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薯富含蛋白質、淀粉、果膠、纖維素、氨基酸、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有“長壽食品”之譽。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和甘薯加工業的不斷發展,甘薯在鮮食和加工應用方面所占的份額日益擴大。為了篩選出適合陜西藍田推廣種植的甘薯品種,筆者于2015年春季引進6個甘薯品種,在當地焦岱鎮樊家坡村亞尼家庭農場進行了品比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品種 參試品種為秦薯5號、秦薯7號、秦薯8號、龍薯9號、紫薯、553六個品種,全部從楊凌金薯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引進,以秦薯5號為對照品種。
1.2 試驗方法 試驗地屬沙壤土,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前茬為馬鈴薯。試驗采用高畦栽培,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17 m2,3次重復,每 個參試品種每小區栽植1畦,畦長20 m,畦寬85 cm,雙行栽植,株距40 cm,每小區栽植100株,四周設置保護行。在整個生育期間對品種的生長特性、經濟性狀進行田間觀察記載、產量驗收及室內考種等。
2015年4月30日露地栽植,每畝基施腐熟牛糞2 400 kg、商品有機肥120 kg、硫酸鉀復合肥50 kg、硫酸鉀15 kg。5月5日進行查苗補缺。9月2日每小區隨機選擇10株作為樣本進行測產。
2 結果與分析
2.1 產量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在6個參試品種中比對照秦薯5號增產的品種有3個,依次為龍薯9號、553、紫薯,增幅為17%~83%。其中,龍薯9號畝產量為5 650 kg,比對照增產83%為最高;其次為553,畝產量為4 512 kg,比對照增產46%;紫薯畝產量為3 625 kg,比對照增產17%。比對照減產的品種依次為秦薯7號和秦薯8號。其中秦薯7號畝產量2 095 kg,比對照減產32%,秦薯8號畝產量為1 589 kg,比對照減產49%。
2.2 植物學性狀比較 從表2可以看出,6個參試品種中,單株鮮薯重以龍薯9號最高,達 1 445 g,553為1 148 g,紫薯為925 g,3個品種均高于對照品種秦薯5號的789 g,秦薯7號、秦薯8號均低于對照品種,其中秦薯8號最低,為434 g。
單株結薯數,以紫薯最多為7.1條,高于對照品種秦薯5號的5.4條;其余依次為龍薯9號4.6條,553品種4.6條,秦薯8號4.1條,最少為秦薯7號(3.9條)。
從大中薯率分析,以553和龍薯9號為高,分別為59%、58%,均高于對照品種的53%;紫薯較對照基本持平,而秦薯7號和秦薯8號均低于對照,以秦薯7號最低,為38%。
最大鮮薯重方面,以龍薯9號最大為1 210 g,553為760 g,秦薯7號為610 g,秦薯8號 為450 g,紫薯440 g,均高于對照秦薯5號的400 g。
從莖葉方面看,紫薯、553和對照秦薯5號莖蔓粗壯、枝繁葉茂、長勢較旺,而秦薯7號、秦薯8號、龍薯9號分枝較少、葉片長勢較弱。
2.3 口感品質比較 經室內蒸煮鑒定,秦薯5號肉質細、纖維少、味甘甜、香味濃,綜合評價優;秦薯7號、秦薯8號,肉色金黃或橘紅,肉質較細、纖維較少、香味較淡,綜合評價一般;紫薯肉色深紫,比較獨特、色、香、味較佳,綜合評價較好;龍薯9號、553兩品種肉色為金黃色、纖維較多、無香味、甜度低、含水量多、味淡,綜合評價較差,以553最差,詳見 表3。
3 結論
龍薯9號、553兩品種畝產量分別為5 650 kg和4 512 kg,分別比對照增產83%和49%,屬高產型品種,但食用品質較差,建議作為加工型或飼料型品種擴大種植;紫薯比對照增產17%,且品質較優,增產潛力較大,市場看好,可和對照秦薯5號共同作為食用型品種大力推廣;而秦薯7號、秦薯8號產量均低于對照,綜合經濟性狀一般,不宜盲目擴大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