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文化廣場是寧波投資最大、體量最大、影響最大的一個公共文化陣地。2014年以來,江東區緊緊圍繞該廣場“文化地標、產業龍頭、城市客廳”的發展定位,探索以區域化黨建引領發展、文化和公益為主要內容的“黨建+”模式,初步打造了集服務產業發展、支持黨建工作、組織文化娛樂、服務社會管理等功能于一體的“和合共同體”,有效發揮了黨建工作溢出效應和輻射作用,切實集聚了人氣、活躍了商氣。
建立“1+N”體系
打造區域融合“組織共同體”
堅持以區域化黨建為抓手,著力建好組織架構、優化服務網絡、建強服務陣地,有效形成各方聯建、共建、共享的良好范圍。
區域聯建,打造“1+4”組織架構。打破黨組織隸屬關系,整合國企、各主力店、小微企業及商鋪黨建資源,統籌建立寧波文化廣場區域黨委,轄文化廣場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黨總支、4個黨支部和涵蓋廣場區域30家小微企業的“聯合支部”,覆蓋黨員100余名。積極發揮區域黨委“龍頭”作用,先后與東城社區、明城社區等進行結對結對,重點加強對金融中心、會展中心、航運中心和城投大廈等重點樓宇黨建工作的輻射帶動,逐步形成以寧波文化廣場區域黨委為中心、輻射引領大東部區域化黨建的“1+4”工作格局。
工作聯席,打造“1+16”服務網絡。由區委組織部牽頭,建立區域黨建聯建聯席會議制度,將人大、政協、紀檢、宣傳、統戰、工青婦組織、城管、福明街道及寧波文化廣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16個單位吸納進來,明確工作例會、信息溝通、調查研究、督促檢查等4項制度,同步建立人大代表聯絡站、政協委員服務站、廉政工作室、統戰“同心驛站”、青年之家等10余個工作站(點),并選派區城管局副局長擔任區域黨委“第一書記”,實現事務共商、服務共推。
陣地聯動,打造“1+5”黨建地理。“1”即高品質建設面積達800平方米的寧波文化廣場黨群服務中心,規劃“兩區一廊”功能布局,內設綜合活動室、公益書吧等10余個功能陣地,致力于服務改革、服務發展、服務民生、服務群眾、服務黨員。“5”即五個功能區塊,在全國第四大科技館——科學探索中心成立了蒲公英志愿服務隊及青少年志愿者基地,現有志愿者1158人;在水藝舞臺、樂高活動中心,打造了集遠教站點、遠教影院、遠教廣場等為一體的全媒體遠教中心;在文化藝術培訓中心打造了創意組織生活基地,結合每月25日固定黨員組織生活日,堅持一月一主題先后開展“重溫入黨誓詞、重學黨章”“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紅色觀影”等系列活動;在大劇院開設“明法講堂”,計劃邀請黨員律師、在甬高校法學專家學者等,每月一次進行專門授課,致力于打造成學法用法基地;在智慧城市科技館,計劃建立智慧黨建展區。
搭建“O2O”平臺
打造筑夢圓夢“公益共同體”
堅持把優化服務作為主抓手,積極建立“O2O”線上線下聯動平臺,引導各方發揮實質作用筑夢圓夢。
建強服務平臺,推動實體化運作。開辟志愿驛站,作為江東區志愿服務三級架構的重要節點,積極承擔“社會創新推進器、社會資源對接器、社會力量的放大器、社會組織的孵化器”功能,統籌做好區域志愿服務項目征集、發布、資助和評估工作,特別是開發集志愿者注冊登記、信息發布、積分管理、在線考評等功能于一體的“江東志愿者”APP平臺,并配套制訂實施《寧波文化廣場志愿服務積分兌換辦法》,實行“七色計分法”,推動志愿服務規范管理、量化考核。開辟公益空間,作為社會組織孵化培育平臺,積極整合黨政、社區、企業、社會組織等各方資源,積極承擔起“培育組織、項目對接、認領實施、驗收反饋”等功能,2015年以來專門策劃開展了“社會公益創業大賽”,出資30萬元,培育20余個專業社會組織和品牌項目。
孵化公益組織,提供專業化服務。建強用好區 “陽光8號·七彩人生”7支黨員志愿服務隊,分別提供青春助跑、助老助殘、愛心接力、生態環保、法律維權、衛生保健、平安守護等7類個性化服務,并成立區志愿服務隊黨總支和7個1+特色支部,形成“7”組織架構,同步在廣場區域組建“阿拉文化使者”、“星光福明”和寧波文化廣場志愿服務分隊等3支服務隊。加強公益組織建設,初步培育了錦文甬劇社、小君越劇社等10余個特色公益團隊。以此為依托,建立兩新組織服務聯盟,將區域黨建聯席會議16家成員單位、30余家廣場商鋪、20余家愛心企業和10個社會組織等納入進來,明確各自職責、聯動開展服務。2015年“七·一”前夕,結合寧波公益集市,組織泥金彩漆、面塑傳承等7個社會組織,“春蕾”教育、“紅螞蟻”等15支黨員志愿服務隊,通過愛心義賣、志愿服務等方式,惠及黨員群眾3.7萬余人次。
探索眾籌模式,孵化特色化項目。探索公益眾籌模式,由區域黨委進行資源整合和項目孵化運作。年初以來,共孵化了“夢想+”、關愛抗戰老兵等10余個項目。“夢想+”主要面向困難家庭,通過向100個企業籌集100萬元,幫助5000戶家庭走進高雅藝術,目前首批已發放800張票。“關愛抗戰老兵”主要面向全市僅存的20余名抗戰老兵,重點策劃開展了“與抗戰老兵結對”、“為老兵拍攝全家福”、“紅色主題座談會”等12項活動。結合“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活動,先后走訪慰問了20余名老兵,并拍攝完成《留住歷史的記憶———江東區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宣傳片》。近期,將以“家門口的微公益”為主題,組織開展以助學、助困等為主題的“公益微集市”活動,推動公益眾籌常態化開展。
加強“三維”聯動
打造互惠共贏“文化共同體”
堅持把助推產業發展、服務群眾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黨建文化活動激活文化產品、以文化產品引領產業發展,通過“三維”聯動助推寧波文化高地建設。
建好樞紐,做優文化活動。在黨群服務中心設置“文化風采廊”,開辟“公益三部曲”、草根團隊和民星風采墻、非遺展示專柜、“和合文化陳列室”等展區,發揮宣傳窗口作用;設置綜合服務臺、配置專門工作人員,提供信息咨詢、資訊發布、承接或組織活動等服務,2015年以來共發布活動信息860余條次,開展各類公共文化活動1460場次,尤其積極承接做好江東區的 “百場文化進東部”活動,先后開展240余場次。
培育品牌,做精文化產品。把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作為主要形式,著力探索創建多元化文化品牌。開發建立全市首個公益公共文化服務平臺“阿拉文化空間”,以“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先后推出廣場場館2萬余張門票開展“搶票”“秒殺”活動,讓市民免費或低償享受文化產品服務。策劃了“打開藝術之門”、市民文化藝術節等活動載體,培育了夏至音樂日、國際短片電影周、“樂紛享”等品牌,每年投入達1000余萬元、開展活動300余場次。
組團服務,做活文化產業。注重發揮區域黨委牽頭協調作用,統籌整合文廣、工商、市場、消防等職能部門,為廣場產業問診把脈、提供組團式服務。截至目前,廣場累計引入商鋪70家、完成出租面積24萬平方米,區域輔助業態招商率、開業率均突破或接近82%,實現產值4.92億元、稅收4957.13萬元。
(作者單位:江東區委組織部)
責任編輯:林依臻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