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爺兩年前得了冠心病,一直用藥物維持治療。今年初,復查冠狀動脈造影,顯示支架正常,血流通暢。但是最近張大爺總是悶悶不樂,做什么事都提不起興趣,睡眠也不好,全身乏力,還經常出現胸悶心悸、血壓不穩定等癥狀。到醫院檢查,心電圖和心臟彩超較之前無變化,遵照醫囑服用冠心病的藥物,上述癥狀仍不改善。最后,心內科與心理科共同會診治療,確診張大爺患了“雙心病”。這“雙心病”到底是什么呢?
所謂“雙心病”,即心理心臟病。以往我們把這種情況診斷為“心臟神經官能癥”,因為它主要和心臟自主神經調節有關。但隨著研究深入,心臟神經官能癥已經不能涵蓋功能性心臟病的所有范疇,因此目前這種疾病被稱為心理心臟病,又稱“雙心病”。
“雙心病”有哪些種類
心理心臟病可獨立存在。患者并沒有真正的心臟病,主要是心理、情緒和精神等問題引起類似心臟病的癥狀。一旦發作,就出現類似心臟病發作的癥狀,如胸悶、胸痛、心慌、氣促等,但到醫院檢查卻未發現患有冠心病、心絞痛、心肌病、先天性心臟病和瓣膜病等器質性心臟病。
心理心臟病與心臟病合并存在
由于性格、遺傳或環境等原因,患者長期處于強烈的不良情緒和精神壓力下。漸漸地,患者的心臟就會出現損傷,繼而逐步發展為器質性心臟病。這類患者不僅需要治療心臟病,更要接受心理治療。
器質性心臟病引起心理改變
患者早期患有器質性心臟病,而后由于心臟病的應激性打擊,引起患者恐懼、焦慮等心理改變。例如,有患者做了冠脈搭橋術,雖然手術順利,術后血管重建通暢,各項檢查提示心臟供血良好,但患者始終還是覺得胸悶、心慌等不舒服,覺得和術前比較癥狀沒有緩解,甚至加重了。
心理情緒問題為何會引起心臟病癥狀
簡單來說,當一個人緊張、著急、焦慮或恐懼時,神經系統的交感興奮性就會增加,人體就會釋放更多神經遞質。這些神經遞質會讓血管收縮,造成相應的心臟局部組織缺血或出現某些反應,從而引起一些類似心臟病的癥狀。若患者的情緒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交感神經系統處于過劇和持久的神經功能改變,血管長期處于收縮狀態,心臟長期處于缺血狀態,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不可逆的器質性變化。例如,心理因素可以參與冠心病的誘發或促發機制,緊張焦慮的情緒會激活交感神經系統,促發冠狀動脈斑塊的破裂,急性血栓形成,誘發急性心肌梗死。所以心理因素對冠心病的促發作用絕不亞于高血壓、血脂紊亂和高血糖等危險因素的作用。
哪些人群容易患“雙心病”
心理問題和心臟癥狀及器質性心臟病的關系都非常密切,所以,心理素質在“雙心病”的發病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冠心病更偏愛A型性格,A型性格特征包括:雄心勃勃,競爭性強,急躁易怒,急于求成,壓力感重,多疑多慮,敏感緊張等。這類性格的人容易發生心理問題,此外,心身疾病與遺傳因素也有相關性,這類患者家庭中患同類疾病的概率比一般人群可以高10倍。
“雙心病”與心理因素有密切關系,保持心理健康,身心健全,是預防“雙心病”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得了“雙心病”之后,既要治療軀體疾病,同時也要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做一個身心和諧的健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