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低碳節能已成為社會的主題,關系人類發展的未來。城市綠地景觀作為環境保護、提高城市生態質量的主要內容,本身就應該體現節能、低碳的主題,對人們環保觀念的培養能夠產生重要的影響。以濟南市泉城公園為例,主要從植物綠化、空間布局、景觀設施等幾個方面對低碳節能型園林景觀進行探討。
關鍵字:低碳節能;城市綠地;泉城公園;調研
一、引言
“低碳節能型綠地景觀”是在當今社會受到環境污染和經濟危機雙重壓力的大背景之下受到推廣的,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其概念是指,在最大限度地節約包括自然資源在內的各種資源以及提高各種資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發揮環境生態效應,以最經濟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景觀效益,從而滿足人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
二、調研對象簡介
鑒于對低碳節能型景觀的關注,又參考典型性這一因素,我們小組選取濟南市泉城公園作為調研對象。泉城公園位于濟南市區中部,千佛山西側,經十路以南,前身為濟南植物園,始建于1986年,1989年9月建成開放, 園區占地面積46.7公頃①。
由于泉城公園前身為植物園的原因,公園內植物種類豐富,共有植物89科450種近20萬株;對于園林景觀的養護與管理相對于濟南市其他景觀綠地比較科學、合理,尤其是植物景觀方面。
三、調研結果分析
調研小組兩次對公園進行實地考察并對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的游客進行問卷調查。
(一)公園客流量
工作日期間,泉城公園客流量主要集中在早晨和傍晚,以中午時間段為最小值,早晚兩個最大值主要體現在鍛煉身體的人群中,老人居多。雙休日期間,全天客流量整體上呈平均分布,在早晚兩個時間段的客流量依然比其他時間段多,大部分人群為家長和孩子。尤其在公園內花卉開花的時間,公園內客流量達到最大值。
(二)游客對公園的滿意度
大部分游客對公園內的植物生長情況和養護管理比較滿意,認為這是泉城公園的一個優勢。泉城公園中的植物在數量和質量上,都保留了其前身作為植物園的優勢,這些是能夠顯而易見的。在隱性方面,泉城公園還體現出了其低碳節能的特色。
四、泉城公園中低碳節能的具體體現
(一)設計方面
借助前身作為濟南植物園的優勢,泉城公園主要以植物景觀為特色,而且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市民對公園植物的現狀還是比較滿意的。泉城公園植物種類豐富、數量眾多,包括溫室花房、梅園、竹林、碧桃園、月季園、薔薇園、牡丹園、丁香園、白蠟林、玉蘭園、松柏園、櫻花園、石榴園、槭樹園、松柏園、垂楊溝、水杉林、南花廊、忍冬園等眾多以植物為主題的經典,整個公園植物數量達到近20萬株。如此眾多的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可吸收大量的汽車尾氣、工廠廢氣等有害氣體,釋放數量相當可觀的氧氣,改善附近空氣質量;并且通過蒸騰作用對公園及周邊微氣候進行調節,增加空氣濕度,減少高樓風以及城市熱島效應對人們的傷害。
在此案例中植物這一設計元素還起到了聯系各個空間的作用,它具有指示和引導著行人穿越一個個空間來達到游玩觀賞目的的作用。通過環境的實際感受可以覺察到雖然位于很多大道的中央,可是整個景觀規劃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卻是一個郁郁蔥蔥錯落有致的“植物園”。感覺它與周圍噪雜的環境似乎是不怎么協調,漫步在樹叢之中你根本感受不到周圍噪音給你帶來的不適感,給人的卻是一種能讓人徹底放松的感受。而灌木與小喬木植物的相互搭配正是達到這一目的一個合適的處理手法。整個綠化環境中的植被配置很大一部分都是使用了植物本身的自然形態,避免了大面積的人工修剪,意在追求自然群落的效果,植被栽植的層次感很強,從低到高依次為草坪、地被、灌木、小喬木,大喬木等,真正做到了使其各展其姿密而不亂的視覺效果,同時設計師們還很注重植物小品的設計。小品的設計不太多,卻是很精細,能給人一種清新的感受,充分體現出了人性化的設計理念。
植物造景不僅能夠達到低碳環保的效果,還能夠增添景觀的觀賞性和趣味性,4月24日正值牡丹的開放時節,在當天的考察中,筆者觀察到大批的游客都涌向牡丹園,這便是植物景觀對人們產生的吸引力。
(二) 養護管理方面
1.保護野生植物,減少人工種植
保留野生地被植物資源,例如紫云英、紫花地丁、馬藺、委陵菜等濟南本土野生草本植物,在管理比較好的區域,在自然生長狀態下使其成片生長并對其繁殖區域進行控制規范,同樣能夠取得非常不錯的植物景觀效果。對于鄉土雜草,并不是全部清除,而是有選擇性地清除對人工種植的植物生長不利的雜草。野草能夠喚起人們的故鄉情結,富含一定的鄉土氣息,并且能夠節省開支,起到經濟性的作用。
草坪的養護費用比較高,并且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公園大量利用扶芳藤、花葉蔓長春、長春藤、麥冬、鳶尾等適應性強、繁殖力強的地被植物來代替草坪,減少開支。這些地被植物有的可以觀葉,有的可以觀花,粗放管理即可,這樣相對于草坪來說,一方面提高了景觀效果的豐富性,另一方面也節約了管理成本。
2.采用節水措施
濟南地處山東省內陸,屬于典型的半濕潤季風型氣候,年平均降水量685ml。每逢干旱時節,加之公園內缺乏地表水,就需要利用自來水來對植物進行澆灌,而傳統地表漫灌的方式會對水資源造成極大的浪費,需要大量的財力支出而且不能夠均勻澆灌。針對這方面的問題,泉城公園首先引進噴灌技術,根據植物高低調節噴頭的高低,并且為保證植物花期用水,防止淋水對花朵造成損害,利用滴灌技術來對開花植物進行灌溉。其次,公園沿玉繡河分設四個中水處理站,采用ETS處理系統分三級進行處理,使處理后的污水能夠達到綠化灌溉、補充河道的標準。將中水與噴、滴灌技術相結合,水源問題便得到了解決,節約大量的水資源,并且經過中水灌溉的植物長勢非常旺盛。
在景觀設計里將水體分為靜態水和動態水的設計手法。動態水讓人感覺有靈性,靜態水給人以安詳寧靜的感覺。靜態的水景可表現水面的平靜如鏡的寂靜深遠的境界。為了同周圍嘈雜的環境相區別,創造一處安靜的區域空間,方案的設計師們選用了靜態水的設計思路。設計師用經過人工化處理的假山與靜水相結合的處理手法,不僅僅使設計元素多元化,同時利用這種剛柔兩種材質的對比來增加景觀小品的層次感,同時結合緩坡與植物營造出自然的坡岸。這樣盡管是水體的人工化比較明顯,可是由于在水岸邊的處理上盡可能地運用自然的岸線處理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缺點。雖然是人為的水體景觀,但是卻依然能給人一種祥和的感覺。
道路綠化上選用的是適合本地氣候特征的本地植被樹種,它的形式與周圍綠化、小花園綠化的布局相呼應,真正做到融合到大的空間景觀設計當中去,從而能夠形成相互關聯的整體。在小路入口上的綠化與道路組合,喬木、灌木高低錯落自然布置,使花與葉具有四季變化的獨特景色。在人為創造的較低的地勢一側則種植了常綠喬木、灌木用來增強綠化效應,而在較高的一側種植草坪和低矮的開花灌木,能夠使兩側的綠地通風并有良好的視野。為了使道路綠化增強對汽車尾氣的抵抗能力,采用了一種多層次多結構的道路綠化模式。
3.就地取材制作有機肥
秋季,枯枝敗葉是城市綠地以及道路綠化面臨的一個重要的問題,焚燒會污染環境而且會產生安全隱患,外運會需要不少開支。在泉城公園里一些偏僻的角落,筆者注意到了一些堆積物,這些堆積物便是公園的相關工作人員利用枯枝敗葉來漚制有機物的肥堆。在秋天時,將枯枝敗葉搜集起來,與從公園廁所化糞池內抽出的污物混合,表層覆土之后,進行一年時間的漚制,次年便可作為肥料對植物進行施用,從而減少了肥料的支出。
五、存在問題以及不足
雖然泉城公園在低碳節能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優于濟南市其他的綠地景觀,但是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公園在設計上存在的一些問題和缺點,例如日本園的設計,本文暫且不進行討論,而是主要從低碳節能的角度來對公園提出一些缺點和不足:
在對調查問卷的統計之后發現,不少游客反映公園中的觀賞溫室基本上處于閑置狀態,沒有發揮出相應的功能。溫室內的大王椰子、假檳榔、散尾葵等熱帶、亞熱帶植物并沒有能夠健康的生長,植物種類僅剩下幾個品種。
雖然公園內保留了植物園時期建立的科普館,對游客普及有關植物的科普知識,但是缺乏普及、培養游客低碳節能類意識的教育內容。對公民環保節能意識的教育是當前社會發展不容忽視的一方面,作為市民性公園的泉城公園應該擔負起這方面的責任。
在一些不被人注意的角落,原先經過設計的植物景觀已經被荒草侵襲,在逐漸喪失原本的觀賞性,甚至危及作種植物的安全。還有就是公園水景受到垃圾的污染,富營養化,導致水景內的植物長勢非常旺盛,從而危及到水生動物的生長環境。這些都是養護管理方面的疏忽。
六、結語
公園作為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要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還要能夠符合當下的一些時代精神。在今天,低碳、節能、環保已成為社會發展的主題,對人類社會的何去何從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城市綠地應該扮演對公民進行環保教育的主要場所的角色,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這就使得綠地自身就應該作為低碳節能的典型。建設低碳節能型綠地,應該以鄉土植物為主,降低對鄉土以外的物種進行馴化的經濟成本;尊重場地中的自然植被,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工干預度;充分利用循環資源。這些僅僅是建設低碳節能型綠地的幾種措施,還用更多的方法有待于人們去探索發現。
一處好的景觀規劃方案并不是它在樹種上用得多么奇特,場地有多大。而要看它是否適合當地的實際環境,要做到在環境中做規劃,使設計融入到環境當中去。在選材上首先要做到體現本土的特色,然后再結合設計理念、設計手法去真正實現設計的自然化。這也是景觀設計的人性化所在。
注釋:
①百度詞條:泉城公園。
參考文獻:
[1]陳有民.園林樹木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
[2]唐學山,李雄,曹禮昆.園林設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
[3]江濱.節約型景觀設計探索[J].美術觀察,2010(02).
作者簡介:
袁飛,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