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當代社會的多元化發展,家長與社會對少年兒童的精神成長投入了更多的關注度,相關的兒童產業也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孩子們的生活隨之越來越“豐滿”。以往的成長經歷已經不再適用于當下少年兒童的成長需求,更多的建筑師、科技工作者、藝術家參與到“為兒童而設計”中來,與其說他們在為孩子們創作,其實質是在紀念自己童年的同時,在為孩子設計的過程中探索、釋放孩子的天性以及未經改造和禁錮的自由創想。
關鍵詞:兒童;戶外空間;公園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人的童年回想起來是令人幸福感爆棚的。大多數同齡人在兒童和少年的時候,中國尚未開始城市化進程。那時候的城市環境、城市現狀和如今完全不一樣,沒有鋼筋水泥和高樓大廈,沒有被樓宇吞沒,而是保留著大面積的生態自然空間。這代人共同的記憶是:
1.春節放炮;
2.父母在做家務,孩子們在大街上、院子里一玩就是大半天;
3.挖坑,玩沙;
4.父母每年都要拆洗與縫一次被子,那時新產的棉花會鋪了一地,孩子們可以將雪白的棉花洋洋灑灑;
5.與小朋友們一起玩彈子,捉迷藏,過家家;
6.與小朋友們一起在池塘里撈蝌蚪、撈魚、抓泥鰍;
7.養貓,養金魚;
8.在荒地里亂翻,捉蛐蛐,或者是到鄉下田里抓蟈蟈;
9.燈節時,帶著自己做的燈籠上街;
10.滑冰、滑旱冰,看下雨、看下雪,玩瓦上掛的冰柱;
11.做手工、彈弓、手爐等;
12.在街上瘋跑;
13.爬高上低,下防空洞探險;
14.爬樹,抓小鳥,爬到樹上唱歌;
15.上房頂架天線,玩無線收音機;
16.在墻上、地下亂畫;
17.往水里扔石頭,在河灘地玩火。
但是,這樣悠閑、舒適、自然的美好時光,是上世紀90年代后的孩子再也享受不了的曾經。第一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安全問題,現在想尋覓孩子自由奔跑的身影,只怕在鄉下與小鎮才有,如在城市中的馬路、街道、社區散養青少年兒童的狀況,基本上不會有了。第二,現在青少年兒童的學習壓力過大,有些家長擔心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就拼命給孩子報課外輔導班、興趣愛好班,這些課外輔導班、興趣愛好班等充斥著青少年兒童的全部生活。當下,流行的“一流大學從幼兒園開始”等思想毒瘤,導致國內針對兒童的教育重量不重質,這種社會大環境不僅對我國少年兒童的心理和生理造成極大的危害,扼殺了孩子的天性,更有甚者使得孩子讀死書的同時削弱了其動手能力。
當孩子走向成年亦或步入遲暮,他們的記憶里會有什么?在他們腦海中,關于城市的美好記憶又能留下些什么呢?在其他一些國家,每一個社區都會營造一個屬于兒童自己的公共空間,這也許是很多華人出國后不愿回國的原因之一。而從另一方面來說,兒童空間和兒童設施的匱乏,同時也降低了城市的生命力與競爭力。不管經濟發展如何迅速,發展機會如何之多,大多數優秀的青年父母依然會以孩子為考慮中心,而孩子對環境的滿意度遠遠超過他們自身,那是因為父母拼命工作和生活的全部意義都在于孩子。
假如一個城市的魅力對孩子尚無吸引力,那么相當于這座城市對成年人亦失去了吸引力,如此則會導致人才輸入所可能帶來的一切后果,包括企業、稅收和就業的機會。如今,隨著城市與科技的不斷發展,青少年兒童已經愈加遠離自然了,他們更多的愿意把大把的時間花在室內游戲上,比如玩手機、ipad和電子游戲機。長此以往,和自然以及嬉戲的分割造成了兒童心理和發展的諸多問題。美國在2008年發表的一部頗具影響力的書籍“The Last Child in the Wood”(森林里的最后一個孩子)指出,遠離自然可以造成兒童諸多行為問題和心理疾病。內容中,作者將這些綜合癥狀稱之為“自然缺乏失調癥”(Nature-Deficit Disorder),病癥包括兒童肥胖、多動癥和抑郁癥等,而誘發此類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少年兒童把過多的時間消磨在電視、垃圾食品和游戲機上。首先,中國大部分的城市里,購物區甚至工業園區的數量遠高于兒童公園。大多數城市在設計規劃建設時,沒有把青少年兒童作為社會主要甚至是重要的使用者或參與者給予考慮,完全忽視了兒童的發展成長需求,導致城市給予兒童的公共空間十分匱乏。其次,當下主流思想認為建造兒童公園和兒童區域等同于建造游樂園,如歡樂谷、迪士尼樂園等消費主題公園,在人造的巨型游戲設施中感受心跳與刺激。然而這種快餐式的消費游戲模式不僅剝奪了孩子對自然與生俱來的興趣,而且還剝奪了孩子發現尋找快樂的機會。
我認為定義兒童公共空間有最基本的四個要素:第一是免費;第二是開放;第三是在城市公共空間或生活區的附近,可使之融入家人和兒童的生活方式中;第四是與自然相契合,并不是前文提到的主題樂園和游樂場的常規設施。
距離美國世貿大廈遺址僅300米的淚珠公園位于曼哈頓Buttery Park City地區,是首個在9·11恐怖襲擊事件后公共開放的城市公園。步入園中,映入人眼簾的是新穎環保的天然材料,且散發著豐富的色彩及紋理變化。公園占地1.8英畝,并設有多個游樂區域,其主要設計宗旨是為了讓孩子們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并擁有更為廣闊的天地,隨著四季的更迭,風景不同,感受不同,樂趣亦不相同。由于淚珠公園的主要使用者是青少年兒童,在公園整體規劃設計上重點在于都市兒童對于深入自然、體驗自然機會及能力的缺失,所以為之提供一處可供冒險、嬉戲及進行身心鍛煉的天然場域。園中由獨特的景觀、地形、山石、水景和繁茂的植被為公共營造了一個既有潺潺流水圍繞景觀的精致,又有天然山石嶙峋的粗獷,此巨大反差在園中相得益彰卻又不失為考究的世界,例如“冰墻”結構設計的就令人耳目一新。隨著冬季的將近,由青石制成的墻體表面呈現出了銀裝素裹的景象。石墻根據當地的環境土壤狀況設計而成,堅實牢固。墻體采用尺寸不一、形態各異的粗獷石板堆砌而成,而園中景觀又將石墻同周圍都市環境相銜接,形成了此處的特色風景,其變化莫測的形態和豐富的觀景視野使游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另外,園區綠化方面采用本土植栽和外來物種相結合的空間布局,也使其同周圍的都市文化相融合。
江蘇省南通,位于長三角經濟區,是中國首批對外開放城市之一,被稱作“中國近代第一城”。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屬于中國三四線城市的南通,也經歷著千城一面的進化過程。但是,現如今值得一提的是南通新區的一個項目——“童夢公園”。公園面積與景觀遠不及淚珠公園那樣寬廣與精致,但是相對于室內設施來說,戶外的兒童開放空間僅憑借一點就可以完勝,那就是自由。這使得居住區入住率并不高的新區,日出時分,依然有數量可觀的市民攜孩子前來,也許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
原日本建筑學會的會長仙田滿,一直就致力于城市建筑理論及環境設計的研究設計實踐,他在新世紀提出了“地球環境建筑”這一新概念,與此同時,他的另一個身份是關于兒童成長環境研究的代表者。仙田滿這個名字在中國可以說鮮為人知。對于大多數環境建筑設計者而言,設計博物館以及各類展館或城市地標性建筑或景觀似乎才算是職業生涯中值得稱謂的杰作,而往往忽略了城市中的使用者需要回歸自然的心理及生理訴求。然后,仙田滿則偏愛兒童空間,他設計的玩吧公園采用“海螺回型”場地,從外圍坡地逐步聚集到“海螺”頂的塔樓,管道、織網和戶外草場階梯融為一體,景觀空間與自然環境渾然天成,生機盎然。
仙田滿的名言是:“兒童在游戲時獲得的感受是人類生活快樂的源泉。”
自然,哪怕是人造的自然,都能給孩子帶來無窮的快樂,而就是這一簡單的快樂,也是電子游戲和迪士尼等主題公園無法替代和比擬的。這樣的快樂,不應該只屬于過去和居住在高檔社區的人們,在城市的規劃中,兒童的公共空間應給予立法保護,把戶外的空間預留出來并加以改造利用。
在我們的城市中,假如每個區域,或者每一個角落,都應有一個即使面積不大的兒童活動區域,有那么一個兒童活動的且開放式的公共樂園。在這樣的空間里,孩子和家長們可以與微風為伍,有陽光作伴,既可在溪中抓魚和蝌蚪,又可在林中聽鳥的歌聲,樂不知返,度過一個完美的下午或周末,豈不快哉!
參考文獻:
[1][美]理查德·洛夫.林間最后的小孩[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4.
[2]胡惠琴.仙田滿的兒童設施設計思想[J].建筑知識,2002(06).
作者單位: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