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畢業至今一直堅守業務崗位,其間所經歷的20世紀80年代蘋果產業大發展、90年代蘋果品種換代和21世紀以來蘋果衰老園陸續更新等,都與嫁接及愈傷組織生產應用有關。現結合實踐體會,談談這方面的有關問題。
1.果樹嫁接5問
1.1芽接好還是枝接好 生產上有不少人還在沿用單芽接技術。單芽嫁接技術也有其發展過程,以前多用“T”字形芽接,山東萊州上世紀80年代末改用嵌芽接,而且至今還在用。單芽嫁接技術在我國果樹產業大發展、種質資源緊張時期,對于節約資源、迅速擴大果樹種植規模發揮了巨大作用。但現在從資源和生產發展要求考慮,應提倡多芽枝接。當然,資源緊張時也可用嵌芽接,但應適當加大帶木質芽體的長度和厚度,這對嫁接后“客芽”的生長是有好處的。
為什么提倡枝接?生產實踐證明,用枝接長勢要比單芽接好得多。因為嫁接后、愈合前所需水分養分都來自貯藏。接穗部分大,長勢肯定好。另外,枝接也是國際上通用的辦法,尤其是提倡用大苗建園的今天,更應采取枝接技術。
1.2春季嫁接好還是秋季嫁接好 現在大田育苗春夏秋都在嫁接,筆者認為以春接為最好。如果要秋接,最好選用“秋悶子”(也就是半成品苗,嫁接后不讓其萌發,待翌春剪砧萌發),否則嫁接后萌發的苗木生長發育期短,枝條成熟度不好,不利于安全越冬。
秋接不如春接的另一個原因是成活率不如春接高。雖然說“秋悶子”春天剪砧,到秋季苗木生育期長,但其多用單芽接技術,秋接成活率是個大問題。尤其對于無毒苗木繁育來說,更是個大問題。因為實生苗一旦動過刀,按規程就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無毒苗木”了。
為什么秋接不如春接成活率高?秋季嫁接成活率不高的問題,是筆者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進行蘋果高接換頭時發現的。當時認為山東萊州9月份嫁接是不成問題的,因為嫁接愈合期也就12-15天,溫度條件是完全可以滿足的,即使到10月份也沒有問題,但實際結果卻不理想。
查閱有關材料,愈傷組織形成溫度是20℃左右。一般認為,無論是嫁接還是扦插,其愈傷組織的最適宜溫度是15-20℃。為什么秋季高于這個溫度愈合效果卻不好,而春季低于這個溫度反而能夠很好地愈合?筆者分析認為,這與樹體生長激素和養分的流向有關。春季樹體生長激素和養分是由根系向枝條散發,而秋季是枝條向根系集中,二者是“一放一收”或者說“一發一藏”完全相反的兩個方向。秋季新梢停長后再嫁接,必然影響成活率。如果嫁接后剪砧,接芽雖能萌發,但發育不充實;如果嫁接后不剪砧,成活率低。綜上,如果要秋接,建議最好在8月中旬就能嫁接上,時間不宜再晚。
以上說了這么多,筆者是想告訴大家嫁接要講究農時。溫度只是影響成活率的諸多因素中的一個因素,并且還是外因。可見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是非常正確的。
生產實踐證實,經過冬季假植的蘋果苗木比春季現起現栽的苗木長勢好,“冬季剪下枝條并剪成枝段貯存后再扦插”的成活率與長勢要明顯好于“春季從樹上剪下枝條并剪成相同枝段進行扦插的”。假植苗木與現起苗木的內部生理變化是不一樣的,經過貯存與直接扦插枝條其內部生理變化也是不一樣的。可能的原因如下:一是貯藏環境條件遠比田間自然條件要好得多,避免了冬季凍害。二是溫度與濕度均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其“后熟”過程肯定是不一樣的。休眠只是對不利條件做出的自然本能反應。三是與愈傷組織形成有關。四是與角度有關。因為均需橫放或斜放。即便在樹上,不同角度的枝條其生長狀況也是不一樣的。
1.3綠枝(芽)嫁接好還是硬枝(芽)嫁接好綠枝(芽)是指生長期樹體生長的新梢(芽),硬枝(芽)是指休眠期樹上(或采下)的枝(芽)。生產實踐證明,硬枝(芽)嫁接效果比較好,因為芽的成熟度高。生產上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硬枝與硬枝間的嫁接,二是硬枝(芽)接穗往砧木當年新梢上嫁接。隨著貯存條件的優化,第2種方式的應用會越來越廣泛。
1.4室內嫁接好還是田間嫁接好 愈傷組織形成條件主要包括溫度、濕度、空氣、光照(弱光)、激素等。室內嫁接的好處是嫁接后可以提供更適宜的環境條件促進愈傷組織形成。筆者認為,先集中統一促進愈合條件容易滿足,效果能好一點。田間分次嫁接成本高。具體而言,應根據各自情況來定。如果有相當的規模,達到工廠化批量育苗生產條件,必須走室內嫁接與田間嫁接相結合的路子。
1.5用塑料薄膜綁縛好還是用蠟封好 芽少的枝用塑料薄膜綁縛簡單實用,效果也好。枝段長的枝還是用蠟封效果更好。這里重點談一下蠟封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一般的操作是:將接穗剪成所需長度,剪截后用清水浸泡12-24小時,然后蘸蠟處理。上述操作更有利于保持水分,切記順序不可顛倒。
一般果樹從嫁接到愈合需要15天左右,其間接穗得不到砧木的養分和水分供應,完全依靠自身貯備來維持生命,在接穗表面形成一層均勻的石蠟,就可以使接穗水分蒸發減少90%以上,達到省工、省料、保證成活的目的。
蠟封注意事項:①溫度適宜。最適宜的溫度是100℃。這個溫度比較容易控制,方法是在石蠟里加一些水,水的沸點是100℃,水沸騰了說明溫度達到要求。②正確蘸蠟。將市場銷售的工業石蠟切成小塊放于容器內,加少量水,水沸騰后(達到100℃左右),用手拿住接穗一端,蘸入熔化的石蠟中并立即拿出,而后用手拿住接穗另一端蘸蠟后立即拿出,使接穗上附著薄而均勻的石蠟層。
2.果樹愈傷組織問題探討
果樹生產中與愈傷組織密切相關的就是嫁接、扦插、環剝。這幾項技術的核心就是如何產生與保護愈傷組織。
2.1嫁接問題 嫁接的具體方法很多,恰當應用的關鍵是盡量創造產生愈傷組織的適宜條件(溫度、濕度、空氣、弱光、激素)。以切腹接為例:如果插上接穗后兩個削面上端能露白,砧木與接穗形成層必定有4個接觸點(若嫁接水平高,少露或不露白更好,關鍵是要有形成層接觸點),因為愈傷組織主要產生于形成層。“下蹬空”是解決空氣問題的。只要在果樹生長期內嫁接,溫度也是不成問題的(15-30℃是適宜的溫度范圍)。濕度非常重要,要求硬枝必須浸泡后嫁接或封蠟,綠枝也要放在盛水的容器里完成嫁接。包扎最為關鍵,因為它與濕度、空氣、弱光都有密切關系。解決激素問題的關鍵是嫁接季節與樹體生長狀況。當然,這里面有個內因條件,就是親合性。如果在山楂樹、梨樹上嫁接蘋果,盡管開始能行,后期肯定不親合,不能在生產上應用。
2.2扦插問題 愈傷組織與不定根是各自獨立但同時形成的,二者需要的溫度、濕度及其他條件是一致的。這可作為扦插與嫁接能夠同時進行的理論根據。
20℃左右最有利于愈合,10-25℃范圍內都是可以的,一般地溫應高于氣溫3-5℃,讓根先生長,不能先發芽再生根。因此扦插需要覆蓋薄膜,地面上露出1個芽就可解決這個問題。
另外就是內源激素的運用(當然如果有外源激素配合效果更好)。最好是在進入休眠期后把枝條剪下來,剪成扦插要求的枝段后進行貯存,不能用現從樹上取下的枝條進行扦插。因為要生根先于發芽是經驗總結,貯藏就是自然催根。對此,筆者查閱了有關試驗,試驗的基本結論是:“枝條的基部、中部、上部生根率不一樣,以基部最高;枝條貯藏時間長短不同生根率不一樣,貯藏時間長生根率高。各部位生根率依貯存期長短有所不同,貯藏期短的以基部生根率為高;貯藏期長的以中部生根率為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貯藏時間長,根的生長更充分,抑或貯藏時間越長,外界溫度越高,還是二者兼而有之。總的來說,筆者認為進行沙藏或庫藏就是進行自然催根。
2.3環剝(切)問題 環剝技術也涉及到愈傷組織形成的問題。環剝寬度依枝的粗度確定,這一點對于細枝來說有其合理性,但對于粗枝是不合理的。環剝對樹體的抑制效果真的與寬度成正比關系嗎?答案是否定的。生產上常可看到這種現象:有時在樹干上環剝很窄,還是會導致全樹葉片發黃,對樹體長勢抑制效果非常大。有時盡管環剝很寬(10~15 cm,甚至更寬),全樹葉片變色并不明顯。這是什么原因呢?
經實地調查:由于剝皮過窄,春季干燥,兩環之間的形成層很容易失水死亡。這樣愈傷組織的形成是由兩側形成層產生愈傷組織向中間對接,愈合面凸凹不平,對樹體生長抑制效果大。而剝皮寬者,形成層不容易干枯,形成層愈傷組織由里向外愈合,表面非常光滑,對樹體生長抑制效果反而不大。如果是相同的寬度、相同的愈合方式,肯定是寬者抑制作用更大。所以,在實施這項技術措施時應注意:一是環剝前要澆水,二是在粗枝上不宜過窄,要盡量利用形成層愈傷組織由里到外的愈合方式。其寬度不是主要的,10~20 cm均可,在實際操作中,考慮到包扎問題,一般10 cm左右,同一園盡量用同一寬度。可按環剝寬度制一鐵皮,操作時順其兩側各橫切一圈,再縱切一刀。取下皮后,迅速用報紙糊好(濕度、弱光),一定要避免陽光照射。
還有一個類似的措施就是環切,其要點:一是成“環”,不成環效果不好,二是必須“切”到木質部,只有切到木質部,越過形成層,才能起到相應的作用。如果真正能做到以上兩點,有1圈就夠了。這項措施不如環剝那樣直觀,因急于見效而環切2圈、3圈的大有人在,往往造成過度抑制。因此在實際應用上,我們建議采用更為可靠的環剝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