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這片圣土,物產豐富,英才輩出,把紅富士蘋果推向全國的先驅者劉志堅,就是從神話傳說八仙過海的蓬萊閣下走出來的一位農業英才。
煙臺蘋果萊陽梨,久負盛名,正所謂“中國蘋果看山東,山東蘋果看煙臺,煙臺蘋果看富士”,紅富士蘋果如今已成為煙臺蘋果的當家品牌,相繼在山東和全國名優果品評比和國際博覽會金榜題名,享譽中外。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時下已邁向耄耋之年的劉志堅,青春時的滿頭烏發已被稀疏銀絲取代,與人交流要靠助聽器,看書寫作要高度老花鏡配合。但鏡片后的眼神依然那么堅定,寬闊的前額,白皙的面龐和儒雅風范,訴說著老一代知識分子的睿智和奉獻。
好漢不忘當年勇,提起紅富士的發展史,劉志堅好像又回到了自己風華正茂的青春歲月。
筆者與老劉的相識、相交是在改革開放初期。那時我在煙臺地委宣傳部任新聞科長,他是煙臺市的科技拔尖人才。一次光明日報記者張秀平來煙臺采訪農業科技問題,我負責接待,他也全程陪同,從此我們成為摯友。
敢喊時代第一聲
“三中全會”前,劉志堅是招遠縣林業局的科技人員,目睹了極左路線下科技戰線的沉悶狀態和對科技人員的不公正待遇,他有感而發地給《光明日報》寫了“讀者來信”。沒想到《光明日報》在第一版刊發,還在文章下配發了《要充分發揮農村科技人員作用》的評論文章。一時間劉志堅成為引人注目的新聞人物。
改革開放后,劉志堅全身心地投入到農業科技推廣的實踐中,同紅富士蘋果相伴50個春秋,收獲了成功與喜悅。那時,煙臺市的黨政領導,對這位有為青年也是呵護有加,王濟夫、俞正聲、董傳周,都當面鼓勵過他,關心過他。至今,提起當年情景,老劉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為了表彰劉志堅為發展我國農業科技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從1993年10月起,政府發給他國務院特殊津貼。
劉志堅是典型的中國傳統知識分子,骨子里有報效祖國、奉獻社會的人生理念,他一旦確立了奮斗的目標,就會百折不撓,矢志不渝。
其實,劉志堅的人生路充滿了曲折和坎坷。雖然家族中不乏抗倭英雄和革命志士,但在那“以階級斗爭為綱”、“唯成分論”的年代,仍被視為“另類”,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他是在不斷的戰勝自我、沖破環境束縛過程中邁步向前。中學時期,憑著優異的學習成績和出色的政治表現,他成為煙臺一中較早的共青團員,高中畢業考入萊陽農學院。參加工作后,他從農業基層崗位做起,靠突出的表現加入中國共產黨。正如他的名字那樣,他有著堅強的革命意志,常懷感恩之心,致力農業科技研究,為培育新一代煙臺蘋果,不遺余力。
三個新芽一片天
1966年冬,我國首次派出蘋果考察團,到日本學習考察,引進了富士、紅星等新品種的少量苗木接穗。劉志堅從山東省果樹所的招遠老鄉那里,獲得了3段休眠期富士蘋果進行嫁接,成為勇于吃螃蟹的第一人。1970年3個新芽結出了前所未有“最好吃”的富士蘋果,更加讓他堅定了繼續試驗的信心。
他秘密與農民果樹技術員王寶瑛合作,自費進行了4年蘋果良種育苗,先后獲得了“一芽一年繁殖1 316倍”、“借根插條育苗”和“空中育苗”三個課題成果,并創造了當年播種、當年嫁接、當年成苗的“三當年”育苗新技術,進一步把育苗基地擴大到68個,由當年的3個芽,到1985年為全縣培育出紅富士蘋果苗4 000多萬株,并建成了全國首個十萬畝紅富士蘋果基地,先后得到多項科技獎。1986年9月24日的《人民日報》,以《一萬比二十》為題,對劉志堅領銜的這場果品科技革命進行專題報道。這項由兩個農業科技人員自費進行的蘋果快速育苗技術研究成果,已達到了全國領先水平,1982年被評為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如果說紅富士蘋果的栽培數量、普及速度,我國不亞于日本,但管理技術,我們則比人家差一大截。正是這樣的背景下,1988年4月26日,在劉志堅倡導下,招遠縣派出赴日蘋果考察團赴日本取經。
島國東瀛的春天,櫻花遍地盛開,美不勝收,但劉志堅不戀櫻花美,一心只在蘋果園。他與伙伴拍下了300多張技術資料照片,帶回國內制作出200套彩色圖譜,成為同行們的重要參考資料,為開發新一套管理技術積攢了經驗。
為無公害果品立新功
在劉志堅的人生辭典里,每一項技術的成功不是終止,而是另一個新目標的起點。
1988年日本歸來后,劉志堅和楊聚德把友人送給他的10條從母樹上剪下來的早生富士接穗,分給幾個村莊進行高接觀察,結果比一般紅富士早熟1個月。他總結經驗,迅速在面上推廣。1990年春,他挑起了煙臺市果樹科學研究所所長的重擔,為了廣泛獲取支持,劉志堅堅持公辦科研所與大專院校、私營研究所、生產基地“四結合”,加快新品種引進與推廣步伐。
1991年3月,赴美國考察進一步開闊了他的眼界。他認識到,煙臺蘋果要走出國門,進入發達國家,必須在解決農藥殘留超標問題上下功夫。回國后,他抓緊建設5萬畝無公害果品生產基地,并主持了煙臺市“綠色蘋果生產規程研究”課題,率先向全國蘋果產區推出“無公害蘋果病蟲害綜合防治”活動,在無公害蘋果栽培上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
為了把紅富士蘋果研究創新成果推向神州大地,讓全國農民共享新科技的成果,早在1984年的春天,他就開始用專車拉著紅富士蘋果苗,先后到甘肅、山西、河南、陜西、河北、云南等地現場考察,辦培訓班,擔任顧問,走到哪里就把新品種種苗種到哪里,為廣大農民送去福利。先進的品種,先進的栽培管理技術,讓紅富士蘋果遍地開花。
化作夕陽猶燦爛
1998年4月,從農業科研崗位上退下來后,劉志堅人離崗心依然為農業科技跳動。他不顧身心疲憊,繼續奔波在邊遠地區,為那里的農民送技術、傳經驗,進一步探索果樹配套栽培新技術。
1997年,山東鄄城、定陶地區的農民,用價格低廉的塑料袋套在蘋果上防治病蟲害,這一信息傳到劉志堅耳朵里,憑一位科技工作者的敏感,認為這一技術有推廣價值,對防治病蟲害、全面提高果品價值、打造無公害綠色果品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此時已退休離崗,無法爭取到項目資金支持,他便采取了借船出海、借雞生蛋的辦法,與“佳路”“果侶”“凱祥”等5家果袋廠攜手,以生產無公害蘋果為目標,同幾家生產無公害農藥廠聯姻,開始了蘋果套袋的試驗、示范、推廣。經過長達5年的探索、總結、完善,終于取得了具有革命意義的技術突破。國家工程院束懷瑞院士,高度評價了這項成果對果樹領域的重大貢獻。隨后,由劉志堅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發行了《蘋果全套袋栽培》一書,在果樹界產生了巨大影響。
晚年的老劉,依然保留著當年的那種敢試、敢闖的精氣神,不僅一如既往地關心支持紅富士蘋果的發展,為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積極撰寫經驗體會和回憶文章,且“老夫聊發少年狂”,這位農業科技出身的老年知識分子又對博大精深的國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博覽國學書籍,關心學界信息,結合自己的人生體悟和如何以傳統文明教育下一代的實際,寫下了幾萬字的讀書筆記和體會文章。
本世紀初,一位詩人、書法家,有感于劉志堅的先進事跡,曾書贈兩首詩,贊曰:“一生情結蘋果緣,創新求變四十年。傳經遍走冀魯豫,送寶穿行晉陜甘”;“報國甘當拓荒牛,紅了蘋果白了頭。歸休猶懷綠色夢,壯心不已志可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