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蔬菜生產中,無論是露地還是保護地,病害的發生都極為普遍,通常病害類型有兩種:一種是由病原物如真菌、細菌、病毒、線蟲等引起的病害叫侵染性病害,其特點是具有傳染性,大多數病害都屬此類。這類病害根據病原物的不同,防治用藥有很大差異。另一種是由于環境因素引起的叫非侵染性病害,不具有傳染性。只有分清病害發生的種類和病原的類型,正確選擇不同作用機理的農藥,做到對癥下藥,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介紹一些傳染性病害的田間診斷方法。
1 真菌性病害
1.1 診斷依據 真菌引起的蔬菜病害植株可表現出斑點、萎蔫、腐爛等病狀。但細菌性病害也可引起同樣的病狀,其不同之處主要在于真菌性病害在發病部位可看到蜘蛛網狀或絮狀的菌絲體,有的還有菌核等菌絲體的變態。發病部位表面長有各種霉狀物、粉狀物、顆粒狀物等,這是識別真菌性病害的重要特征。凡屬真菌性病害,無論發生在什么部位,癥狀表現如何,在潮濕的條件下都有菌絲、孢子產生,即常見的“霜”、“毛”、“粉”等,這是判斷真菌性病害的主要依據。例如黃瓜白粉病,葉上病斑處出現白色粉狀物。再如瓜類與番茄灰霉病,受害葉片、殘花及果實上出現灰色霉狀物。真菌可以直接由表皮侵入寄主,也可從傷口或自然孔口侵入,病菌多在病殘體、種子、土壤、留種植株或溫室蔬菜上越冬,主要借風雨傳播落在蔬菜上,遇適宜條件便可寄主危害。
1.2 常見種類 主要有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疫病、枯萎病、炭疽病、菌核病等。
1.3 防治對策
1.3.1 農業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進行種子處理,用殺菌劑拌種或浸種。清潔田園及時將病葉、病果清出園外,深埋或燒毀。輪作換茬。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保護地加強通風,膜下澆小水,禁止漫灌,降低濕度。
1.3.2 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及時用藥劑防治。
1)霜霉類。病害可以選用瑞毒霉、乙磷鋁、代森錳鋅、加瑞農、殺毒礬、普力克、甲霜靈錳鋅、甲霜銅等噴霧。保護地還可用百菌清煙劑或粉塵劑。
2)疫病類。可選用乙磷鋁、甲霜靈、殺毒礬、甲霜靈錳鋅、百菌清、克露、瑞毒銅、倍得利等 噴霧。
3)灰霉類。可選用多菌靈、苯菌靈、速克靈、撲海因、農利靈、利得可、多霉靈、武夷霉素等噴霧,或選用速可靈煙劑或灰霉煙劑熏煙。
4)根腐類。病害可選用多菌靈、甲基托布津、雙效靈、敵克松、多硫懸浮劑、可殺得等噴灑菜株基部和地表面,也可灌根。
2 細菌性病害
2.1 診斷依據 細菌性病害主要癥狀有斑點、潰瘍、萎蔫、壞死及腐爛等。細菌性病害沒有菌絲、孢子,病斑表面沒有霉狀物,但有菌膿(除根癌病菌)溢出,病斑表面光滑,細菌性病害容易產生各種異味氣體(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的病果有臭味),這是診斷細菌性病害的主要依據。如黃瓜細菌性角斑病與霜霉病癥狀相似,葉片都出現多角形病斑,容易混淆,但霜霉病在潮濕時病斑上長有黑色的霉,而角斑病則為白色菌膿。細菌性病害的發生蔓延一般需要高濕環境,在低溫條件下危害更重。細菌都是由蔬菜傷口和氣孔、水孔侵入,所以要注意對蔬菜造成微傷口的一些管理環節,平時在菜田操作注意減少與蔬菜莖、葉、果的摩擦,避免產生傷口,引發病害。加強通風,防止濕度過大,沒有濕度就沒有細菌病害的大發生、侵染。
2.2 常見種類 常見的細菌性病害有軟腐病、青枯病、潰瘍病、瘡痂病、角斑病等。
2.3 防治對策
2.3.1 農業防治 合理輪作,選用抗病、無病種子,搞好土壤消毒,在育苗或播種前進行種子消毒處理;清除田園間病殘體,加強田間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術,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和草木灰,可用適量的石灰調節土壤的pH值;避免大水漫灌和帶露操作。
2.3.2 藥劑防治 細菌性病害發生后很難防治,在發病初期或前期施用合適藥劑防治非常關鍵。
1)抗生素類藥劑。包括農用鏈霉素、新植霉素、春雷霉素、寧南霉素等。
2)銅素殺菌劑。主要有琥膠肥酸銅(DT)、可殺得2000、絡氨銅、噻菌銅、甲霜銅等。
3)抗生素與銅素的復配制劑。如加瑞農等。使用銅制劑容易造成抗藥性產生,最好將銅制劑與其他藥物輪換或混合使用。對土傳細菌性病害,發病初期可進行灌根施藥。
3 病毒性病害
3.1 診斷依據 病毒性病害多是全株系統性的慢性病害,外部病狀常為花葉、褪綠、條斑、枯斑、叢矮及葉片皺縮等。病毒病只有病狀沒有病征,這是與真菌性病害、細菌性病害相區別的主要特征。而與生理性病害相比,病毒病一般是點狀出現的,病毒病植株上出現病狀,常從頂端嫩葉開始,然后擴展到植株的其他部位。而生理性病害的發生較均勻,不會出現由點到面的擴大。病毒的傳播主要靠傳毒昆蟲如蚜蟲、粉虱等,汁液接觸和嫁接也可感染。高溫干旱時危害加重。
3.2 防治對策
3.2.1 農業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及時清除病葉、病果。播種前進行種子處理,或用10%磷酸三鈉溶液浸種30分鐘后催芽,可鈍化病毒。加強田間管理,合理澆水,配方施肥,促進蔬菜健壯生長,增強抗病力。
3.2.2 化學防治 病毒病防治最有效的措施是控制傳毒媒介蚜蟲、煙粉虱等,發病初期用20%病毒A 500倍液,或1.5%植病靈1 000倍液均勻噴霧。也可用一些增強植株抗逆性的產品。
4 線蟲性病害
4.1 診斷依據 線蟲主要危害根系,其典型癥狀是在寄主根部形成瘤狀根結,造成植株長勢衰弱,矮小,葉片變小、黃化。遇旱時植株中午萎蔫,早晚恢復。帶蟲的種苗、土壤和糞肥是發病的主要原因。
4.2 防治對策 線蟲病的防治目前仍是世界性難題,現有的藥劑防治效果均不理想,應當多種措施綜合進行。
4.2.1 土壤處理 蔬菜種植前,深翻土壤30~35 cm,施足有機肥,適當澆水后,平鋪地膜,壓實密封,再密閉大棚,利用夏季高溫和有機肥腐熟散發的熱量,使15 cm深土壤溫度高達60 ℃以上,連續閉棚處理15天,能有效殺滅土壤中的病菌和線蟲。
4.2.2 合理輪作 線蟲寄主比較單一,與非寄主作物進行合理輪作,能有效減輕病害的發生。
4.2.3 加強肥水管理 促使作物健壯生長,以減輕病害發生。作物收獲后,清除病株、病根于田外,并對土壤進行深翻、暴曬。
4.2.4 化學藥劑防治 可選用10%克線磷顆粒劑,每畝用量2~4 kg。或用線必清、福氣多進行防治。
5 生理性病害
5.1 診斷依據 主要是不適當的營養、水分、溫度或有害物質等環境因素引起作物代謝失調、形態變異、組織壞死、產品變質等不正常現象。例如鉀、鋅、銅等某種營養元素的缺乏造成的缺素癥,土壤水分的不足或過量形成的旱害或漬害,低溫或高溫形成的凍害或灼傷,光照過弱或過強形成的黃化或葉燒,肥料或農藥使用不合理形成的肥害或藥害等。
5.2 矯治對策 主要通過改善環境條件或及時補充缺乏的營養元素來培養壯株而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