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伊犁河谷以日光溫室為主的設施農業發展迅速,2015年設施蔬菜面積達到7.24萬畝,總產量27.48萬噸。日光溫室茄子的種植面積也逐年擴大,但是在生產過程中,灰霉病的發生較為嚴重,已成為茄子最常見、最主要的病害之一,該病傳播快、危害重,嚴重影響茄子的生產和發展。針對這個問題,伊犁州農科所對茄子灰霉病的發生進行了觀察及綜合防治技術研究,取得了較好的防治效果。
1 癥狀
灰霉病是茄子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多發生于成株期,可危害花、葉、莖和果實,并以果實受害最重。花朵發病,病菌多從柱頭、花瓣邊緣侵入,形成黃褐色病斑,后期向花托蔓延,嚴重時整朵花萎蔫、腐爛,長出灰色霉層。葉片發病,多從葉緣處先形成水浸狀褐色病斑,擴展后形成近圓形或不規則圓形輪紋斑,在濕度大的條件下病斑處長出灰色霉層。莖稈染病也可產生水浸狀不規則形病斑,褐色,嚴重時病斑常常環繞莖一周,在濕度大的條件下表面會著生灰色霉層。果實發病,病菌多從殘留的花瓣、花托等處侵染,逐漸向果實擴展,形成水浸狀軟腐褐色病斑,表面產生不規則輪紋狀灰色霉層。
2 發生規律
伊犁河谷日光溫室茄子多在9月上旬播種,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定植,次年6月中旬采收結束。2月下旬茄子灰霉病開始發病,3—4月為發病高峰期。
該病病原為灰葡萄孢霉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留在病株殘體上或土壤中,也可以菌核的形式殘留在土壤中,成為下一茬蔬菜的初侵染源。發病組織上產生的分生孢子飛散傳播,從寄主傷口或衰老器官侵入,形成再侵染。茄子灰霉病菌喜低溫高濕環境,氣溫20 ℃左右,相對濕度高于90%,且持續時間長,非常適合灰霉病的發生。因此,連續的陰雨天氣、溫度較低、濕度過高、光照不足、通風不良,容易導致灰霉病的發生。
3 防治方法
3.1 選擇抗病品種,培育壯苗 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的抗病性強的高產品種,進行種子消毒處理。培育壯苗,采用穴盤基質育苗,出苗后適當通風,降低苗床溫度濕度,控制氮肥,增加光照,及早煉苗,促進幼苗健壯生長,增強抗病力。
3.2 輪作倒茬 一般茄子同一地塊連作不宜超過2年,應進行輪作倒茬,但不應與其他茄果類蔬菜輪作倒茬,可與十字花科、豆科蔬菜進行2~3年的輪作倒茬,以減少病源。另外,也可與蔥、韭菜、大蒜等百合科蔬菜進行輪作倒茬,因為百合科蔬菜的灰霉病與茄子灰霉病不屬一個種,不會相互侵染。
3.3 高溫悶棚 茄子生長期結束后,將棚內植株清理干凈,7~8月高溫時節密閉溫室,使棚內溫度達到50~60 ℃,持續15天左右,進行高溫悶棚殺菌。
3.4 控制溫濕度 濕度大是日光溫室茄子灰霉病發生的最主要原因,尤其低溫高濕的環境條件下更易發生。所以,生產中要盡量控制溫度、濕度。低溫期夜間加溫,提升棚內溫度。選擇無滴膜作為棚膜,防止棚內膜上凝結水滴增加棚內濕度。棚內地面全膜覆蓋或高畦地膜覆蓋,降低棚內濕度。灌溉選擇膜下滴灌,避免大水漫灌,發病后要控制水量,澆水時間最好選擇在晴天上午。適時通風,降低濕度,上午棚內溫度上升到30 ℃以上時開始放風,中午和下午繼續放風,使溫度保持在25 ℃左右;當棚溫降到20 ℃時關閉通風口,使夜間溫度保持在15 ℃左右;陰雨天也要適量通風。保持棚膜清潔,增加透光性,合理密植,減少蔭蔽,改善光照條件。
3.5 清除病殘 門茄坐果后,要及時摘除門茄以下的枝葉,隨著植株的生長,要及時摘除下部枝葉,保持植株通風透光。及時清除殘留在果實上的花冠,最好在茄子坐果后10天摘除,摘除過早,易使果實受傷,摘除過晚,不易完全摘除,也易發生病菌侵染。發病后,要立即清除病枝、病葉、病果,甚至病株,并用塑料袋將病枝、病葉、病果等包裹,帶出溫室外燒毀或 深埋,以防病菌分生孢子飛散傳播蔓延,再次 侵染。
3.6 藥物防治
1)點花施藥法。花期結合使用激素點花保果施藥。在配好的2,4-D、保果寧、防落素等激素溶液中按0.5%的比例加入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等,涂抹花梗,對茄子灰霉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2)煙熏法。用45%百菌清煙劑300 g/畝,10%腐霉利煙劑350 g/畝,于傍晚時分,在棚內均勻布放,點燃后迅速關閉各個通風口,密閉熏棚一夜,第二天打開通風。每隔7天熏棚1次,可連續熏3次。
3)噴霧法。噴霧施藥宜選擇晴天上午進行,噴藥前應先摘除病殘枝葉及病果,并注意噴灑均勻、全面。可用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47%加瑞農(春雷·王銅)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50%利霉康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等,每7天噴1次,連續噴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