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不斷得到加強,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越來越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和極大的促進作用。但精神文明建設沒有終點,只能鍥而不舍,永遠在路上。我們必須不斷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要求,按照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的部署要求,切實增強“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自覺,不斷推進精神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發揮新的更大的作用。
全面推進,不斷提升文明創建的覆蓋面和水平
新形勢下,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必須認真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全域推進、全面推進、全速推進,不斷提升文明創建的覆蓋面和水平。
既要抓好中心城區的創建,也要抓好廣大農村的創建。文明創建重點在城區,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要不斷向農村拓展,這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必然要求。要堅持以城帶鄉、以鎮帶村、城鄉聯動,把創建工作從中心城區向縣市、鄉鎮拓展,從重點部位向一般地帶延伸,促進城市文明與農村文明互動,美麗城市與美麗鄉村對接,形成風貌和諧共存、功能互補協調、共同繁榮進步的城鄉一體化新格局,促進整個社會文明進步。要切實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落地生根,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大力推動農村文化繁榮發展,努力使鄉風民風美起來、人居環境美起來、文化生活美起來。
既要抓好外在形象,也要提升內在品質。如果說外在形象是城市的“顏值”,那么內在品質就是城市的“內核”。要在著力提升城鄉面貌、城鄉特色的同時,不斷推進城鄉生活品質、文化品質、環境品質、管理品質的提升,使城市更加宜居、宜業、宜商、宜游。要加強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使城市更加精致大氣、更加整潔有序。要進一步推動社會包容性發展,使市民擁有更加穩定的就業、更加可靠的保障、更加公平的教育、更加優良的環境,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市民。要大力培育和弘揚良好社會風尚,使尊道德、講文明、重禮儀、守秩序成為人們基本追求,讓有愛心、講奉獻、樂助人、相友善成為城鄉最美風景。
既要重視硬件建設,也要注重軟件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功能的完善固然重要,制度和機制建設才是根本,更能管長遠。要圍繞提高創建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常態化水平,著力加強體制機制創新。要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文明委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積極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確保各項工作上下合拍、左右銜接,形成協同作戰的整體優勢。要建立健全常態高效的督導檢查體系,充分發揮人大、政協的作用,經常性地指導、督促、檢查創建工作;建立城市公共文明指數自測制度,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加強群眾監督,疏通民意渠道,及時回應市民投求;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監督作用,對創建工作存在問題和不文明現象進行曝光。此外,要建立健全賞罰分明的獎懲激勵機制,把創建工作納入干部工作績效考核體系,根據工作情況實施獎懲。通過建立并切實有效地執行這些措施,把創建活動固化成為工作常態,從而成為市民的日常行為和社會的自覺現象。
既要打造亮點品牌,也要做好基層基礎工作。抓亮點、出品牌是我們做好工作的一條重要經驗,對推動面上工作開展有著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我們要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道德模范學習宣傳、誠信建設制度化、志愿服務制度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宣傳、家風家訓傳承等工作,在抓重點、破難點中,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亮點。另一方面,文明創建的陣地在基層,活力來自基層,沒有厚實的基層基礎就沒有創建工作的生命力和可持續性。要立足基層、狠抓基層,以文明社區、文明單位、文明窗口等基層創建為載體,不斷夯實創建基礎,推動文明創建工作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抓牢核心,全面提升人的素質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全面提升人的素質”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五個方面”的目標之一作了強調。我們要把提高市民素質作為文明創建的核心來抓,以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以市民素質的整體提升推動文明創建達到新的高度。
要加強教育引導。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推動落細落小落實。要注重家庭教育,廣泛開展“傳家訓、立家規、正家教、育家風”活動,推動良好家風家訓進文化禮堂、進社區學校、進街坊家庭,使傳統家庭美德代代相傳。要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大力開展經典誦讀、“童蒙養正”等活動,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怡情養志、滋養心靈、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要大力宣傳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先進典型的感人事跡和高尚品質,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引導人們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形成“文明有禮、文明有序、文明有我”的良好風尚。
要推動實踐養成。人的素質也要通過實踐來培育和養成,把規范要求融入日常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因此,我們要緊密結合群眾日常生活,組織開展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交通、文明施工、文明物業等主題實踐活動。要注重從細節抓起、從基本道德規范做起,設計一些好的載體,大力倡導有序候乘車、主動讓座,公共場所不吸煙、不大聲喧嘩等文明行為,深化“禮讓斑馬線”活動,整治車窗拋物、亂扔垃圾等現象,推動全社會養成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
要注重自律與他律的結合。通過扎實有效的教育實踐活動,促使文明素養內化于心,融入人們的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真正做到讓人民群眾“日用而不知”,強化“骨子里的文明”。要加強法治規范,在全社會進一步強化規則意識,弘揚公序良俗,完善市民公約、鄉規民約、學生守則、行業規范和團體章程,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和社會責任。要健全完善有關法規規章制度,把精神文明建設載體性要求更多地轉化為剛性的法律約束。
注重創新,切實把有意義的事做得有意思
精神文明建設是幸福的事業和快樂的事業。怎么樣把這項有意義的事做得有意思?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中進一步創新思維,突出群眾性、實踐性,著力在創建為民惠民上下功夫。
要突出群眾的主體作用。人民群眾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體力量,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活動貴在群眾積極參與、熱情投入。要善于集中群眾智慧,切實尊重群眾創造,充分保護好、調動好、發揮好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以載體創新吸引群眾、以榜樣示范帶動群眾,讓群眾在參與中受益,在參與中提高。要積極探索新途徑、新辦法,運用群眾歡迎的新手段和喜聞樂見的新形式,擴大精神文明建設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要強化民生這一內核。只有著力解決人民群眾關注的民生熱點問題,使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有更多的獲得感,文明創建才會得到群眾更多的支持。要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按照“保基本、抓重點、促均衡、提質量”的思路,逐步提高優質公共服務供給能力,穩妥推進社會保障提標擴面工作,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體市民。要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快軌道交通、快速路網、慢行系統和公交體系建設,優化學校、醫院、文體場所等公用設施布局,讓群眾生活更加舒適便捷。更大力度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老百姓看到更多藍天白云、青山綠水。要優化政務服務體系,加快“四張清單一張網”建設,以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發展活力的“乘法”,以優質服務助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要動員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文明創建工作涉及各個領域,體現了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不是單靠幾個部門能夠完成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特別是社會組織在文明創建中有它獨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進一步轉變思路、創新手段,讓更多的社會力量關注創建、參與創建,在運用市場機制的同時提升社會責任意識,推動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共建共享的生動局面,使人民群眾在創建活動中既有物質方面的獲得,也有精神方面的獲得,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多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
責任編輯:吳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