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利用移動互聯網的新技術進行展覽信息化變革,不僅可以讓觀眾多維度地欣賞作品,還可以以互動形式參與其中,甚至和藝術家直接溝通,與無數陌生人不受時空限制的探討作品,從而成就藝術展覽新高度。藝術作品在藝術展館展出狀態下如何搭乘信息化高速列車,如何利用這些新技術給展覽生態注入新鮮的活力,是人們探索的重點。如今有四個方面的嘗試,即移動終端的多樣化開發,應用近場技術進行信息推送,賦予作品統一的移動互聯網標簽,以及藝術作品虛擬現實化。
關鍵詞:移動互聯;導覽;展覽信息化
在當代形勢下,藝術展館怎樣吸引觀眾?怎樣激起觀眾的共鳴,從而使他們愿意走近藝術展館,貼近展覽,體驗藝術?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筍一樣涌現出來,諸多的新概念也越來越多地充斥著人們的生活,從最初的上網,到后來的電子商務,再到現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互聯網+。這些新技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地方便,使人們在享受新鮮事物帶來的愉悅的同時,也時常思索未來科技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驚喜。藝術作品在藝術展館展出狀態下能否也搭乘信息化高速列車,如何利用這些新技術給展覽生態注入新鮮的活力,將是本文探索的重點。
為了彰顯藝術展館的各種功能,各類設備和服務應時而生,雕塑、裝置、電腦藝術、繪畫、書法、攝影等的展出,均要考慮到性質與效果,以體現藝術展館的多功能性。作為綜合性的應用,既可擴大教育功能,又可促進藝術展館運作的多元性和生動性,藝術展館的導覽顯得尤為重要。展覽應是觀眾自發性地喜愛,并非強迫教育;觀眾對于接受的事物沒有排斥心理,積極主動地激發學習潛能。展品的多元性,因認知和知識水平的不同,令觀眾有所取舍。
縱觀互聯網的發展歷程,信息化建設經歷了20世紀60年代的主機時代,20世紀80年代的個人計算機時代,90年代至新世紀的互聯網時代,以及2010年以后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就是移動終端和互聯網融合的產物,繼承了移動隨時隨地隨身和互聯網分享、開放、互動的優勢,改變了被傳統互聯網海量信息“壓迫”和“奴役”的狀態,對信息招之即來、揮之即去,能隨時隨地從“口袋”中掏出自己最需要的信息。如今,信息化和移動互聯網仍在以極其驚人的速度在發展。其中藝術領域也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改變,信息時代將藝術的發展方向推向科技化,面對世界發展的新趨勢,各國藝術展館才逐漸適應時代的發展,走向信息化管理的大方向。
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特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明確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促進互聯網與各產業融合創新。由此,“互聯網 + 傳統行業”的創新理念迅速在各行各業鋪成。那么,就目前藝術展館領域如何應對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格局做出相應的變革呢?發展至今,就藝術展館的對外信息化建設的表現主要體現為:藝術展館網站建設、展覽信息發布、展覽專題制作、網友留言互動體系、藝術展館活動宣傳等。基本實現了藝術作品的數字化處理和網絡化信息的管理,供市民網上查詢、閱讀和觀賞。在群眾文化生活、對外文化宣傳、愛國主義教育、文物保護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在新技術的對比之下,原有信息化建設的弊端開始逐漸體現。
變化的環境:根據中國互聯網協會2016年1月6日發布的《2015中國互聯網產業綜述與2016發展趨勢報告》,截至2015年11月,我國手機上網用戶數已超過9.05億,再創新高,月戶均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突破366.5兆。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帶來的一定是配套其發展的新互聯網內容發展。藝術展館原有對外信息化內容因底層搭建思路是基于WEB電腦終端,所以面臨移動互聯時代,瀏覽方式明顯已跟不上觀眾的移動閱讀需求。即信息化內容必須由之前的鼠標操作、大屏思路改為手指操作、小屏思路。
孤島效應:從表面上看,藝術品(藝術家)、藝術展館、觀眾似乎共存于同一網站界面,但因為技術屏障,即實時通知功能無法及時傳遞到對方的移動終端,使得最重要的互聯網精神——互動溝通形同虛設,如藝術家很難針對觀眾的留言進行實時回復、探討、釋疑。而信息不對稱和時效的滯后反應,使得參與藝術鑒賞活動的各方自成孤島。這樣的表面上貌似連接實則各自屏蔽各自失聯的造成的負面影響,比各方明確沒有連接更為惡劣,即假連接的負面影響大于斷連。
技術鴻溝:基于電腦終端的限制,日益發展的信息化新技術手段無法用于原有體系。如定位、拍照,市民信息實時上傳、語音、視頻信息使用等。觀眾在鑒賞藝術品過程中必定會產生的多渠道多維度交流需求,在傳統互聯網時代,沒有實現的可能。
被動傳播:從信息接受態勢上我們可以將傳播分為主動索取和自動接納兩種方式,最佳的閱展方式是隨時隨地有講解員陪伴觀眾身邊,在鑒賞的同時能自動接受藝術品相關信息。目前藝術展館雖然設有一定的互聯網信息化內容,但藝術展館無法主動下發信息到觀眾,傳統做法是觀眾必須主動索取如上網站點擊信息,或者掃描展品二維碼瀏覽才能得到該信息。這樣的用戶體驗在原有互聯網時代是重大突破,但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顯得人性化不足。
新形勢下如何利用技術做出變革,如何進一步增強藝術品信息流的有效傳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嘗試。
占領移動互聯網入口。顯然,社交媒體如微信微博公號和移動客戶端已成普及態勢。有海量用戶的平臺就有信息化藝術展館的建設需求,目前微信、微博為代表,日后還可能出現的新的熱門平臺如騰訊、百度公號,或者自建APP軟件。多種平臺的出現隨機帶來了新的問題,如何有效抓住用戶?內容為王是業界的普遍共識。與海量的拷貝粘帖淺層次的信息相比,真正的原創和首發內容成為稀缺。得益于藝術品內涵的豐富延展性,藝術展館移動平臺的內容建設大有可為。一幅作品的創作背景、內容鑒賞、技法技巧、名家點評、作者訪談等方面都可以深度挖掘。得益于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技術優勢,信息載體可以是圖文、音視頻甚至是互動點評,有獎活動等不一而足。這些都使得藝術展館的移動化產品因內容出彩而提高藝術展館和展覽的美譽度,更有利于提升群眾的觀展興趣。
近場信息推送。2013年蘋果公司推出了ibeacon應用之后,短短兩年時間,基于位置信息的內容讀取方式,使得人類信息化處理的創新思路得以突破。這種只有在移動互聯網發展環境下才有實現可能的操作模式,如果應用到藝術展館展覽層面,會帶來什么前景呢?利用近場信息推送技術,展館可以準確地“盯住”每位觀眾的實時位置。利用隨身移動終端如手機或者專用設備,藝術展館內每位觀眾相當于都有了一個貼身講解員,主動實時同步講解成為可能!靠近某件展品,觀眾移動終端里自動得到展品之前制作的富媒體信息,如前文所述的藝術展館對應的優質內容,可以是圖文、音視頻,甚至可以是3D投影,虛擬現實。相當于駐足欣賞一幅作品時,藝術家在身側拍拍你的肩膀,親自講述作品內涵,創作時的插曲等,這樣的體驗誰會拒絕呢?一旦離開作品一定范圍,這些信息不需觀眾操作,自動消失。為每位觀眾提供個性化展覽服務,在移動互聯時代,隨著新技術的使用,成為可能。
賦予作品統一的移動互聯網標簽。歷史適合閱讀,藝術需要共賞。互動可以說是互聯網的最大特征。目前每幅作品除了表面承載的藝術內涵,基本沒有任何附加信息。雖然在傳統互聯網時代,作品數字化已經實現,但是由于數字作品出現在不同平臺就會在不同平臺產生互動,就算出現有價值的互動內容,如果與作品之間缺乏捆綁手段,也會使得互動內容很快消亡在海量的互聯網信息中。基于移動互聯網時代,對單幅作品,我們可以賦予作品統一的移動互聯網標簽,如二維碼。無論作品在哪里展出,甚至日后出現在收藏者家中,每一位觀眾都可以通過移動終端掃描此移動互聯網標簽,即可以不分時空地互聯在一起,讀取作品相關信息以及作品在其他展館展出時當地觀眾留下的互動信息,甚至是與藝術家本人實時交流。這樣的體驗誰不喜歡呢?
走進虛擬現實的世界。虛擬現實技術是借助于計算機圖形圖像技術及硬件設備,實現一種人們可以通過視、觸、嗅等手段所感受到的虛擬幻境,故VR技術又稱幻境或靈境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利用計算機生成一種模擬環境,通過多種傳感設備使用戶“投入”到該環境中,實現用戶與該環境直接進行自然交互的技術。
虛擬現實的發展為繪畫藝術創造了新的媒介,數碼繪畫應運而生。世博會中國館的《清明上河圖》正是虛擬現實技術渲染、動畫技術在數碼繪畫領域的成功應用。《清明上河圖》不僅將原圖放大了30倍,長寬分別為128米、6.5米,并且將原畫由平面延伸到一定的三維效果,將其中的人物從靜態變為動態,并輔助有聲音對話,生動展示了一幅宋代繁華景象。當傳統的藝術作品有了動態、聲音等多感官的新結合,豐富的表現形式更能給予觀賞者身臨其境的感官體驗,給予觀展者多一種欣賞角度多一種選擇,由此增強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審美體驗效果。
讓我們期待,一個以通過參與、體驗、互動性展覽書畫藝術品及輔助性的手段來教育、欣賞藝術為目的,對參觀者進行科普教育、傳播文化知識的新時代,即將到來。
參考文獻:
[1]張子康,羅怡.美術館[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
[3]張倬勝.基于iBeacon定位技術的智慧圖書館[J].電子產品世界,2015,(01).
[4]王博.淺析虛擬現實技術與新媒體藝術結合[J].科技致富向導,2011,(21).
作者單位:
寧波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