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時代的到來,經濟不斷發展,社會日益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高,城市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線。隨著城市規劃范圍的擴大,為保證人們的生活質量,讓人們的生活環境破壞減少到最低,城市濱水公園應運而生。現如今,經濟發展,許多人只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城市病越來越嚴重。由于城市濱水公園自身的許多優點,它逐漸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人們逐漸意識到了保護和恢復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性,也意識到了建立城市濱水公園的緊迫性。現如今,建立城市濱水公園的項目已經啟動,我們該思考的是如何將生態保護融入城市濱水公園的建設中去,城市濱水公園的生態化設計值得我們去探討。
關鍵詞:城市濱水公園;生態化設計;可持續發展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4年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課題《梭魚灣濱水公園規劃設計研究》,立項編號:2014B078。]
仔細觀察現在的社會,雖然經濟穩步發展,但是卻將犧牲生態環境作為代價,為了擴大城市用地,人們占用耕地、林地甚至是濕地。城市病成為了現在常見的問題。地球上的資源都在慢慢枯竭,水資源短缺,海平面上升,這些自然環境惡劣的現象都是我們一手造成的。長此以往,這只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我們嚴重地污染環境,環境加倍地把代價還給我們,最后我們只會自食惡果。因此,城市濱水公園作為拯救環境的工具成為我們所需要的景觀,在高樓林立、污染嚴重的城市,濱水公園就像一個空氣凈化器凈化著人們的生存環境。但是,現在許多的城市濱水公園所蘊含的生態理念還不夠,關于城市濱水公園的生態化設計值得我們去思考研究。
一、我國城市濱水公園發展的歷程及現狀
(一)我國濱水公園發展的歷程
自古以來就有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說法,古時的人們就把水源奉為文化的源頭。人們認為水是萬物之源,生命的起源,亦或是延續都與水源有著密切的聯系。當然,一個城市想要興旺發達,水源也起著很大的作用。所謂水乃一切的源頭,所以,水是城市誕生的開端,它孕育了城市。追溯我國濱水公園的發展歷程,其實,在古時,簡易的濱水公園就已出現,仔細回想我國古時歷朝歷代選擇的首都地址,無論是咸陽還是濟南,都是依水而建的。雖然古時人們信奉風水之學,但是一定程度上來說,古人已有建立濱水公園的思想,認為水能調節環境,凈化空氣。直到19世紀,中國遭受了法西斯國家的攻擊,戰爭一觸即發,濱水公園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到19世紀中期,新中國的成立才為濱水公園的重建迎來一絲轉機,但是很快就因為大躍進等右傾錯誤使濱水公園再一次陷入危機,國家將大量精力放在重工業,生態遭到嚴重破壞。到了改革開放時期,我國才開始對沿海地區進行整治,新的濱水景點都明顯改善了城市環境。總體來說,我國濱水公園的發展歷程是曲折的,但是結果卻是盡如人意的。
(二)我國濱水公園的發展現狀
隨著新時期的到來,我國城市發展正處于上升期,經濟越是發展,對環境的考驗就越大,這時城市濱水公園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此外,城市濱水公園的生態化設計也值得我們重視。現在我國的許多濱水公園都積極進行生態化設計,以此來更好地服務于人民。比如中國最有名的淡水湖西湖。西湖坐落于中國杭州,現如今已經成為了人人向往的人間天堂。殊不知,它不僅是杭州的經濟支撐,也是杭州天然的濱水公園,西湖作為國家一級旅游區,自然受到極大保護,而西湖的保護工作也帶動了周邊區域,杭州市的整體環境因為這個天然氧吧而漸漸向好,西湖的生態化建設不僅服務了杭州的經濟,更服務了杭州的人民,為人民生活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再如,四川省著名的鷺島濕地,這片濕地同樣也是一個天然的城市濱水公園,同樣的,鷺島濕地也可以說已經成為了四川省的重要旅游地,由于接待的客流量大,鷺島濕地不能說沒有受到一點破壞,但是,四川政府也在積極對鷺島濕地進行生態化設計,如濕地定期開放,變海岸線為公共資源,等等。這些措施既保護了景區,也保護了四川人民的生存環境。雖然我國濱水公園的建設緩慢,但是很有成效,所以,我們要繼續進行濱水公園的生態化設計,恢復生態環境本來的樣子。
二、國外濱水公園的發展現狀
由于我國是發展中國家,更加重視經濟的發展,濱水公園建設略顯緩慢,相比較而言,發達國家的濱水公園發展現狀應該更加樂觀,許多國家都將濱水公園的生態化設計放在國家建設工作的首位,這充分說明了生態建設對他們的重要性。例如,英國倫敦的濕地中心。眾所周知,英國倫敦在18世紀稱作是霾都,空氣中幾乎都是顆粒狀污染物,這是因為當時的倫敦正在進行工業革命,可見環境污染的危害。然而英國并沒有放棄對環境的整治,他們發現了水對環境的凈化作用,建立了濕地中心以后,他們統一對污水進行了整治,濕地中心之所以在市中心地帶就是為了充分發揮其濱水公園的生態作用。濕地中心可以說成為了倫敦的綠肺,通過對城市濱水公園的生態化設計,使城市重新恢復了生機,人民的生活不再受環境脅迫。再如,日本的旭川濱河公園。在上個世紀,由于過分重視經濟發展,日本忽視了對河流的整治,河流污染一度成為了日本政府的難題。在經歷了一番污染以后,日本開始注意到濱水公園,他們意識到了河流的重要。20世紀中后期,他們提出了建立旭川濱河公園的意見并開始投入建設,之后,旭川濱河公園便成為了重要的環境凈化器。當然,政府也做了生態化設計,例如建立生態梯田等,在城市濱水公園生態化設計進行的時候,日本人民也從中受了益。國外關于濱水公園生態化設計的例子也不少,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三、城市濱水公園的功能及分類
(一)城市濱水公園的功能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城市濱水公園可以說是城市的空氣凈化器,是城市之肺。在強調生態化設計之前,要注意到濱水公園的基礎是公園。公園,顧名思義,是讓人們在喧囂快節奏的生活中放松休息的地方,所以,作為城市濱水公園,作為人們欣賞的景觀,它首先要做到美觀,做到讓人們身心愉悅。所以,濱水景觀的功能之一就是美觀性,在高樓林立中讓人們感受自然帶給自己的美好體驗。這是其一,其二就是濱水公園的生態性,對城市濱水公園的一切生態化設計也是出于這一點。水是大自然最純凈的凈化器,有水的地方就像一個天然氧吧,不僅提供氧氣,更吸收了污染物,凈化了空氣,依水而建的濱水公園所具有的功能就有這點。當然,其實兼具生態性和美觀性是有一定困難的,如何在保證不破壞自然環境的同時又能實現對環境的凈化,看的就是設計者的實力。在遵循水域生態原則的同時采用科學的設計手法將生態系統延續下去,設計者要做出努力,作為使用者的我們也要對自然景觀心存敬畏而不是隨意踐踏。
(二)城市濱水公園的分類
城市濱水公園主要有兩種分法。第一種是從水域的自然屬性分類,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指依靠海洋等水域建造的濱水公園,這些濱水公園主要建在濱海城市,例如中國的上海、海南等,在海邊建造的城市有著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海洋成為天生的屏障和水源,這些優勢成為吸引人們定居旅游的資本。濱水公園依海而建,不僅給人們帶來了視覺享受,也起到生態性作用,例如淡化海水等生態化設計成為了濱水公園常見的生態化手段。當然,在濱海城市,濱水公園的存在還有一定威脅性,強臺風、海嘯等自然災害成為了濱水公園生態化設計的威脅。其次是依江河而建的濱水公園,其實相對依海而建的濱水公園來說它們的功能大體一致,不一樣的就是這類濱水公園多存在于江河流域旁,長江、黃河周邊城市就有很多。第二類分法就是按照水體屬性來分,第一類是自然濱水公園,顧名思義,是沒有經過后天修改的自然公園,如鷺島濕地等,它們的存在旨在保護自然面貌。第二類就是人工濱水公園,也就是后天修剪的濱水公園,這就是環保人士為保護環境、擴大生態用地做出的舉動。這些濱水公園都是環境的凈化器,我們應該為濱水公園的生態化設計共同努力。
四、我國濱水公園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一)我國濱水公園出現的問題
我國濱水公園出現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水資源量小,資源利用率低下,濱水公園起到的生態化作用小,水的凈化作用沒有發揮出來。水資源之所以會如此匱乏,是因為城市用水不節制。先不說居民日常用水的浪費現象,光是工業用水量就已經達到水資源利用的邊緣,另外還有大量污水不能及時凈化,從而污染到干凈的水源,使得水資源利用效率大大降低。原本,可以用在濱水公園上的水資源就十分稀有,如果沒有關鍵的因素——水源,那么濱水公園的作用便不會得以發揮,城市之肺的作用也將喪失,城市的生態化建設也會因此受到阻礙。其二就是我國濱水公園采用的生態化凈化設備不能及時更新。隨著新時期的到來,凈化設備也在不斷更新換代,即使水資源夠用,如果凈化設備老化也可能會導致污水凈化不干凈,對城市的凈化力度不夠等問題,長此以往,濱水公園的生態化設計將付之東流。
(二)解決我國濱水公園存在問題的方法
解決我國濱水公園出現的種種問題,需要的是生態化設計,生態化設計的第一步是要做到以人為本,人是濱水公園服務的對象,因此,做到為人服務是重要的,人性化的構造要存在。例如濱水公園的籬笆建設,不應太高也不應太低,要適中才不會誤傷人們。第二步則是提倡資源可持續發展,使資源能夠再生。不僅水是可再生的,許多濱水公園可利用的資源同樣是可再生的,比如從前的塔吊、輪渡等,經過修繕可以重新成為一處景點,這不僅降低了重建的成本,也保存了舊原料,實現了資源的回收再利用。第三步則是對綠植的應用。綠色植物也是重要的空氣凈化器,應用綠色植物如常見的白茅草,不僅美化環境,還能凈化環境。
五、結語
城市濱水公園的生態化設計要走一條漫長而曲折的道路,因為濱水公園的種種優勢,我國才堅持對它的建設。現如今,雖然我國的濱水公園建設進展緩慢,但是也已經小有成效,例如上海黃埔灘、四川鷺島濕地,等等。相比南方地區,北方地區的濱水公園建設力度還遠遠不夠,所以,我國要積極實行南方帶動北方的策略,保證濱水公園的生態性和美觀性,讓寶貴的水資源發揮真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崔寶山.濕地生態系統設計的一些基本問題探討[J].應用生態學報,2001,12(1):145-150.
[2]韓念勇.中國自然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管理政策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0,15(3):201-207.
作者單位:
董琦,黑龍江工程學院藝術學院。
劉麗穎,哈爾濱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