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業化批量生產為消費者帶來了大量質優價廉的產品,然而也導致了產品個性化及其意義的缺失。在家具設計領域,DIY家具本是跳出大規模復制品的一枝獨秀,然而平板包裝家具的誕生卻又將其帶入了另一種復制模式。但DIY家具終究會回歸其本質——創造,于消費者而言,即把購買別人為自己設定的生活,變成購買自己創造生活的材料。
關鍵詞:工業產品;組裝;購買動機;平板包裝;創造性
一、DIY概念的思維局限
DIY是英文Do It Yourself的縮寫,大意為自己動手做。確切地說,它應指:個人在沒有專家或專業人士的幫助下,利用原材料、半成品或零部件從事建設、修改、改良物品或建筑的工作。
有關DIY起源的說法目前尚未蓋棺定論,有研究認為DIY起源于意大利南部出土的一個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式建筑,這個建筑附有詳細的安裝說明,被稱為“古宜家建筑”。另有學者認為DIY的興起源于英國工匠貝利·巴克尼爾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參加的一項名為“Barry Bucknell's Do It Yourself”的BBC電視系列節目,他在節目中進行了為期39周的房屋改裝工作,該節目在巔峰時期吸引了700萬觀眾,隨后許多歐洲人紛紛自己動手裝修房屋,引發了DIY現象的風靡,內容也開始包羅萬象,諸如服飾、裝飾品、護膚品、計算機、電子周邊產品等。可以肯定的是,DIY源于人們對居家住宅的修繕改良。
無論DIY的對象是什么,都可以簡單地從這個行為的程序,把它分為幾個步驟:設想規劃-尋找材料-制作成型。這是一種比較絕對的DIY模式,并不適合當今大多數人群獲取物品的能力習慣。所以在今天,大多數人對于DIY這個概念的理解,與《新詞詞典》的解釋更為吻合:“指購買配件自己組裝的行為方式。”這種普世的解讀源于當今的產品市場對于消費者的觀念引導,然而這種引導也不可避免地將DIY的概念局限在了“組裝行為”這個狹隘的地帶。
二、DIY的動機與意義
在工業產品市場相當成熟的今天,產品的種類、功能、風格、材料,甚至象征意義,都已細分到了某種極致,可以說消費者已經能夠在市場上直接購買到大量符合需求并且具備一定個性特征的工業產品。
然而DIY作為一項并行于之的產業發展至今,不但未見式微,反在今天大有興盛之勢,究其緣由,應在于人們從事DIY行為源源不斷的動機。
從經濟利益來說,DIY產品省去了產品成本中的工人組裝及成品包裝運輸的費用,這筆費用由消費者自己通過勞動力換得,而廠商只需提供相應的結構設計與材料或半成品,即雙方均可通過此種模式獲得經濟利益。如IKEA的板式家具較之市場上同等功能及材質的成品家具,在價格上占據明顯優勢,這就得益于產品成本的外延。IKEA曾公開發表聲明:“IKEA的家具價格絕對不包含工人組裝的費用和運輸費用。”
從產品的可用性來說,雖然成品市場的產品,針對不同用戶群的需求會在產品的各方面(如功能數量、材質、體積、色彩等)作出適應。但在被廠商定位為同一類消費群的用戶之中,仍然存在許多由個體差異導致的細微需求差異。這個差異的空缺,可調節式的產品或許能夠解決部分問題,但DIY的方式則能夠更徹底地讓產品適應個體的差異化需求。DIY計算機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雖然這需要用戶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但許多用戶也樂在其中。
從產品的唯一性來說,工業化大規模生產的產品不具備唯一性,而用戶通過DIY方式得到的產品,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已經為產品烙上了自己的痕跡。如果材料塑造的可變性較高,或用戶具備一定的改造技能,那么用戶就能夠通過DIY獲得具備絕對意義的唯一性的產品。這種唯一性可看做是一種自我的表達,也可看做是建立了人與物品獨一無二的關系,在此層面上,DIY滿足了人對于物品更高層次的需求。
更為重要的一點源自DIY的過程。
在制作物品的過程中,人對于物品的視覺、觸覺、嗅覺、聽覺會被有意識的放大,思維會緊繞在物品結構之上,此時,物品被塑造成型的過程亦是個人將一堆雜亂信息規劃整理的過程,加之感官對于物品材質、形態,甚至氣味的感知,又增強了人與物品間的情感聯系。
相較于直接購買的成品,一方面由于用戶對物品結構的深入了解,對其功能的使用、故障的檢測及維修、局部的改良或升級,乃至壽命的預測等情況均會更為清晰理智,簡言之,能夠更輕易掌控產品的功用;另一方面由于用戶參與到產品的成型過程,人與產品的關系不再是單純的貨幣交易品,而進入到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難以分割的歸屬關系。
再者,在DIY過程中,將信息碎片轉化為可用資料這一思維活動,無疑提高了大腦歸納與推演的能力,一些可塑性較高的材料往往還能夠激發人們的創造性思維,促進靈性成長。
無論哪一種動機,DIY行為所帶來的愉悅情緒貫穿始終,而又正是這種愉悅的情緒促使人們作出行為決策。人們往往沉浸于DIY行為過程本身,最終獲得的成品在某種意義上可謂是成就的外在展示。
三、平板包裝家具之優勢與不足
早在1859年,奧地利人Michael Thonet就設計了第一把可以由任何非專業人士自行組裝,并且能夠量產的椅子:Thonet 214。這把椅子利用蒸氣曲木技術制作,所有零部件都可以拆裝,方便運輸及工業化生產,因此博得廣泛贊譽,迅速流傳開來,甚至出口到清末的中國。Thonet 214至今已經生產超過5000萬把,被稱為“the chair of all chairs”,它的成功不僅代表技術、生產方式的進步,更是現代設計理念的進步。
IKEA是公認的執著于“平板包裝”的企業,他們的名言是“我們不想花錢運空氣”。平板包裝意味著增大了裝貨量,減少了運輸次數,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自從宜家1956年首次推出自行組裝家具以來,這個概念就成為了宜家家居的核心。
為了實現平板包裝家具的核心理念——量產、可拆裝、方便運輸,這類家具在其近200年的發展史中摸索出了自身的一套規律,譬如兼顧易拆裝與穩固性的結構設計,內六角扳手的發明,可用于不同類型家具的相同部件的設計等等,這些規律為企業縮短產品周期、降低生產成本、用戶自行組裝的便捷以及減少開銷提供了可靠保障。
就今日的DIY家具市場而言,較為知名的品牌諸如北歐的IKEA、Artek或國內的好事達、空間大師等,其基本模式都在于將家具的各部件設計為用戶可自行組裝并便于平板包裝的具有標準性、系統性、通用性的模塊,用戶獲取這些模塊后,根據制造商提供的安裝說明自行組裝。這種以模塊為基本單位的平板包裝家具實際就是當今規模生產的DIY家具市場的代表。無論是為了實現批量生產還是為了方便運輸,平板包裝家具出現的根本目的在于其經濟利益。雖然在早期工業社會,這種利益帶給消費者的誘惑是無與倫比的,然而家具工業發展至今,消費者對于家具產品基本功用的需求已經非常容易得到滿足,且通過新材料、新工藝、交通運輸的便捷等方面實現的低價位家具產品也讓平板包裝家具的根本優勢受到威脅。
平板包裝家具作為今日DIY家具的主要形式,其局限性日益顯露,該局限來自標準化生產與個性化消費之間的矛盾,而這種矛盾則源于消費者對DIY產品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無法得到滿足。DIY行為的本質——創造,在現規模生產的DIY家具產品中極少得以體現,這也是不具備節省開銷需求的消費者認為DIY家具缺乏趣味的主要原因。
DIY家具之所以無趣,其根源就在那一份說明書。說明書告訴你,這一堆零件只有唯一一種組合方式,你能做的,無非兩種:照著說明書執行拼接工作,或者不看說明書按自己的意愿進行拼接,但極有可能失敗。因為設計這一堆DIY零件的人,并沒有預先設想過更多的創造性可能,他只是按照產品的整體構造和模塊化生產的可能性進行簡單拆分,最后再把拆分的步驟倒過來寫成說明書。
也就是說,家具零部件的設計,不在于DIY,而在于更低成本的生產和運輸以及用戶自行組裝的便捷度,這一切都僅僅是在為一個產品的基本使用功能做功,僅此而已。
四、DIY家具回歸本質
隨著科技與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對于同類產品的需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曾經位居家用電器之首的電視機,在今天受到各種高科技數字產品的影響,一度瀕臨被市場淘汰,于是各大電視品牌紛紛向數字科技轉型。
平板包裝家具也面臨著同樣的境遇。削減開支已經不能促成消費者的購買動機,因而企業更應回歸平板包裝家具的本質——DIY,從中尋找符合當下消費需求的產品優勢。
這個時代的很多成年人,每天面對著屏幕上和自己毫不相干的數字文字營營役役,除了每月一次的貨幣結算,創造的價值難以衡量,成就感也無從談起。每個人都希望為自己創造些什么,同時也希望能夠通過不增加額外負擔的方式為自己的生活增添更多可能性。真正意義上的DIY家具即可滿足這一需求。企業要為消費者設計的已經不再是某種形式的家具組裝模塊,而是為其設計一種能夠親自完成家具設計制作的達成途徑。
讓用戶能夠通過自己的雙手去定義生活所需物品的形式,這些形式絕非來源于別人設計的說明書、參考效果圖,而是源于自身的創造,形成于自我的表達,這才是DIY家具的本質呈現:有趣、唯一、創造,讓物品被賦予的意義超越其基本功能和形式本身。
參考文獻:
[1]許美琪.西方現代家具史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2]雨紅,于伸.中外家具發展史[M].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2000.
[3]方海.20世紀西方家具設計流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4]鄧永成.基于消費心理的商品真實性研究[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
[5]原點編輯部.家的味道:去過你理想中的生活[M].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2013.
[6]胡景初,戴向東.家具設計概論[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9.
[7]尹定邦.設計學概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8]李硯祖.工藝美術概論[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