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時代,企業收到的國外展會信息十分豐富。不僅有從主辦方、組展代理機構發來的邀請,還可以從專門的展覽網站上了解到豐富的展覽會信息。面對海量信息,如何選出適合自身營銷計劃的展會而不被誤導?本文羅列了一些常見的選展誤區。
(1)因為邀請者的名氣而選擇參展覽會。

參展邀請可能是展覽會主辦方發出的,也可能是名人、政府部門、工商會、行業協會等發出的。名人、政府部門等發出的邀請也許能證明展覽會有一定的影響力和服務水準,但即便如此,企業如果不考慮自身的營銷計劃就接受邀請,是不明智的。在整體營銷框架下,高層次的邀請也只能作為是否參展的考慮因素之一。
(2)因為費用低而選擇展覽會。
降低成本、提高投資回報率是眾多企業的目標。很多企業在篩選潛在展會時,往往會優先考慮費用低的展會。但是,在市場經濟中,一場展覽會參展費用低必然有其原因。大致說來,可能有三個原因:一是展覽會所在地的市場潛力可能不大,二是展覽會可能不能滿足展出者的市場開拓需求,三是展覽會的服務質量可能不理想。(注:政府部門等有相關資金支持的展覽會不在此范圍)因此,僅僅因費用低就選擇某場展覽會往往不利于企業的發展。很多企業的經歷也證明了這一點。費用固然是重要的參考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參展投資回報率。因此,企業需要重點考慮展覽會輻射的市場是否有潛力、展會是否滿足自身業務開發需要等因素,而不是把費用因素放在首位甚至唯一因素。

(3)因為評價高而選擇展覽會。
社會名流、政府部門、商協會、新聞媒體等可能會對某一展覽會做出相當高的評價。然而,僅僅基于展會的名氣就做出參展選擇可能并不明智。良好的公眾評價可能只是展會組織者公關工作的結果。此外,評價者可能單純按照自身的一套標準來評價展覽會,其本身也不一定了解該展會。因此,第三方評價只能作為是否參展的參考依據,而不是主要依據。
(4)因為競爭對手參展而參展。
有影響力的行業展覽會是重要的貿易場所,對擴大或保持展出者的品牌知名度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競爭對手參加某個展覽會自有其戰略戰術考慮。各企業的參展原因不一定一致,他人的參展行為不應該作為自己的參展理由。因此,企業除了依據自身的營銷戰略考慮是否參展,還要考慮營銷戰術,即采取何種營銷方式。商場競爭不一定都要正面廝殺,克敵制勝、占領市場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