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隴右地區與中國古代的周、秦、唐歷史淵源頗深,其歷史淵源成就了唐代社會崇尚武藝的民族風貌。唐代絲綢之路成為華夏與西域交流的橋梁,更是隴右與華夏體育文化交流的熔爐,絲綢之路實現了異質體育文化的本土化的轉化過程。隴右興盛的體育文化不僅是華夏體育文化的引導者,還是唐代體育文化的有機構成,對于中華民族體育文化的形成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字:絲綢之路;隴右文化;唐代長安;體育文化;文化融合
絲綢之路是我國古代歷史上與外國交流的一條重要途徑,其存在不僅為我國輸入他國的經濟、政治等文化,促進我國文化的繁榮,還將我國古代科學技術、詩詞歌賦等文化傳往國外,在古代建立我國大國形象。唐代是我國古代王朝鼎盛時期,其富有極大的開放性和寬容性,各族文化都欣欣向榮,由絲綢之路帶來的異域文化也在我國得到快速發展。其中由絲綢之路引入的體育文化更是推動唐朝體育的興盛,為我國多元化的體育文化形成奠定基礎。唐代體育文化是我國體育文化發展和成熟的重要時期,也是絲綢之路背景下隴右文化與唐朝文化相結合的產物。研究絲綢之路隴右文化與唐代長安體育文化之間的關系與影響對解決文化隔離機制具有重大意義,歷史研究價值也頗高。
一、 唐代體育文化特征
唐朝是歷史發展潮流的鼎盛時期,其政治、經濟、文化等是其他各歷史時期都不可與之相媲美。該時期唐朝發展的最大特點就是開放性,正是由于這種開放性,唐朝的文化輸出和外來文化兼容并蓄愈演愈烈。長安是唐朝的首都,是經濟、政治、文化的大熔爐,也是絲綢之路的起點。絲綢之路中遇到的各種少數民族文化通過這條商貿之路傳入長安,在長久的時間交流中相互融合,凝聚成獨具中華特色的唐朝文化,其中體育文化則展示出唐朝文化特有的多樣性、開放性、創造性和廣泛性的特點。唐朝囊括的華夏、楚漢、齊魯等眾多文化逐漸顯示出吸收文化的優勢,使得絲綢之路所傳回的體育文化將唐朝體育推向繁榮的塔尖。唐朝體育文化突破社會等級制度,形成皇室與民間、貴族與平民、外域與內地互幫互助的新局面,為體育文化賦予時代價值和新的生命力。長安作為唐代的首都,體育文化更為顯著,當時長安城內興盛的體育項目高達40多種,唐朝其他地區都以長安為效仿對象,各項體育活動傳播到唐朝境內各地。體育項目參與人群范圍較廣,上至貴族、軍人,下至平民百姓、奴隸,小孩和婦女也可參與其中。體育文化日漸興盛,內容也逐漸壯大,甚至融合表演、藝術等獨樹一幟的特色體育文化。
二、隴右地區體育文化特征
(一)形式多樣性
隴右地區少數民族眾多,與西域國家接壤,眾多體育文化在此融合。以賽馬、駱駝等騎術為主的體育活動衍生出各種各樣活動,例如馬球、馬術、馬上射箭等。還有表現人們活力與豪放的體育運動,如摔跤、武術、拔河等運動都表現出當地民族對人類力量的贊美。該區域最重要的活動當屬以體育為工具,追求愛情的競賽活動。例如“射背”“追姑娘”等。
(二)娛樂競技性
體育競技的主要作用在于調節人們的情緒,人們在強身的同時也促進精神的快樂。人們依靠體育競技展示生活的美好,展示人類肌肉的力量與身體的靈活程度,表現人類的智慧。因此,體育娛樂的效果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發揮出更大的效果。這是隴右地區體育文化欣欣向榮的重要原因,也成為感染唐朝民族的重要因素。體育娛樂的作用也延伸至今,影響深遠。
(三)融和性強
隴右地區的體育文化融合多家之風采,西域文化的傳入,中原文化的輸入等都促進該區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面臨各種各樣的文化進入時,隴右地區都可以很好地完成吸收,展示其強大的生命力。
三、文化隔離機制與唐朝體育文化的矛盾
各個時代的發展都面臨著文化隔離機制這個問題。文化傳播受空間和時間等客觀因素的限制,同時也會由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認同問題所影響。要實現大范圍內的文化認同,就需要破除文化交流障礙的主觀因素(即文化隔離機制)的影響。文化隔離機制有自然隔離、社會隔離與心理隔離三種方式。以絲綢之路的體育文化交流為考察主體研究文化隔離機制,不難發現文化隔離機制主要是為了保持本民族體育文化的特色,減少被外來文化同化的可能性,以保障本民族文化精粹的傳播。縱觀絲綢之路下外域體育文化在唐朝的傳播過程,即使唐朝文化極具開放性和包容性,體育文化交流工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唐太宗禁球、高宗禁天竺幻術都展現出唐朝在接納外來文化和文化隔離機制之間的矛盾。唐代文化與異域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相比更高一籌,因此唐朝更易主動與外族文化進行交流并接受少數民族文化,最終實現對異質體育文化的認同。在研究隴右文化對長安體育文化發展的影響時應考慮到這個矛盾的變化過程。
四、絲綢之路下隴右文化和唐代體育文化發展的關系
(一)隴右文化和唐代體育文化產生聯系的原因
隴右地區是指目前的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省市的部分地區,處于唐代絲綢之路的東部,也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處。隴右地區以少數民族為主,民族文化和自然地貌與長安大不相同,其體育文化表現為多元化的特點。隴西地區處于中國的邊界,與西方國家接壤,該地區的民眾擅長騎射歌舞,同時也吸收西方的幻術,形成獨具特色的隴右體育。隴右處于我國內陸,自然條件較差,因此當地居民形成了堅強的民族性格和獨立的民族自我意識,騎射和歌舞表達了奔放熱烈的感情,在習武、格斗、狩獵等活動中也展現出豪放進取的體育特色。隴右地區的體育活動經過長久的發展已經形成一定的體育形態。在絲綢之路開辟之后,作為東西重要的經商要道,隴右地區與唐朝文化、商業交流呈現出空前繁榮的景象。史料中記載隴右地區的舞蹈彩紋陶器在長安甚為流通。隴右體育文化為長安的體育文化帶來巨大沖擊,例如,隋煬帝西巡時,在隴右地區進行圍獵、陳兵講武、歌舞百戲等活動。上層對隴右文化的喜愛促使下層的追隨,隴右體育文化很快成為長安日常活動之一。在隴右體育的傳入過程中,不斷與唐文化融合。例如陜西長安出土的角抵紋透雕銅牌刻寫的隴右區域的幻術、雜技、歌舞等向中原傳入的景象。另外,唐朝文化也隨著絲綢之路通過隴右地區傳入西域各國。例如印度王室排演《秦王破陣樂》的娛樂節目等。在隴右與長安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文化隔離制度逐漸被打破。
(二)隴右文化對唐代長安體育文化繁榮的貢獻
唐朝文化凝聚華夏、楚漢、齊魯、吳越等各地文化的精粹,其文化根基本就博而廣、精而深。隴右地區是華夏文化發展的核心區域,文化風格上極具隴右特色文化。隴右體育文化可以作為各個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發展的基石,是唐朝體育文化成為整個歷史頂峰的推動因素。體育文化的交流在先秦時期也發生過,例如故宮博物館所藏戰國的“宴樂魚獵銅壺”、淮陰博物館所藏的“宴樂刻紋盤”,都是帶有鮮明的體育文化因素的歷史文物。除了考量隴右文化對唐朝體育文化的影響外,還要考慮其自身的傳承性。隴右地區對自身文化的保護使得該地區體育文化得到完善的傳承。例如魏晉南北朝時期,諸雄割據,紛爭不斷,隴右地區為戰亂的穩定地區,體育文化得以保存。當時編著一系列娛樂樂曲,例如《清商樂》《西涼月》等等。隴右區域對文化的保護避免了知識文化的斷層,到隋唐時期,國家穩定、社會和諧,文化開始出現新的交流。如果沒有隴右文化的傳播,唐朝長安體育文化的繁榮有可能只是鏡花水月。
唐朝體育文化的繁榮是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相互交融產生的結晶,隴右地區作為長安與西域交流的交通要塞,本質上扮演著多種文化交流培養,是多項的文化交流與輸送。從唐朝體育文化和隴右地區體育文化發展的關系來看,兩者的文化本質是趨同的,文化認同就較為輕松,但是表達形式則不一樣。中古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流則是異質文化的交流,文化隔離制度表現得較為明顯。唐朝文化雖與隴右文化同質,但是在唐朝吸取該區域文化時并沒有“胡化”而是以兼容并蓄的態度形成新的文化局面。隴右地區對西方文化的稀釋與緩沖,減少了西方文化對唐朝體育文化的沖擊,是唐朝體育文化的天然保護傘。可以說隴右地區的體育文化是唐朝體育文化發展的關鍵所在。絲綢之路背景下,隴右地區對唐朝長安體育文化的影響建立在中原地區文化發展的基礎之上,消融了外來文化。隴右地區作為先鋒,減弱文化隔離機制對文化交流的影響,促使唐朝長安不斷融入新的體育文化,推動長安體育文化的發展,逐步走向高峰,為中華民族的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
(三)隴右傳入長安的體育項目
1.球類活動。隴右傳入長安的球類活動較為盛行。包括馬球、蹴鞠。馬球是由人騎在馬背上,用手中的鞠杖將球打進對方的球門的活動。長安的皇親國戚都熱衷于馬球運動,被稱為“王者運動”。蹴鞠傳入長安后就進行改革,鞠為充氣球,并采用雙球門、打球等方法,更適合長安人民的運動。
2.欣賞、表演類活動。唐代詩文中有這樣的記載“時有公孫大娘能為鄰里曲及裴將軍滿堂勢、河西劍器揮脫,研妙皆冠絕當時”。描寫的就是劍舞。胡旋舞、劍舞等由西域胡商傳入長安,為長安后來舞蹈奠定基礎。角抵是相撲原身,唐朝設置專門的機構表演角抵。
3.軍事、武術類活動。騎射,“胡服騎射”是北方民族最為典型的習俗,唐太宗以西域民族騎射為自家宮廷開設騎射項目。王孫貴族以騎射彰顯自身本能。武術,隴右地區的民眾多為游牧民族,生活環境惡劣,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逐漸形成習武的民族特色。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隴右地區的民眾遷入長安,為長安的武術發展奠定基礎。
(四)圍棋做為高智慧文化的結晶,在絲綢之路的背景下廣泛傳播
長安將圍棋作為修身養性的日常活動,后來傳入日本后,日本更是興盛,每年都會派遣使臣到長安進行圍棋比賽。
五、結語
綜上所述,唐朝體育文化的興盛建立在當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基礎之上,在絲綢之路背景下,隴右地區豐富的體育活動方式的傳入更是為唐朝長安帶來新的生機。唐朝體育文化的發展也是唐朝人民體育實踐的結果,是具有歷史研究意義的寶貴文化遺產。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今天,探究隴右文化與唐朝文化之間的關系,有利于為當今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文化交流提供相應的意見,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既吸收別國的文化精粹又保持本國文化特色。
參考文獻:
[1]許萬林,曾玉華.絲綢之路隴右文化與唐代長安體育的繁榮[J].體育科學,2005,(05):76-78
[2]徐芳.絲綢之路上隴右文化為唐人小說提供了豐富的素材[J].重慶與世界(學術版),2013,(11):72-76.
[3]曾玉華,許萬林,王廣進.唐代長安的“鎮集化”特征與體育多遠文化生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08):1031-1032.
作者簡介:
楊揚,現任河南博物院文博館員,大學法學學士。研究方向:博物館學及歷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