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天黑前的夏天》是多麗絲·萊辛的一部重要作品,刻寫了一個人到中年的家庭主婦在某個夏日來臨之時,突然打破常規,走出規范生活的情感變化和心理體驗。它以一貫的女性視角觀察、體味、想象與表達,情節枝蔓,用筆綿密,極其細致地描述了女性內心關于婚姻、自我、年華和性的困惑與迷亂。其中城市意象是小說中一個重要的空間因素。城市的轉換,從倫敦到伊斯坦布爾,再到西班牙的內陸小城,最終又回到倫敦。城市是每個個體生活、工作的社會空間載體,同時又影響著城市中每個個體的情感與生活,“我們時代的焦慮與都市空間有著根本的關系”。[1]]城市空間成為人們反思現代性的一個角度,甚至是一種武器。通過研究小說中的城市意象,揭示了萊辛書寫城市的獨特魅力,為解讀萊辛作品提供了一種新的角度和方式。
關鍵詞:多麗絲·萊辛;《天黑前的夏天》;城市;空間
一、萊辛及其作品
萊辛是一位多產作家,至2013去世,從事創作了近七十年,作品包括長篇小說十余部,短篇小說七十余部,兩部劇本,一部詩集,多部評論與隨筆集。1973年,里程碑力作《天黑前的夏天》問世,被《紐約時報》譽為“繼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之后最好的小說”。閱讀萊辛從來不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她的視野涉及非洲、英國、歐洲大陸,乃至太空,主題涉及種族主義和殖民主義、共產運動和世界革命、女性主義、精神分析,甚至神秘的蘇菲教義。2007年,萊辛在八十八歲高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頒獎詞稱她“以懷疑主義、激情和想象力審視一個分裂的文明,她登上了這方面女性體驗的史詩巔峰”。
《天黑前的夏天》創造了一個逃逸的中年女性凱特的形象。婚后二十年來,凱特早已習慣照料家里的一切。一年夏天,當丈夫和她的孩子們忙著計劃各自的暑假行程時,她突然意識到,自己成了家里可有可無的人。她帶著巨大的失落,以近乎被驅逐的方式走出家門,工作、戀愛、旅行、做夢。她的足跡覆蓋了倫敦、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西班牙的海邊小鎮,最后又回到了倫敦。回到倫敦后,凱特并沒有立即回家,在和年輕女子莫琳合租了一段時間之后,她卻決定回家了。她認為自己和家人都生活在一張自欺欺人的網中,人們窮盡一生所追求的真相,相對于無盡的時間,僅僅是暫時的,是一種假象。這已經不僅是女性生存的話題,而是關乎所有的都市人。
二、城市間的流浪
城市是人們生活、生產、情感的社會空間載體,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影響著城市的面貌和性格,而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又反作用于其中生活的人們。20世紀中后期至今,知識和政治發展中一件舉足輕重的事件就是文化研究中的“空間轉向”。這次轉向產生的直接結果是,文化研究同建筑和地理學等空間學科呈現出交叉滲透的趨勢,同時文化地理學開始興起。這次空間轉向的原因是1974年《空間的生產》的出版。這是法國新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亨利·列婓伏爾(Henry Lefebvre)的代表作,他力圖于糾正傳統政治理論對于空間的錯誤和簡單的看法,他認為空間是社會關系中至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既是在歷史發展中生產出來的,又是隨著歷史的演變而重新建構和轉化的[2]]。
在《天黑前的夏天》中,主人公凱特在那個夏天走出了家門,在倫敦、伊斯坦布爾、西班牙的內陸小城旅行,更確切地說是流浪,最后經歷了一場大病又返回故鄉倫敦。最終,凱特選擇了回家。經過這個夏天,凱特對人生、自我和家庭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我們將視角放在小說中的城市意象,通過凱特的眼睛去發現不同的城市空間。
(一)倫敦
在工業化的作用下,萊辛筆下的倫敦城區變得極為難看,街道狹窄,空氣污濁。郊區成為都市人的世外桃園,有錢有閑的資產階級會把家安在寧靜優美的倫敦郊區,因此居住空間的差異就反映了社會階層和財富的差異。凱特的丈夫邁克爾是一名國際醫學專家,屬于大家都羨慕的衣食無憂的中產階級。他們家就住在郊區,屋子收拾的舒適又溫馨,還有整理的宛若天成的花園,令女主人凱特引以為榮。凱特未結婚前是精通法語、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的知識女性,和丈夫結婚后幾乎放棄了所有喜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照顧家庭上。這個夏天,她走出家門的工作就是給國際糧食組織做翻譯。倫敦是凱特一直生活的城市,但她之前所看到的倫敦只是和買菜、做飯、家庭瑣事相關的部分,而這一次她則進入到這個城市的其他空間——只有男人才享有的權利空間。
各種各樣的都市建造、規劃和設計是最顯著的空間生產現象。國際糧食組織,一個會議就可以決定數以百萬計小人物的命運和財富,決定他們今后種什么莊稼,吃什么,穿什么。凱特第一天來這里工作時,“穿過一條亮堂堂的寬闊走廊,走廊上安了許多窗戶;然后又走進一個大電梯……出了電梯又穿過一條富麗堂皇的走廊……最后來到一個寬敞無比的長方形房間,房間中央放著一張超大號的油光發亮的橢圓形桌子”。[3]]
字里行間流露出權利二字。即使這是一個開放的公共空間,也無形中將此建筑與外界隔離開來,一墻之隔就產生了權利。人走進來就仿佛走進了庇護場所,從內心產生特權,就如凱特所感受到的“在這棟雄偉的公共建筑之外,紛爭此起彼伏;建筑內的人們舉止從容自在,似乎看不到一絲緊張”[3]]。這些國際組織里的官員,他們掌握了很多命脈資源和特權,過著極為優越的生活,仿佛饑餓、貧窮、戰爭、薪資之爭都不存在。一方面,他們為普通百姓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而另一方面,他們也是廣大無產階級的壓榨者。
(二) 伊斯坦布爾
因為凱特在倫敦時出色地完成了國際糧食組織安排的翻譯工作,并且發揮了她的個人特長很好的組織協調會議事務,所以被邀請留下來繼續工作三周。不是做翻譯,而是組織下一個高層會議,薪水甚至高過作為國際醫學專家的丈夫。凱特最終忍住對家人的牽掛和思念,接受了這份工作。這個高層會議最終定在八月份歐洲相對最適宜出行的伊斯坦布爾,于是凱特離開倫敦來到了伊斯坦布爾。
伊斯坦布爾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主要的旅游勝地,也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這里有著名的托普卡帕故宮博物館和道爾馬巴赫切宮,即老王宮和新王宮、蘇丹阿赫邁特清真寺,也叫藍色清真寺、王子島、女兒塔、埃及市場等著名景點。但是在凱特眼中,這里只是她的另外一個工作場所,她并沒有把心思放在欣賞這座城市上,只是簡單的介紹了這是一個充滿傳奇故事、神秘色彩和浪漫氣氛的城市。而且即便到了這里,象征權力和威嚴的建筑也是和倫敦差不多的,偶爾流露出一絲宗教的痕跡,如“她入住的酒店的氣派和風格都與國際食品組織大樓相似”、“酒店專門騰出了一整層樓給會議使用。那間商量大事的屋子與她剛離開的那間非常相像,屋頂和四面墻全部包上亮閃閃的木頭,不過地上鋪的不是地毯,而是瓷磚,模仿的是清真寺的圖案”[3]]。
凱特所服務的參加會議的代表們,盡管國籍不同、膚色不同,但大家的臉上都寫滿了自信,只需一個動作,你就可以把代表、秘書、司機給區分開來。生活中的瑣事紛爭似乎和他們沒有一點聯系。男女之間性愛平等,雙方可以隨時享受魚水之歡,不久之后就各奔東西,互不相欠。凱特在這種隨意寬容、無欲無求的生活方式中不斷去回想反思自己的婚姻生活和愛情觀,布朗太太的身份在心中不斷瓦解,凱特布朗的意識在掙扎中被喚醒。因此,當凱特邂逅美國年輕小伙子杰弗里的時候,她沒有再一味的拒絕和壓抑自我,而是選擇接受杰弗里的邀請,一起前往西班牙的內陸城市去探索。
(三)西班牙內陸小城
凱特和杰弗里一行沒有選擇到西班牙海邊的城市,因為八月的西班牙,海邊整個是發瘋的人潮,充斥著各種丑陋和污染。海邊結伴出行的游客,未婚情侶或不倫戀人遠多于已婚夫婦,在過去的西班牙這是被禁止的事情。而現在,這些清規戒律在金錢的高壓之下土崩瓦解。而在西班牙內陸地區,民風尚還淳樸,杰弗里說這里可以發現“真正的西班牙,難以毀壞的西班牙”[3]]。
然而他倆的西班牙內陸之行并沒有預期中順利愉快,相反,對于凱特而言,仿佛經歷了一場災難,最終她選擇逃離這里。因為她的同伴杰弗里這次是第四次來西班牙,第一次來的時候是六十年代初,這個國家富有尊嚴,令人驕傲,當地人熱情好客,就連發達的沿海地區也遠離商業化的侵擾,有人性的東西在精神層面。現在海邊已被污染,國家也變得腐敗、破落、貶值了。環境的惡化象征著時代、國家、人性在走向沒落。杰弗里來自于資本主義國家卻又憎恨資本的擴張摧毀了人性的質樸和純真,使他對未來充滿未知和迷茫。而凱特,也正在遭遇她的中年危機,她對婚姻和家庭的想法受到來自家人和周圍的沖擊,她也不知自己未來路在何方,于是便有了這對極不協調的組合旅行。
因為錢不夠,所以兩人沒有坐飛機,而是先坐火車又轉坐一天一夜的大巴車來到了距離海邊大約五十英里的內陸小城格拉納達。盡管距離不過五十英里,這里的民風、發展程度和海邊城市截然不同。海邊城市的人們,游客可以隨意地出行,隨意地出入飯店吃飯享樂,可以隨意交友、戀愛和做愛。然而這些行為是這個內陸小城居民難以想象的。這個小城貧窮破落,很像北非的小城。這里的男人多為農民,整天跟土地打交道。凱特和杰弗里這對不正常的情侶在這里被周圍的人所注視,目光中帶有含蓄的譴責。一方面是他倆的穿戴,盡管在自己的國家是再尋常不過的東西,在這里都變成了眾人難以企及的奢侈品;真正讓大家不能接受的是這對男女想去哪兒就去哪兒,無所事事卻能想怎么玩樂就怎么玩樂,整天悠游自在地到處閑逛,關系不清不楚卻毫不介意的生活態度。這里的人們祖祖輩輩過著貧窮的生活,忍受惡劣艱苦的環境,認為選擇從來都是有錢人的特權。杰弗里和凱特在這里先后生病了,也許是吃了不干凈的食物,更多的原因是他們在這個沒有紛擾的人群、現代文明的干擾的地方,開始面對自己人生的難題:杰弗里痛恨資本主義對世界的侵蝕、人性被腐化;而凱特不知道該怎么重新面對家人,她渴望能夠找到一條解放自我之路。
三、結語
在《天黑前的夏天》這部作品中,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的微觀人類學的方法層面上,考察現代都市差異空間的生產過程,對城市空間問題的關注不僅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而且有人文關懷的現實意義。21世紀以來,城市似乎已經成為文學、文化研究領域里的新寵,成為一個主流學術話語[4]]。城市空間成為人們反思現代性的一個角度,甚至是一種武器。本文通過研究小說中的城市意象,揭示萊辛城市書寫的獨特魅力,為解讀萊辛作品提供了一種新的角度和方式。
參考文獻:
[1]肖慶華. 都市空間與文學空間——多麗絲·萊辛小說研究[M]. 成都:四川出版集團 四川辭書出版社,2008:7.
[2] Lefebvre, Henri.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 Donald Nicholson Smith. Oxford UK: Blackwell Ltd,1991:341.
[3] [英] 多麗絲·萊辛. 天黑前的夏天[M]. 邱益鴻,譯.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09:13,35,78,125.
[4]張英進. 中國現代文學與電影中的城市——空間、時間與性別構形[M].秦立彥譯.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1.
作者簡介:
陳婉穎,碩士,河南警察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