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安縣地處秦嶺南麓中段,陜西省東南部,商洛市西南隅,距西安185 km。境內自然氣候條件獨特,山地荒坡面積大,環境污染小,盛產野韭菜、薺菜、灰灰菜、香椿、水芹菜、蕨菜、蒲公英等許多營養豐富、無污染的山野菜。合理開發山野菜資源,既可滿足市場對山野菜的需求,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又可調整產業結構,幫助農民增加經濟收入,已成為鎮安特色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
1 資源優勢
鎮安縣屬亞熱帶半濕潤氣候,年均降雨量804.4 mm,年平均氣溫12.2 ℃,是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區縣。境內山大溝深,植被茂盛,降雨充沛,氣候溫和,構成了多樣的生態類型,具有廣義的植物生長適應性,是陜西省生物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山野菜資源十分豐富。
據了解,鎮安縣所處的秦嶺中段鷹嘴石、塔云山、海棠山、北陽山等山地,有大小河流5 801條,屬長江水系漢江支流,流域多為林區,生物達1 300余種,其中有蕨菜、薇菜、香椿、馬齒莧、黃花菜、山竹筍、槐花等山野菜300多種,可采面積達100萬畝以上。其中蕨菜10萬畝、香椿10萬畝、槐樹(花)10萬畝、野蒜5萬畝、神仙葉5萬畝,其他60萬畝以上。一是分布廣。由于氣候有利,不同海拔高度的林地、菜地、農田及溝岔、坡嶺都有自然生長的山野菜,且大多數呈群體分布,采挖十分方便。二是品種多。人們已經食用過的山野菜就有蕨菜、魚腥草、地丁菜、灰旱菜、槐花、苜蓿、小根蒜、刺牙菜、神仙葉、水芹菜、野韭菜、山薄荷、香椿、馬齒莧等近百種,有待開發的更多。三是存量大。全縣有開發利用價值的野菜蘊藏量有20萬t以上,且集中分布于全縣15個鄉鎮不同海拔的山嶺和溝岔,可以四季不間斷采收。四是無污染。地處漢江水源保護地,境內工業不發達,藍天白云,山清水秀,幾乎沒有工業污染,山野菜是純天然綠色食品。
鎮安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困難時期山野菜被稱為“度荒菜”“救命菜”。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山野菜及其制品已經上升為綠色食品家族中的重要一員,成為人們餐桌上的新寵。山民們每家每戶都有一手制作、保存山野菜的技藝,為山野菜的開發利用提供了很好的經驗。
2 產業現狀
1)山野菜加工處在初級階段,產品單一。鎮安縣的山野菜加工行業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經過近40年的發展,主打產品依然停留在鹽漬品和干品上,屬于初級農產品。鎮安的香椿、香菇、木耳、栗蘑、地軟和蕨菜等產品在上世紀70~80年代就已遠銷國內外,但精深加工不足,售價低、利潤小,鎮安作為山野菜出產地卻沒有獲得后期加工產生的高附加值。
2)山野菜處于野生狀態,沒有規模化栽培。國際國內市場對純天然無污染的山野菜需求量越來越大,原有的野生資源已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自然采集山野菜因受到生長季節、品種和數量的限制,經濟效益難以提高。山野菜的人工栽培起步較晚,目前只有紅香椿、馬齒莧、桔梗、天麻等有少量栽培。
3)生產規模化程度低。目前鎮安縣雖有綠源食品加工廠、金真安馬齒莧產品加工廠等十余家加工企業和相關農民合作社、農產品基地,但年加工能力只有100多t。加工模式還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傳統生產模式,面對競爭激烈、千變萬化的市場,難以克服自身缺點,市場競爭力低。
4)產品推介不到位。山野菜純天然、無污染、品質高,但不為城市人所知,多生于偏遠山村,一般商販都不愿進村采購,農戶只能采用“千家萬戶提籃叫賣”的傳統銷售方式,嚴重影響了山野菜的銷量。
5)政府扶持政策相對較少。缺乏成本補貼、資金扶持等方面的政策,老百姓沒有足夠的資本去擴大生產規模,提升加工、產品研發能力,產業化、規模化難以形成。
3 發展建議
1)加工水平高端化。目前的山野菜加工方法僅限于自然干燥、熱風干燥、鹽漬加工和軟罐頭加工,在加工過程中部分營養損失較大。加工企業應積極采用微波高溫瞬間滅菌技術和冷凍真空干燥技術,以有效地減少山野菜的營養損失,改進和提高山野菜的貯存和加工 方法。
2)產品開發多元化。開發以山野菜為原料的調味品、即食系列產品。山野菜可與陜西面食結合,加工制作各種山菜餃子、包子、面條、面點等速凍面食產品。可用榨汁、浸提等工藝制作各種飲料,如山芹菜飲料、食用菌飲料等。采取粉碎浸提等加工技術制粉,如蕨根粉、薯芋粉等。
3)發展栽培規模化。隨著野菜市場需求的擴大和人們保護生態環境意識的增強,山野菜資源的利用要以保護野生植物資源為前提,以保護生態、可持續發展為原則進行選育、馴化,加強制種技術研究,建立種源基地、栽培示范園和人工栽培基地。目前,鎮安已開展香椿、薄荷、蘆蒿、野茴香、霍香、益母草、馬齒莧等20多個品種的規范化、規模化栽培和經營。
4)產品加工精深化。提高鎮安縣現有山野菜加工企業的設備、工藝和管理水平,在山野菜精深加工上下功夫,不斷開發研制系列化、多樣化并具有醫療、營養功效的高檔產品,如系列山野菜汁、山野菜罐頭、山野菜晶、山野菜粉、山野菜片等。在加工過程中應嚴格按綠色食品生產操作要求進行,并保持山野菜的原有特性。
5)研發專業化聯合化。加強企業、合作社、基地與院校的合作,在資源調查、物種馴化、良種繁育、示范指導、豐產栽培、山野菜加工機理、工藝流程、產品配方、成分分析、質量檢驗等方面開展聯合攻關,打通山野菜和消費者間的最后一公里。
6)產業發展組織化。力促山野菜產業形成產、加、銷一體化的龍頭帶動模式,培育一批擁有一定規模和規范化經營的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完善合作組織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發揮其聯系基地、農戶和市場的橋梁作用。
7)扶持資金整合化。提出打造“山地農產在鎮安”的目標,發展山野菜面積150萬畝,總產值2億元。充分利用好水利工程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扶貧項目、新農村建設項目以及退耕還林等項目資金,市、縣財政對山野菜產業要有長期扶持。
8)銷售互聯網化。通過“互聯網+山野菜”,開展山野菜電子商務,帶領山野菜產品“走出”鎮安,豎起秦嶺山野菜金字招牌,提升鎮安山野菜的知名度,擴大產品銷路,擺脫過去單一靠實體店、客商、中介多環節經營的弊端,減少交易成本,解決“賣難買貴”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