建筑作品中。
從建筑本身來看,1960年前后,由于現實環境的需要,建筑師要在短時間內為人們營造出宜居的生活環境。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經歷了經濟高速發展和蕭條等階段,建筑師可以發揮才能的地方越來越少。如今,新一代建筑師們開辟從功能最基本的住宅建筑出發,去完成自己對建筑創作上的憧憬與希望。從材質以及結構上來看,日本的建筑師對大框架和傳統木構尤為喜愛。比如喜歡木制品的淳樸, 就將它本身的材料質感直接展現在人們的視野里,并且完全不做粉飾,做到還璞歸真。在空間創作上,更關注其復雜的多樣性,通過進一步發掘,充分展現出暢游其中的樂趣,使人們可以感受到建筑本身的妙趣橫生。
1920年后西方把現代主義帶入日本,21世紀的今天通過他們自己的努力創作,把具有日本本土風情的現代主義建筑風格展示給全世界。同時,希望可以通過以上對日本建筑師作品中歷史、現代和未來的空間敘事性的學習與借鑒,結合我們經過百年的“現代化”探索,融入到我們自己的建筑設計創作的發展之中。
作者簡介:
張宇華,工學碩士,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及其理論。
施全續,建筑學碩士,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及其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