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凝聚城市力量;藝術,點亮百姓夢想。2015年12月8日晚,隨著“我要上村晚”文化禮堂民星擂臺賽在文化廣場大劇院舉行,第二屆市民文化藝術節正式落下帷幕。從9月1日開幕至12月8日閉幕,這場文化藝術盛宴歷時3月有余。整個活動分為市級和縣(市)區級兩個層面,以市中心城區為核心,輻射各縣(市)區共200余項系列活動組成。市級層面的活動由開閉幕式和歌舞飛揚、印象寧波、書香甬城、好戲連臺等四大系列,共計79項活動組成,縣(市)區級層面組織舉辦的活動共有122項,涵蓋了各類文藝賽事活動、書畫攝影展覽展示、民俗文化節慶及文藝展演、文化下基層、培訓、講座等各類文化藝術活動,全方位立體化的活動設計使得整場盛會亮點紛呈。
亮點一:參與性更廣 滿意度更高
第二屆市民文化藝術節的活動時間比上一屆延長了一個月,市級活動項目增加了40多項。各項活動充分發揮了基層群眾的創造力,吸引了眾多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據統計,活動期間直接參與人數達100多萬。從參與群體的常住地分布看,以“文學周讀書周”開幕式為例,寧波老三區占54.5%,還有相當比例的其他縣(市)區、市外群眾參與其中。市區舉辦的活動能吸引其他縣(市)區以及市外的人群參與,一方面是因為活動時間設置在周末,方便其他區域的群眾前來觀賞觀看,另一方面側面反映了這屆藝術節的宣傳力度和效果較去年有明顯提升。活動滿意度單項指標量化打分中,滿意度最高的是活動豐富度,占74%;其次是領票、購票便利度,占72%;再次是宣傳力度滿意度,占68%;藝術欣賞價值滿意度占64%。整體滿意度方面,表示滿意或非常滿意的高達80.5%,比去年高了5百分點。
亮點二:覆蓋群體更廣 活動更具普惠性
市民文化藝術節以公益性為主,滿足了更廣泛人群的不同層次的文化需求,實現了“廣泛參與、人人分享”的預期目的。
把舞臺交給百姓。第二屆市民文化藝術節開幕式中的群文節目以“民星”為主角,參演演員來自全市各鄉鎮(街道)農村(社區)、民間文藝團體以及大中小學校,人數逾1000人次。其中,年齡最大的近80歲,最小的5歲。寧波市第五屆戲劇小品、小戲、曲藝匯演邀請了市內各企業、學校(學院)及社會戲劇(曲藝)社團參賽。由于社會團隊參賽熱情高漲,比賽時間因此延長,其中一些參賽節目的高質量甚至超出主辦方預期。在寧波文化達人秀活動中,參賽的48人和最后參加決賽的選手均來自民間,草根特色明顯。諸如此類的強調公眾是文化活動的參與者和建設者的項目還有很多。
滿足不同年齡的公眾文化需求。活動期間,有針對少兒朋友們開展的少兒曲藝大賽和少兒脫口秀大賽,有針對中老年朋友們開展的社區廣場舞大賽、戲曲展演,有針對家庭參與的“超級家庭”親子互動闖關賽,還有老少皆宜的電影展映、民俗展示等。
充分體現共享性。“中國夢·梨園情”戲劇惠民演出、通過自愿報名,選擇了北侖、余姚、鄞州、奉化、江東五地進行,演出反響良好。在第七屆中國(寧波)農民電影節中,為困難群眾、外來務工人員等弱勢群體贈送免費電影票。活動期間,參展影院每日設免費場,讓更多的觀眾走進影院,為更多的市民送去文化大餐。各縣(市)區也相應推出了一系列公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如江東區的民星擂臺系列展演,奉化市的浙江省舞龍錦標賽,慈溪市百姓健康舞大賽等。
亮點三:文化消費形式多樣 體驗升級
文化消費卡功能更加完善。2015年,寧波文化卡新增發行辦理12萬張,累計發行20余萬張,全市加盟商戶目前已達215家,實現消費金額累積近3000萬元;打通了與寧波市圖書館圖書借閱卡的功能互通;與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合作,推出二代金融聯名卡,增加了金融功能。
“文化夜市”趕集活動更具規模。在為期六天的“文化夜市”趕集活動中,210余家文化企業、商戶舉行產品推介和惠民展銷活動,共推出270多個攤位的“特色產品”,并推出百余項送禮與優惠活動,范圍涵蓋教育、旅游、娛樂、動漫等各種門類。
文化活動與文化消費的結合更加緊密。在第七屆農民電影節中,搭建了寧波首個電影創投平臺,縮短寧波電影面向全國的距離,實現電影創作方和投資方的有效對接,進一步促進了電影文化的交流,提升了農民電影節的關注度。第七屆中華慈孝節緊扣文化繁榮和經濟發展的活動宗旨,創設平臺,加快江北區養老、休閑旅游等民生產業長足發展。活動期間,超過2000名長三角地區游客前來江北感受厚重的慈孝文化,帶動轄區酒店、景區、餐飲等旅游業態的消費達50多萬元。
高雅藝術吸引更多觀眾。“三劇一廳”推出了多場惠民演出活動,吸引了更多市民走進劇院欣賞高雅藝術,票房收入累計近300萬元。寧波大劇院帶來包括寧波首屆戲曲周、寧波第七屆話劇演出季等在內的多場音樂會、舞臺劇演出;逸夫劇院推出了多場越劇、姚劇演出及浙江交響樂團系列演出活動;寧波文化廣場大劇院推出《女子十二樂坊》、芭蕾舞劇《天鵝湖》等專場音樂會、舞臺劇演出;寧波音樂廳推出了《“打開心靈”中國兒童音樂教育公益巡演(寧波站)》《中國民歌專場音樂會》等多場音樂會演出。
月光經濟拉動作用凸顯。活動期間,全市各類文化消費場所通過延長營業時間、加大打折力度等手段,吸引更多的市民參與文化消費,包括市級活動中的外灘國際風情街系列展示、首屆阿拉電影周之電影嘉年華、阿拉音樂節、“地鐵音樂會”等活動也都成為了激發文化消費潛力、推動寧波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
亮點四:塑造城市形象 彰顯文化內涵
城市形象口號更加深入人心。“書香甬城”“印象寧波”系列活動形象地闡釋、傳播著寧波“書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城市形象口號。“書香甬城”中的全民悅讀系列、文學獎評選活動、網絡文學高峰論壇等為廣大市民在金秋十月帶去濃郁書香。“印象寧波”系列中的首屆全國(寧波)綜合材料繪畫雙年展、全美華人油畫展、“意大利畫家畫寧波”作品鑒賞等讓公眾體驗了一把跨境進口藝術消費的獨特體驗,也讓更多國內外來賓加深了對寧波城市文化的了解。北侖區舉辦2015寧波·北侖國際集裝箱藝術展,來自英、法、德等國內外8個涂鴉藝術團體30多名藝術家,采用現場藝術涂鴉、創意彩繪、裝置展示等方式對20個集裝箱先進藝術改造,詮釋“港通天下”的美名,打造港口文化新名片。
特色文化名片合力營銷更具成效。依托寧波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著名國際港口城市、知名商貿城市的比較優勢以及特有的山水人文基礎,著重推出浙東文化、慈孝文化、彌勒文化、漁文化等文化名片,塑造、傳播寧波不可復制的文化個性,城市文化形象營銷效果較佳。如首次落戶寧波并的全國綜合材料繪畫雙年展,是全國目前最高規格的綜和材料繪畫展覽;江北區圍繞“慈孝文化”,通過開展最美浙江人·第四屆“浙江孝賢”評選、首屆“慈孝浙商”評選、“翰墨飄香·抒懷慈孝之心”書畫大賽等活動,真正做到了讓慈孝文化走向全省;奉化市把彌勒文化與旅游文化相結合,以“慈行天下·和樂人間”為主題,舉辦了2015中國(奉化)雪竇山彌勒文化節,以節為媒助力打造佛教名山;象山縣在第十八屆中國(象山)開漁節期間,組織了開漁節“歡樂漁港”戲曲展演、海洋文化夜市、開漁節文藝快閃、全國魚拓書法邀請展等活動彰顯寧波“漁文化”特色。
“一帶一路”文化交流突顯寧波魅力。圍繞我市打造“一帶一路”支點城市的戰略部署,緊抓文化交流和文化傳播機遇,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展現寧波“海絲”文化的獨特魅力。如第十四屆寧波“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周的舉辦,讓市民深入了解“海絲”文化與寧波城市發展之間的歷史脈絡;象山舉辦的第十一屆中國海洋論壇,以貫徹落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為切入點,吸引了眾多國內外高端投資商、高級人才參與;鎮海通過“海絲文化與寧波的海上貿易”論壇,研討海絲文化與寧波的海上貿易的現實意義;慈溪借力中國(慈溪)越窯青瓷文化周,融入大量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標志——上林湖越窯青瓷這一地域文化元素,復蘇與振興越窯青瓷,激發其文化活力,在我市融入“一帶一路”戰略中更顯特殊意義。
亮點五:辦節機制更趨完善
宣傳力度更加到位。第二屆市民文化藝術節宣傳工作從2015年4月中旬啟動,分階段、全方位、有重點地進行了宣傳造勢和報道。推出“文化寧波”公共服務平臺官網、“文化寧波”微信公眾號、“文化寧波”移動APP等5個項目,為市民提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資訊。調查中,受訪者知曉寧波舉辦第二屆市民文化藝術節的群體占85.6%,市民通過各類渠道獲悉并實際參與了一些活動,其中,微博微信、手機APP、戶外廣告為主要渠道。從單項活動舉辦的信息傳播渠道來看,通過“文化寧波”“甬派”等微信公眾號獲取活動信息的位列第一,占21.6%,親朋好友推薦的占17.6%,報紙占15%。與首屆藝術節相比,第二屆活動通過手機APP、微信等新媒體為活動造勢的比例大幅上升,在宣傳時間和宣傳渠道方面多有創新。
合作機制初步形成。一是更多的單位部門參與活動的舉辦。組委會加大了在全市范圍內資源統籌力度,盡力實現優勢資源互通、共享。200余項活動,除了宣傳文化系統外,市臺辦、市教育局、市民宗局、團市委、市婦聯、市月光辦、市外國專家局、寧波保稅區、寧波大學、寧波中華文化促進會等單位、部門都主辦或承辦了多項各具特色的活動,給文化節帶來了許多新氣象。二是完善了全市文化資源整合與配送機制。“往上提”以整合資源,即11個縣(市)區都有面向全市、甚至全省舉辦的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活動,進一步促進縣級文化品牌的打造,促進市、縣兩級的資源整合。“接地氣”以完善配送機制,本屆藝術節還通過“進社區”“進文化禮堂”等方式,拉近廣大市民與文化藝術節的距離,普及藝術教育,提高藝術修養,讓公眾共享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務。
責任編輯:吳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