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不少菜農仍然信奉“肥大水勤,不用問人”,導致大棚蔬菜栽培中的土壤鹽漬化和土傳病害加劇,部分土壤發生病變,“瓜秧不結瓜”等怪病不斷。記者調查發現,盡管大多數肥料包裝上都有使用說明,但不少菜農還是憑感覺施肥。那么,大棚菜地該如何施肥?“現在的地力跟以前沒法比,種什么都不行,前陣子天旱,這地就干散,種的西紅柿要是不用化肥,就別想高產了,連結果都成了問題。為啥現在種地離了化肥就不行?”3月17日,“土壤保健中國行”采訪團來到陜西省渭南市合陽縣同家莊鎮,針對段增霞的疑惑,隨行的合陽縣動植物營養研究所高級農藝師侯高禮解釋說:“耕地地力,通俗來說就是土壤的肥沃程度。長期以來,靠施化肥增加產量的粗放管理方式,破壞了耕地原有的生態組合,地力下降之后,生產能力也在下降”。
在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三泉鎮,記者發現,當地許多農戶由于大棚種植效益低,撂荒的大棚隨處可見。村民趙林狗說:“現在的大棚最多可種植7~10年,再往下就種不成了,不是產量上不去就是病害控制不了。目前該地南熟汾村約有四分之一的大棚棄種,農民大都外出打工了。”
這種現象并不奇怪。有研究表明,我國的農田以前一直處于氮素虧缺狀態,上世紀70年代開始才逐步達到平衡。在這種情況下,氮肥的使用當然會給農作物的產量帶來巨大的增長。但是,慢慢地,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施氮肥不見效了,聽說磷肥管用,農民又開始大量施用磷肥。現在,農民覺得施用磷肥也不靈。“這些老菜區大都種了七八年蔬菜,土傳病害特別重”。新絳縣高級農藝師馬新立說,大棚里較為封閉,很多有害病菌都聚集在土壤中,連年種植必須長期施藥,時間長了土壤就產生抗藥性,有的病“用啥藥都控制不住”。
賽眾中國土壤保健促進會會長呂周鋒認為,設施農業由于其高強度的化肥、農藥投入導致土壤問題最為突出。他為此提出三條建議:一是杜絕大水漫灌,防止造成土壤板結和破壞土壤結構;二是在有機肥使用上應以秸稈類和牛羊糞為主,控制酸性肥料投入;對于土壤惡化的大棚,建議種植一茬玉米,可起到吸收富余養分和疏松土壤的作用;三是重視土壤保健技術,增施二價陽離子豐富的土壤調理劑,使大棚土壤常用常新,保障大棚可持續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