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蛀莢害蟲主要有豇豆螟和豆莢螟兩種,隸屬鱗翅目螟蛾科。豇豆螟又名豇豆莢螟、豆莢野螟、豇豆蛀螟、豆野螟、豆卷葉螟、大豆卷葉螟等,豆莢螟又名大豆莢螟、洋槐莢螟、槐莢螟、豆鉆心蟲、豆蛀螟等。這兩種害蟲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地,寄主有豇豆、菜豆、荷蘭豆、大豆、豌豆、蠶豆、綠豆等許多種豆科植物,是豆科蔬菜田的主要害蟲,其中以豇豆受害最重。
1.為害特點
豇豆螟初孵幼蟲蛀入花蕾和嫩莢內取食,被害花蕾或嫩莢不久同幼蟲一起脫落,而幼蟲還可重返植株為害。1頭幼蟲一生可鉆蛀花蕾20余朵。幼蟲3齡后在豆莢上結一白色薄絲繭,從絲繭下蛀人嫩莢,取食豆粒,蛀孔為圓形,多在兩莢的碰接處,或豆莢與花瓣、葉片、莖梗貼靠處。被害莢的豆粒被蟲蛀傷,蛀孑L常有綠色蟲糞,并伴有絲狀物,蟲蛀莢常因雨水灌入而腐爛。幼蟲為害葉片時,常吐絲把兩葉粘在一起,躲在其中啃食葉肉,殘留葉脈、葉柄。端梢和幼嫩莖蔓被害時,常將一側咬傷萎蔫而形成枯梢或凋落。
豆莢螟初孵幼蟲先在幼嫩芽莢表面吐絲結白色絲囊躲藏其中,數小時后咬破莢面蛀人莢內為害,被害芽莢不久同幼蟲一起脫落,而幼蟲還可重返植株為害。3齡后幼蟲一般從豆莢中部蛀入,在豆莢內蛀食豆粒,可在豆粒間轉移取食,也可轉莢為害。4-5齡幼蟲食量大增,每天可取食豆粒1/3-1/2粒,1頭幼蟲一生可取食豆粒3-5粒。幼蟲先在植株上部為害,漸至下部轉移,每頭幼蟲可轉莢為害1-3次,被害莢內充滿蟲糞,變褐以致霉爛。幼蟲還可蛀入莖蔓內取食為害。
由于這兩種害蟲的為害,對豆莢造成不同程度的蛀傷和污染,影響豇豆的產量和品質,甚至完全失去食用價值和商品價值。
2.發生規律
2.1豇豆螟發生規律 豇豆螟在陜西省關中地區1年發生4代,以蛹越冬。來年5月份越冬代成蟲陸續羽化出土。第1代幼蟲發生期在6月份,第2、第3、第4代幼蟲發生期分別在7月至8月上旬、8-9月、9-10月。從第2代開始,世代重疊,尤其是8-10月份,田間同時存在各種蟲態。10月中下旬以后,老熟幼蟲人土結繭化蛹,以蛹越冬,也有少數在繭內以老熟幼蟲或預蛹越冬。7-9月份該蟲主要在豇豆上發生為害。
成蟲晝伏夜出,白天停息于植株叢中較高處。稍有驚動則迅速飛散。有趨光性,但不強。羽化后需吸取花蜜作為補充營養,交尾、產卵均在傍晚,尤其以19:00-21:00為最盛,產卵前期2-5天,少數1天。卵多產在花蕾、花瓣或苞葉及花托上,少數產在幼嫩莖蔓及豆莢上。卵散產,偶爾4-5粒粘在一起。每頭雌成蟲產卵80粒左右,最高可達400多粒。卵期3-5天。
幼蟲多在6:00-9:00孵化。初孵幼蟲先取食卵殼,爾后在花器上咬一小孔鉆入,或從花瓣縫隙潛入,取食雌雄花蕊和幼嫩子房。1-2齡幼蟲嗜好花器,每朵被害花器中蟲數不等,最多可達14頭。3齡以后幼蟲能吐絲下垂,將附近的莢與花、莢與莢、莢與葉綴連在一起,蛀食為害。蛀入孔較圓滑,幼蟲蛀入后,常排出糞便并伴有絲狀物填塞蛀孔。幼蟲晝伏夜出,有背光性,白天潛藏在花器、豆莢內,傍晚至翌日晨7:00爬出孔道停留片刻后又鉆回原蛀孔,或作短距離活動轉移為害,幼蟲一生可轉株轉莢2-3次。3齡后幼蟲嗜食鮮莢,莢內蛀道長1-5 em。4齡后幼蟲有自相殘殺的習性。幼蟲歷期春秋季節13-20天,夏季10-12天。幼蟲老熟后多數從豆莢內爬出,常在葉背主脈兩側吐絲結繭化蛹,或在豆株上綴連枯枝殘葉結繭化蛹,或在淺土層內吐絲將泥土綴連成疏松的蛹室化蛹;也有少數在豆莢內化蛹。蛹歷期春秋季10-11天,夏季6-7天。
豇豆螟發生的輕重,與寄主的關系密切。由于豇豆的播種期有早有晚,受害程度亦有差異,如豇豆的整個開花結莢階段與幼蟲發生高峰期相吻合,則受害嚴重,反之則輕。花序梗長、粒小莢短、光滑少毛的豇豆品種發生輕,長莢大粒品種受害重。
豇豆螟是一種喜溫濕的害蟲,尤其喜高濕度,而高溫對其發生不利。連續陰雨相對濕度高,為豇豆螟大發生創造了適宜的條件,因而受害嚴重。
2.2豆莢螟發生規律 豆莢螟在陜西省關中地區1年發生3代,主要以老熟幼蟲在土表下5-6 cm深處結繭越冬,也有部分以蛹越冬。來年5月份越冬代成蟲陸續羽化出土。第l代幼蟲發生期在6月至7月上中旬,第2代幼蟲發生期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下旬,第3代幼蟲發生期在8月下旬至10月份。10月中下旬以后,老熟幼蟲入土結繭越冬,也有少數在繭內化蛹越冬。7-9月份該蟲主要在豇豆上發生為害。
成蟲晝伏夜出,白天停息于植株叢中及雜草叢中,傍晚開始活動,稍有驚動則迅速飛散。有較強的趨光性。羽化后當日即可交尾、產卵,產卵前期1-2天。卵多產在幼嫩的葉柄、花柄、嫩芽或嫩葉背面,豇豆結莢后卵多產在豆莢的細毛間或萼片下面,特別喜產在剛剛伸展的幼嫩芽莢上,以有毛品種的豆莢上產卵尤多。卵散產,通常一莢產卵1~2粒。每頭雌成蟲產卵80多粒,最高可達226粒。雌成蟲壽命9~12天,卵期3-6天。
幼蟲多在6:00-9:00孵化。初孵幼蟲先取食卵殼,爾后在莢面爬行1-3小時,先在豆莢表面選擇適當部位吐絲結白色薄絲囊藏身其中,經6-8小時,從絲囊下咬穿莢面蛀人,也有少數吐絲懸垂至其他枝蔓豆莢上蛀入取食。1-2齡幼蟲嗜好幼嫩芽莢,或蛀入幼嫩莖蔓內取食為害。3齡后幼蟲食量漸增,可以轉莢為害,轉莢入孔處也有絲囊,但脫莢孔無絲囊。4-5齡幼蟲食量大增,每天可蛀食豆粒1/3-1/2粒,1頭幼蟲一生可取食豆粒4-5粒,轉莢為害1-3次,被害莢內充滿黃褐色蟲糞。豆莢螟先在植抹上部為害,逐漸向下部遷移,因而分布在植株上部的幼蟲多于中下部。幼蟲歷期第1代、第2代為9-15天。幼蟲老熟后,咬破莢殼,入土在5-6 cm深處作繭化蛹,繭外黏有土粒;也有少數老熟幼蟲植株上吐絲綴連相鄰兩莢,或吐絲綴連相鄰一葉一莢,在其中化蛹。蛹期6-11天。在25~30℃變溫條件下,第1代、第2代豆莢螟完成1代歷期39天左右。第3代幼蟲老熟后,咬破莢殼,人土結繭越冬,歷期長達5個多月。來年春季化蛹,蛹期28天左右。
豆莢螟發生的輕重,與寄主的關系密切。由于豇豆的播種期有早有晚,受害程度亦有差異,如豇豆的整個開花結莢階段與幼蟲發生高峰期相吻合,則受害嚴重,反之則輕。結莢期長的品種較結莢期短的品種受害重,莢毛多的品種比莢毛少和無毛的品種受害重。
冬季低溫對豆莢螟的越冬幼蟲有很大的影響,溫度越低,死亡率越高。豆莢螟對溫度的適宜范圍很廣,7-31℃都能生長發育,最適溫度為25-28℃。在適宜溫度條件下,豆莢螟的產卵、化蛹和羽化與濕度關系密切。成蟲產卵的適宜濕度為70%,若相對濕度低于60%以下時,產卵少甚至不能產卵;濕度過高對其產卵也不利。7月上中旬降雨量為50 mm以上或灌水時,由于土壤濕度大,透氣性差,對蛹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化蛹率和羽化率均低;土壤濕度39%左右時,化蛹率和羽化率均高,因而干旱年份豆莢螟發生為害嚴重,多雨年份發生為害相對較輕。
3.防治技術
3.1農業防治 保持田園清潔,及時清除田間落花、落葉、落莢,并摘除被害豆莢和被綴卷的葉片,集中處理,以消滅其中為害的幼蟲。及時采收上市,避免能上市的豇豆遭受到幼蟲的再次轉移危害。
3.2燈光誘殺 根據豇豆螟和豆莢螟成蟲有趨光性的特性,從越冬代成蟲羽化期開始,在蔬菜田安裝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太陽能殺蟲燈誘殺成蟲,燈位稍高于豆架。
3.3化學防治 在豇豆螟和豆莢螟各代成蟲盛發期至卵孵化盛期,噴藥1-2次,以消滅成蟲及初孵化的幼蟲。根據成蟲晝伏夜出和幼蟲多在6:00-9:00孵化的特性,噴藥時間以8:00-10:00效果最佳。在幼蟲為害期,視豇豆受害的輕重程度,噴藥1-2次,以消滅轉移為害的幼蟲。根據幼蟲傍晚在豆莢外爬行轉移的習性,噴藥時間以19:00~21:00效果最佳。藥劑可選2.5%溴氰菊酯(敵殺死)乳油2 000-2 5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功夫)乳油2 000-3 000倍液、10%氯氰菊酯(安綠寶)乳油2 000-3 000倍液、20%甲氰菊酯(滅掃利)乳油2 000-3 000倍液、20%氰戊菊酯(速滅殺丁)乳油2 000-3 000倍液、1.8%阿維菌素乳油5 000-6 000倍液、2.5%多殺菌素(菜喜)懸浮劑1 000-1 500倍液等。
3.4天敵控制 豇豆螟和豆莢螟的寄生性天敵有10余種寄生蜂(豆莢螟甲腹繭蜂、小繭蜂、豆莢螟白點姬蜂、赤眼蜂)、寄生蠅、寄生性微生物等,捕食性天敵有多種蜘蛛、蠼螋等。在農業生產活動中,應采取保護利用這些天敵資源的有效措施,充分發揮其在自然界對害蟲的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