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的概述
公共藝術是一個外來語,又被稱為公眾的藝術或社會藝術,它存在于城市公共空間中,為公眾服務,體現了公共空間中文化開放、共享、交流的精神。學術界對公共藝術有多種定義性的說法,歸納起來有兩類:從狹義上講,公共藝術是指放置在公共空間中的雕塑裝置、壁畫景墻、裝飾小品、造型植物、標識標牌等藝術形式。廣義的公共藝術則包括了由公眾興辦或參與的公開的表演藝術和其他面向大眾的藝術活動。無論哪種定義,公共藝術最根本的特點是公共性。
城市文化的定義目前很多,多數都是從論證自己的觀點出發,但被大多數學者認可的有兩種,一種是從文化的角度推理演繹,另一種是從城市本身的特征出發進行定義。我們暫且引用《中外城市知識辭典》的定義:“城市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個方面。前者屬物質的或有形的器物用品,如城市建筑、園林、教堂、公共文化娛樂設施、交通工具等;后者則為社會心理、價值觀念、道德、藝術、宗教、法律、習俗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等。”
城市文化與公共藝術的關系又是怎樣的呢?城市文化蘊育了城市公共藝術,城市公共藝術體現了城市文化,這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依托的。
公共藝術是通過藝術設計、藝術品對于公共空間的介入以及公眾的對話參與,體現其具有創造性或超越性的審美經驗、價值觀念和社會效應。公共藝術介入城市公共空間的方式具有多樣性和包容性,它可以訴諸感官形式的美學創造,也可以強調藝術品對于公共空間的場所功能或心理的有益作用。因此討論公共藝術的角色定位時,需要結合具體的社會環境及空間性質,包括其依托的自然條件和人文歷史背景。
一座城市中是否有富有創意與代表性的公共藝術,是否有適當比例、充盈著藝術氣息的文化交流與審美的公共空間,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城市文化品質高低的重要指標。如果說建筑是城市里的“面”,道路是城市里的“線”,那么公共藝術就是城市中的“點”,它們展示著特有的設計語言,凝聚著特有的藝術靈性,訴說著城市的內涵觀念,讓人們品味這個城市獨特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文化情懷。
二、蘇州傳統文化造就的公共藝術
蘇州是一座擁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逐漸造就了“小橋、流水、人家”的獨特風貌。因此,對于蘇州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的分析,就要以蘇州的社會環境、經濟發展和自然風貌為基點,借助人文歷史作為軸線,不斷融入城市的地方精神,探索并研究那些隱藏在城市公共空間背后的規律與實質。唯其如此,蘇州城市獨特的景觀風貌的塑造,才不會局限于形式的束縛,而是向更為獨特有文化內涵的方向發展。
(一)吳風雅韻——蘇州古典園林
古蘇州以園林見長,均在“尺寸之地”內做文章。明清時期,蘇州成為中國最繁華的地區之一,私家園林遍布古城內外。全盛時期,蘇州有園林200余處,現在保存尚好的有60余處,并因此使蘇州素有“人間天堂,園林之城”的美譽。如今這些古典園林成為蘇州公共藝術的一部分,對公眾開放,煥發出新的魅力。圍繞著這些園林,還有一些特色街區,比如山塘街區、平江街區、東北街區等。
(二)魚米之鄉的富庶與繁華——古鎮古村與現代鄉村
繁體“■”字由草、魚、禾組成,蘇州自古既是魚米之鄉。古有“蘇湖熟,天下足”,這不僅是對富庶生活的描述,更是一種氣度,一種供養天下的雄心與力量。
作為江南魚米之鄉的代表,蘇州古鎮名聞遐邇。有昆山的周莊、錦溪、千燈,吳江的同里、盛澤、黎里和吳中區的木瀆、■直等,它們將江南水鄉的建筑風格與吳文化有機融為一體。進入古鎮,游人可欣賞到水巷船邊魚米生活的歷史畫卷。除了古鎮古村,蘇州現有鄉村旅游點300多個,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30家,星級農家樂100多家,各區點功能配套、特色鮮明,置身蘇州的村莊,明顯能感到蘇州文化中一種充盈的氣勢,一種飽實且柔軟鋪陳的美。
(三)藝術與環境的完美協調——蘇州軌交站點公共藝術
蘇州的軌交公共藝術在體現區域文化特色和歷史傳統方面都下了一定功夫,體現了蘇派藝術設計和制作的精致和優雅。例如古城樂橋站的壁畫《重教崇文》,宋代平江圖和現代蘇州地圖的奇妙吻合,凸顯著歷史文化名城的自豪之處;蘇州水彩畫家帶有抽象感的蘇州水鄉景觀作為畫面的背景,襯托出以鋁板雕刻手法表現的教育先賢頭像,配上以紫銅雕刻手法表現的文字標注,作品內容豐富。
(四)歷史名人文化——蘇州火車站廣場雕塑群
蘇州這座文化之城,山水人文,源遠流長。一代代燦若星辰的歷史人物,其思想與古城同春。在蘇州城的歷史上,生于斯、長于斯;為這座古城建設守衛、為政奉獻;為這座古城傾倒流連、歌詩唱詠的歷代人杰們,正是蘇州文化的承載,也是蘇州精神的表征。
中國著名雕塑家吳為山為蘇州創作的泰伯、言子、伍子胥、孫武、祖沖之、白居易、范仲淹和顧炎武共八位歷史文化名賢塑像于蘇州火車站南廣場隆重落成。這八位蘇州歷史文化名賢塑像,他們涵納政治、道德、科學、思想、文學、軍事等領域,一位名賢即是一座山,為他們豎像立碑,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和凸顯蘇州悠久的歷史傳承、厚重的文化底蘊和璀璨的思想光芒。
三、蘇州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趨勢分析
縱觀蘇州的城市公共藝術,從古典園林到現代廣場,從古鎮古村到現代時尚休閑旅游產品,從真山真水到人文軌交,各類的蘇州城市公共藝術,都沒有離開吳文化這個根。
(一)吳文化對蘇州公共藝術創作提供了素材并指明了方向
吳地文化,歷經2500多年的積累和沉積,曾經的輝煌帶來了豐富的文化藝術、經濟、思想意識的積淀,對解決其城市公共藝術創作中存在的問題,為當代公共藝術的良性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素材和經驗,以及厚重的歷史沉淀。
1.蘇州公共藝術功能訴求
我們看到,曾經吳文化的輝煌成就對公共藝術創作有著深遠的影響及推動作用,從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選定今蘇州古城的地址,合理規劃,建造了闔閭大城,到拙政園、留園等古典私家園林及當代的工業園區,吳文化的地域性特點突破口,為蘇州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經驗。地域人文資源為公共藝術創作彰顯地域文化的自信和藝術本體的個性。吳文化的研究和公共藝術中的運用,為地域性文化獲取城市公共藝術創造的話語權,培養了政府職能部門地域文化意識,為城市公共藝術建設上體現地域文化提供了必要條件。
其次,吳文化意識得到城市公眾的認可,并成為其文化需求,必然的結果是提高了公共藝術的公共性和文化性。以明確文化需求作為大方向,不要讓公共藝術成為時尚文化,作為城市區域空間改造和城市表面進行美化。以滿足城市公眾的審美感受為創意基礎,以藝術表現為感官體驗,在城市公共藝術的文化意識、藝術形式上,獲取城市公眾認可,以此擁有審美和文化觀念服務的話語權。所以,在進行城市公共藝術創作時,必須以地域文化為視角,通過大量的民意調研來最后確定,以確保公共藝術項目的決定權歸屬于各個城市的生活大眾。
再者,吳文化作為以蘇州地域性文化價值為核心,它的人文精神幫助決策者和公共藝術創作者把握城市公共藝術設施的文化定位和商業利益的介入關系,創作出既有藝術美感,又能為大眾接受,同時還能受到好評的公共藝術設施,無形中會提升民眾的保護意識。我們要擺正商業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關系,做好傳統造物的藝術融入,在城市發展進程中弘揚城市文化,讓城市公共藝術整體上要有恰當的地域文化藝術特色,淡化商業利益的作用,強化公共藝術設施形態藝術性,達到人們的審美需求,做到公共藝術的規劃與布置井然有序,突出公共藝術的藝術和文化功能。
此外,吳地文化的公共性、歷史性、開放性引導著其公共藝術的文化意識形態方向,吳文化開發性及其在園林、建筑、雕刻等民間藝術中的運用,使公共藝術認同了地域文化的價值,并讓地域文化在公共藝術創作中起到主導作用。放眼全國,我國豐富的地域文化在中國當代公共藝術中起著很大作用,彰顯其藝術個性,體現公共藝術品的人文精神。
2.公共藝術發展方向訴求
吳文化具有地域性的文化特征,成為吳儂軟語大眾的主導文化,蘇州大眾以繼承保護文化遺產為尊,更以自身的文化創造為榮。吳文化體現在蘇州這座城市所特有的風貌、風格以及所蘊含的文化個性和文化品位,我們應該充分提煉吳文化能被大眾接受和繼承的精華,為城市公共藝術的建設服務。鮮明的地域性文化與當下我國公共藝術結合發展,創作出能被大眾接受的,又體現商業性、時尚性、藝術性的公共藝術。
城市文化為公共藝術積淀了豐富的藝術形式語言,例如蘇州的吳文化元素中蘊含著生活習慣、城市布置、語言性格、審美觀點,它們體現在蘇州的繪畫、戲曲、雕刻和建筑藝術中。
(二)蘇州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趨勢分析
1.強化城市公共藝術時空表現的流動性
每個空間都具有屬于自己的本質、尺度、體量、表現特質,所以公共藝術作品與空間環境之間的關系是第一性的。例如,將城市公共藝術設計運用到每天人流攢動的公交車站牌、地鐵站,利用公交車站、地鐵站人群的流動,增設各種公共藝術裝置,地鐵站雕塑、壁畫、公交車站廣告牌,等等。利用城市空間在時間上的流動感,讓城市公共藝術脫離曾經高高在上的精英藝術行列,將它融入人們的日常行為和生活節奏之中,使它真正作為展現城市文明和弘揚城市人文環境的公共藝術作品。
2.拓展傳播渠道,運用更多更廣的媒體進行傳播
公共藝術的發展無疑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審美角度,同時也是對城市文化的傳播,現代城市公共藝術作品也必然體現了一個城市的文脈、潛蘊的人性和美的感受。新時期、新時代,隨著蘇州信息產業的發展,信息技術的進步,日益為現代公共藝術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要加強公共藝術的發展,使更多的人能夠感受到城市公共藝術的文化內涵,就需要運用更多先進的媒介平臺。
3.凸顯城市發展新背景,推動城市公共藝術與時代特色相結合
今天蘇州城市的公共藝術形式多種多樣,范圍也越來越廣,社會對公共藝術規模的要求日趨宏大,題材也日趨新穎。未來的城市公共藝術不僅要在藝術方法上廣泛吸取國內外公共藝術方面的發展成果,而且要廣泛結合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創作出獨具特色的、能夠反映城市特色、民族精神以及時代風貌的城市公共藝術新作品。
作者單位: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