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渭南市臨渭區地處陜西關中平原東部,西距陜西省會西安市50 km,交通便利;屬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宜;年均溫13.6℃,無霜期217天,年降雨量560 mm,年日照時長2 277小時;雨季集中在7-10月:發展葡萄具有優越的氣候條件,被譽為“關中吐魯番”。
臨渭區最早于1998年引進紅地球葡萄,并成功推廣適宜紅地球的“Y”型架以及越冬管理技術,使紅地球葡萄面積迅速擴大。隨后,巨峰、戶太八號、克倫生、維多利亞、金手指等優良品種相繼在臨渭區落戶,轄區內80%以上的鎮、村都栽植了葡萄。
2010年,臨渭區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授予“中國葡萄之鄉”稱號,被中國果菜專家委員會授予“中國果菜無公害十強區”榮譽。2011年,臨渭區被中國農學會葡萄分會和臺灣二十一世紀基金會授予“海峽兩岸葡萄科技示范基地”榮譽,被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確定為“國家葡萄產業體系渭南綜合示范基地”。
1.產業現狀
1.1種植規模和效益 截至2015年底,臨渭區葡萄種植面積1.67萬hm2(占全省葡萄總面積的30%,占全市的55%),年產量35萬t(見表1),產值21億元,均價6元/kg,形成以下邦、官底、吝店為主的晚熟葡萄基地,以固市、交斜為主的中熟葡萄基地,以官道、孝義為主的早熟葡萄基地。2014年“臨渭葡萄”品牌已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并投入使用。
1.2品種結構 臨渭區葡萄主栽品種為紅地球,面積1.33萬hm2,約占全區葡萄總面積的80%;京亞、維多利亞、夏黑等早熟品種面積1 200 hm2,約占全區葡萄總面積的7%;巨峰、戶太8號等中熟品種面積2 200 hm2,約占全區葡萄總面積的13%。
1.3品牌和質量認證 臨渭區注冊有“渭樂天”、“秦濃”、“慧照”、“淘寶”等10多個自有葡萄品牌,以及公用品牌“臨渭葡萄”。2015年,“臨渭葡萄”獲準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被陜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認定為“陜西省著名商標”,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評定為“全國果品公用品牌50強”。目前,臨渭區已創建區級葡萄標準化生產示范園14個,市級標準化示范園2個,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園2個,綠色食品葡萄1萬畝,取得葡萄出口東盟認證。
1.4產業體系建設 臨渭區有80多個專業合作社從事苗木繁育、生產技術、農用物資、果品銷售等系列服務,有28家包裝、冷藏、物流、銷售企業,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產業鏈。“企業+農戶+基地”等新型經營模式被廣泛采用。
1.5主要栽植方式 避雨棚、“Y”型架及“三帶”整枝技術、肥水一體化技術等得到廣泛應用。栽培架式方面,85%的園采用的“Y”型架(其中單干單臂40%,單干雙臂60%),并進行“三帶”整枝修剪,10%的園采用單籬架,5%的園采用單籬雙臂架。
2.存在問題
2.1品種結構不合理 目前臨渭區葡萄生產以鮮食為主,80%的品種是紅地球,而費雷無核、維多利亞、夏黑等早熟品種僅占7%,巨玫瑰、戶太八號等中熟品種僅占13%。主栽品種紅地球采收銷售集中于9月上旬至10月中旬,市場壓力大,易受連續秋雨影響,導致病果、爛果嚴重。相比之下,早中熟品種一般在7月中旬至8月下旬成熟,此期降雨少,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葡萄著色均勻,質優價高。
2.2設施栽培面積小 臨渭區設施葡萄栽培起步晚、面積小,目前全區設施葡萄面積不足670 hm2,其中日光溫室僅占總面積的4%,塑料大棚占5%,避雨大棚占6%,其余全部為露地栽培(約85%),抵御霜凍、秋季成熟期雨澇、冰雹等自然災害的能力差,上市時間過于集中,銷售壓力大。
2.3標準化有待提高 臨渭區葡萄產業目前仍處于數量效益型,平均畝產量高達3 000 kg以上,果品大多處于中低端,市場競爭力差,一旦出現滯銷,很難應對。此外,產業發展方式仍以小戶分散種植為主,組織化程度低,多數果農食品安全意識淡薄,亂用藥、超標使用催熟劑膨大劑現象時有發生,生產技術不規范,產品質量缺乏統一管理,很難進入高端市場。
2.4有機肥施用不足 過量施用化肥的習慣,從栽植開始便一直延續,并且非常普遍。據調查,有些葡萄園以化肥形式施入的鉀肥最高超標291.25%。過量施入的化肥連年累積,導致葡萄園肥害日趨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導致果園土壤鹽漬化加重,土壤生產能力逐年下降。
2.5銷售渠道過于單一 雖有一些品牌,但總體來說臨渭區葡萄企業現代市場營銷意識淡薄,很少主動進行市場宣傳,95%的葡萄產品依然采用傳統的坐地等客方式銷售,銷售渠道單一,銷售手段落后,缺乏專業的市場營銷組織體系,極少使用現代市場營銷渠道和營銷方法,導致品牌知名度低。
3.發展對策
3.1優化品種結構 逐步將早中晚熟品種栽植比例調整到15:25:60,重點發展黑蜜、夏黑、矢富羅莎、維多利亞、金手指、巨玫瑰、戶太八號、甬優一號等早中熟優質品種,控制紅地球面積,適當發展克倫生、魏可等晚熟品種,拉長上市時間,滿足市場需求,均衡市場供應能力。
3.2發展設施栽培 加大政府支持發展葡萄設施栽培力度,鼓勵開展早熟品種(夏黑、黑蜜、矢富羅莎等)日光溫室促早栽培,中熟品種(巨峰、巨玫瑰、金手指等)塑料大棚促早與延遲一體化栽培,以及晚熟品種(紅地球、魏克等)避雨延遲栽培。
3.3提高果品質量 按照“控產、優質、安全、高效”的總體目標,嚴格執行“臨渭葡萄”生產標準,科學合理用藥用肥,推廣殺蟲燈、性誘劑、誘蟲板等物理生物防蟲技術,推廣科學修剪、滴水灌溉、果園機械、水肥一體化等技術,生產綠色果品。
3.4強化技術服務 開展以“臨渭葡萄大講堂”為主的大型周年管理系列技術培訓,同時利用現代信息手段,采用“六位一體”科技服務模式,通過編印葡萄標準化技術資料、開通農業科技“12396”技術咨詢熱線電話、定期群發葡萄管理技術要點等手段為葡萄種植戶提供技術服務;聘請全國知名葡萄專家教授對葡萄專業技術人員、農民種植能手、生產大戶進行系統專業培訓,培育部分本土種植“專家”,方便隨時上門進行技術指導。
3.5加大財政投入 一是設立臨渭區葡萄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主要用于葡萄標準化示范園建設、舉辦大型葡萄展銷會及品牌宣傳、葡萄新技術研發培訓及推廣、新品種引進試驗及推廣、品種結構調整、技術資料編寫印發、綠色有機葡萄認證獎補等;二是積極爭取各種涉農項目資金投入葡萄產業;三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和扶持企業開展葡萄酒、葡萄醋、葡萄果汁等深加工,加大果品升值空間,延長葡萄產業鏈條。
3.6加強品牌建設 樹立現代市場營銷意識,加強臨渭葡萄品牌建設,完善市場銷售體系,促進市場銷售。首先,可印制帶有“臨渭葡萄”標識的各種即時貼、膠帶等,在產品包裝環節做好產品標識;其次,要逐漸組建專業市場營銷團隊,充分利用報刊、電視、互聯網,以及墻體廣告、道路廣告、街頭燈箱廣告等宣傳臨渭葡萄,擴大臨渭葡萄知名度;最后,積極開展各種對外推介活動,加強對外合作交流,積極向外推介臨渭葡萄,與各地客商合作,廣泛設立直銷窗口、連鎖店和形象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