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興平沿渭河一帶自古就有種植蓮藕的習慣,近年來當地利用渭河盆地的沙土地,探索利用設施栽培蓮藕的新模式——節水蓮藕。節水蓮藕一般在無污染的沙土地上生產,采用深井水灌溉,具有無污染、產量高、品質好、表皮潔白鮮嫩、口感細膩脆甜無渣、節約水肥資源、易于調控栽培、綜合效益高等特點,不僅顯著提高了水的利用率,而且能生產出高品質的蓮藕。關中地區水資源緊缺,發展節水蓮藕很有潛力。
1 栽前準備
1.1 地塊選擇 在生態條件良好、遠離污染源、具有可持續生產能力的區域內,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肥沃的沙壤或黏壤土田塊種植,土壤有機質含量高,pH值5.6~7.5。
1.2 藕池建設 蓮藕池應選擇在靠近水源、排水方便且交通便利的地方,建池規格一般為600~700 m2,長與寬依地形而建,以方便田間操作為宜。池深0.5~0.6 m,池底整平、夯實,并用厚0.08~0.1 mm、寬7~8 m的整塊優質農用塑料薄膜鋪墊于蓮藕池墻體四周及池底,對薄膜連接處要重疊20 cm,并用塑料快干膠粘牢,以不漏水為準。建池時間可選擇在3月中下旬。
1.3 品種選擇 可選用早熟或極早熟品種,如鄂蓮5號、鄂蓮7號等;中晚熟品種,如鄂蓮6號、鄂蓮9號(巨無霸)等。種藕要求符合本品種特征,頂芽完好,藕身無破損且粗壯整齊。如用子藕作種,要求子藕必須粗壯,至少有2節充分成熟的藕身,頂芽健壯。最好隨挖隨栽,如果當天栽不完,應灑水保濕,以免芽頭干枯萎縮。挖取種藕時,注意勿損傷藕身、藕節,以防泥水由傷口灌入藕中,引起腐爛。
1.4 土壤改良 蓮藕在一個生長周期內,生物學產量高,需肥量大,且生長期間追肥難度較大,栽種前必須施足底肥,畝施腐熟的雞糞 3 000 kg或豬糞3 500 kg,豆粕或菜粕100 kg,ATM生物菌肥50 kg、磷酸二銨100 kg、硫酸鉀30 kg,混合后深翻整地,以促苗早發、苗壯。重茬田塊還要施入50~100 kg/畝生石灰進行土壤消毒。
2 栽植
2.1 栽植時間 蓮藕萌芽溫度為12 ℃以上。興平地區以3月20日至4月20日栽植為宜。栽植過早,地溫較低,不利于生根發芽,種藕易爛;栽植過晚,頂芽較長,栽植時易受損傷且定植后生長慢,生長期短,產量低。適栽期內,栽植越早越好。
2.2 栽植密度 栽植密度因品種、肥力條件和收獲季節而有差異。早熟品種稍密,晚熟品種稍稀;整藕宜稀,子藕、藕頭宜密;瘦田稍密,肥田稍稀。早熟品種要密植,有增產作用,提前收獲的要加大密度,一般每畝用種量400~600 kg。早熟品種株行距為100 cm×150 cm,中、晚熟品種株行距為150 cm×200 cm,栽種密度的計算應以芽頭數量為準,1 m2達到6個左右。
2.3 栽植方法 將種藕先按一定的株行距擺放在田間,行與行之間各株擺成梅花形,交錯排列。以田間中軸線為準,其兩側種藕擺放頂芽(藕頭)要方向相對,分別朝向對面行的株間。四周邊主藕芽頭一律向田塊中央,以便將來長出的立葉和結出的新藕在田內分布比較均勻。邊行距墻1 m,其余各行行寬3 m左右,以利于蓮葉及蓮藕分布均勻。用鋤開溝,深度15~20 cm。栽時將芽頭斜插入土,頂芽入土深度8~12 cm,黏土壤偏淺,松軟土壤偏深,尾梢翹出地面,形成25°左右夾角,藕體上的所有芽一律朝上,與結藕時的自然狀態相似,這樣,萌發、抽生的地下莖將可正好在較肥的土層中生長。然后按主莖、分枝自然位置放入溝內封土,封土時應輕封有芽處,以免把芽折斷,要保證頂芽、側芽全部被土蓋住。封后迅速灌水,水深保持3~15 cm。
3 田間管理
生長期田問管理調控原則:幼苗期促“兩早”,即施足底肥,淺水曬田,提升池溫,促其早分枝、早生立葉。立葉期和開花結實期保“兩大”,即通過追肥保證立葉高大(葉梗粗壯)、葉面積迅速增大,結藕前葉面積系數達3左右。結藕期求“兩慢”,即慢落水位,輔之以葉面噴施氮、磷肥,使葉片生長轉慢、上層立葉落黃轉慢。
3.1 整地施肥 蓮藕生育期長,生物學產量高,需肥量大,且生長期間施肥難度較大,栽種前必須施足底肥。根據其需肥規律,底肥施用總量應為:充分腐熟的優勢農家肥5~6 m3、純氮12 kg、純磷9 kg、純鉀12 kg,硼肥、鋅肥各1 kg,還要放入生石灰50 kg進行土壤消毒,防治腐敗病等。老蓮藕池施肥量可適當減少。有條件的可加施餅肥,每畝施200 kg左右為宜。底肥放入后深耕細耙,耙后耱平,保證灌水后水深淺一致。
3.2 中耕除草 出苗后開始中耕除草。將田間和田埂上的雜草人工拔除或使用20 g/畝百草枯對雜草均勻噴霧,噴施百草枯時采用粗噴霧或定向噴霧進行噴施,不要將藥液飄移到作物上。人工拔除的雜草移至蓮藕池外,集中曬干或深埋。1個月后再進行1次,此時地下莖已基本分布全田,除草時在田間走動要輕,盡量讓開地下莖,以防踩傷。往后立葉基本分行時,要保護立葉,讓其有足夠的營養面積進行光合作用,因此,應防止人、畜下田碰傷立葉。
3.3 追肥 生長期內,土壤肥沃、施足基肥的早熟藕田可只追l次結藕肥,一般藕田及中晚熟品種都要分期追肥3次。追肥要掌握“苗輕、蕾重、用好后勁肥”的原則,追肥總量為:純氮(N)20~25 kg,磷(P2O5)7~10 kg,鉀(K2O)20 kg。推薦蓮藕氮磷鉀的施用比例為1 ∶ 0.33 ∶ 1。
催苗肥在立葉2~3片葉時,時間大概在5月中旬,每畝施三元復合肥16 kg,這次追肥有利于蓮藕分枝和立葉生長。第二次在現蕾后的6月中下旬,每畝施三元復合肥16 kg和尿素13 kg。第三次(結藕肥)在后棟葉出現時的7月下旬,每畝施三元素復合肥8 kg和尿素2~ 5 kg。
追施方法要在每次追肥前1天放干田水保持土壤濕潤,或盡量放淺田水,應在早晨增水時將化肥裝入編織袋,放在水口處隨水融入池中,不能滿池撒,以免燒葉。結藕期應少施鉀肥,以防引起藕表皮粗糙。8月中下旬可進行葉面噴肥如鋅肥等,以延緩藕葉黃化時間。
3.4 轉藕頭、補苗、除老藕、摘老葉、疏花果 蓮藕地下莖伸長后,兩側產生分枝,并不斷作扇形向前伸展。為了使蓮鞭在池中分布均勻,要隨時檢查蓮鞭生長方向,即前端小葉折卷的朝向決定轉動藕的方向。轉藕頭時,先將蓮鞭前1節的泥土扒開,露出芽頭及蓮鞭,再用手將蓮鞭托起調整方位,埋入泥中,不得硬拉,以防蓮鞭折斷。轉藕頭時間以晴天下午為好,因上午梢頭含水充足,容易折斷。
當植株長出1~2片立葉時進行查苗補栽,對生長密集的分枝連根帶葉補栽到稀疏的地方,保持大田苗齊。
立葉長出2~3片后,將栽種的老藕清除出田外,可減少病蟲發生。
對已失去功能的老葉、病殘葉,及時人工摘除,以利田間通風透光。
在晴天中午人工摘除花果,可減少養分消耗,以利于地下莖膨大,增加蓮藕產量。
3.5 灌水 農諺有“漲水荷葉落水藕”的說法。藕田不可斷水,水層深度應掌握前淺、中深、后淺(3 cm左右)的原則。萌芽生長期,田間應保持3~5 cm淺水層,以使田土易于曬暖增溫,促進生長。生長中期,即植株長出1~2片立葉后,氣溫高,荷梗也高,要逐漸加深到20~30 cm,用水緩解高溫對藕生長造成的影響,以促進立葉逐漸高大,并抑制細小分枝的發生。后期立葉滿田,并開始出現后把葉時,應在2~3天內將水位落淺到10~15 cm,最深不超過25 cm,以促進結藕。結藕期最好日排夜灌,白天排至3 cm,夜間灌至10 cm以上,以增加晝夜溫差,利于地下莖的膨大和養分積累。整個生長期間都要保持漲落和緩,不能猛漲暴落。
4 主要病蟲害防治
4.1 腐敗病 目前蓮藕栽植中最主要的一種病害,輕者減產10%~20%,重者達50%以上。
癥狀主要表現為地下莖和根系變褐,嚴重時病莖呈褐色至紫黑色斑,引起地下莖維管束變褐腐爛,不能食用,有的藕節上產生蛛絲狀菌絲體和粉紅色黏質物。地上部葉片病莖抽生的葉片開始邊緣脫水失綠變黃,逐漸由葉緣向內變褐干枯,葉片上卷;發病嚴重時荷葉似火燒狀,葉柄也自上而下萎縮枯死,全田一片枯黃。
發病規律及傳播途徑:一般在5月至6月初開始發病,6月中旬至7月上旬為發病高峰期,以后逐漸減輕,7月底以后基本停止發病,后期新藕開始受侵染發病,但上部葉片很少表現癥狀。該病由多種真菌引起,寄生于藕種和土壤中,通過種苗和土壤傳染,也可通過灌溉水進入藕田而向周圍傳播。種藕帶菌是該病的重要來源,土壤傳播是該病的主要傳播途徑。
防治方法:①土壤處理。更新土壤或對土壤進行高溫滅菌消毒,可施入50%多菌靈、70%托布津或生石灰80 kg/畝。②藕種處理。用多菌靈1 000倍液噴灑浸泡藕種10分鐘。③選用深根系和抗病品種,嚴禁從病區引種。④科學配方施肥,多施腐熟有機肥,增施磷、鉀、鈣、硼、鋅肥,增強其抵抗能力,避免用碳酸氫銨和過磷酸鈣;輪作倒茬,及時拔除病株和清理病殘體到田外深埋或火燒。
4.2 蚜蟲 初夏到10月均可在藕田為害,多為旱田作物上的翅蚜遷飛而來,主要以成蟲和幼蟲群集于葉芽、花蕾、幼嫩葉柄和葉片的背面吸食汁液進行危害,造成葉片皺縮、卷曲,植株生長衰退,產量降低。
防治方法:可將噴霧器安上直噴頭,在其發生初期用50%辛硫磷乳油加洗衣粉少許作黏著劑,稀釋l 000倍從四周向池中蓮葉上均勻噴灑,或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l 000倍液噴霧防治。
5 采收
蓮藕整個生育期一般早熟品種130天左右,中晚熟品種160~180天。成熟時雖然終止葉仍然相對較綠,但大部分立葉已經枯黃,表明新藕已充分成熟。蓮藕采收分青荷藕采收與老熟藕采收。收青荷藕時要在采收前1周割去地上青荷梗,可減少藕表皮上的銹斑。收老熟藕時可全部挖完,亦可隔行挖藕,留下的作種,免去翌年栽植,且長藕早。采收時要盡量避免損傷和折斷,并保留其上的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