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普通的果農和果樹科技愛好者,園藝產業已伴我走過了三十多個春秋。回顧多年來的果業路,可以說艱辛中伴隨著曲折,也收獲著成功。
從1986年栽植桃樹起,我便開始了自己的果業生產之路。由于品種選擇正確、管理技術到位,我生產的桃相對優質,所以連年豐產豐收,桃園經濟效益很好。這開始的成功,樹立了我走果業致富之路的信心。
1992年,根據市場形勢的變化,我開始了第一階段的更新換種,桃樹改栽紅富士蘋果樹。當時周圍富士蘋果園很少,許多生產技術還不成熟,這一優良品種的優勢還不能完全顯現。所以,當地許多人不相信我能把紅富士蘋果生產搞成功,等著看笑話的不在少數。為了爭這一口氣,我從各方面搜集有關資料,學習鉆研,并結合生產實際開展試驗,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生產難題。功夫不負有心人,1995年我的紅富士果園初掛果就表現良好,1996年開始試驗生產藝術蘋果又見成效,1997年我總結的一套紅富士蘋果園管理技術開始在周圍示范推廣。進入盛果期后,我家果園的紅富士蘋果畝產量一直保持在4 500 kg以上,優果率90%以上,經濟效益多年保持在每畝1.5萬元以上(其中包括藝術果品收入),對改善家庭經濟狀況起到了關鍵作用。
果品產業也有一定的市場周期。在多年的高效益后,本世紀初蘋果進入市場疲軟期,這時,又恰遇蔬菜市場發展的高漲期。是堅持搞果業,還是果園改菜園,擺在面前的兩條路,需要在矛盾中選擇。權衡再三,我還是選擇了繼續走果業生產之路。回想當初的選擇,現在仍心有余悸,那時來自各方面的壓力確實很大,連老婆都說我“一根筋”。
為什么我要堅持果業生產呢?我堅信果業是農業中為數不多的可以實現高效益的產業,只要品種選擇對路,掌握科學技術,果業生產一定會有良好的前途。2000年,隨著北方蘋果園大面積品種更新換代,對老果園進行改造,我準備借此機會擴大蘋果生產規模,聯合其他果農創建我們鄉鎮的優質蘋果生產基地,但最后由于基礎條件不具備等原因,只好放棄試圖擴大生產規模的計劃。原因是兩方面:一是自己勢單力薄、力不從心;二是政府在協調承包用地上措施不力。這樣,我的第三輪果業生產只好在原果園重新開始——定植新品種,繼續我的“新優”蘋果生產之路。
按照常理和規律,在一塊地上三次重茬栽培果樹很難成功,但在無奈情況下我必須進行這重茬果園的管理探索。2012年春季,我在果園栽植了從山西臨猗引進的蘋果新品種“中秋王”(主栽)和從安微碭山引進的“富藤金果”(授粉),開始了自己的第三輪果業生產。目前,這些新植幼樹均已進入初果期,生長正常,掛果性狀良好。對這一輪重茬果園的管理,我每年都有詳細的周年管理記錄,以便相關的經驗教訓能給更多當地果園改造借鑒。
我的果業之路,歷經幾次市場波動和兩次果園更新,但最終都堅持了下來。其根本原因,是自己酷愛果樹行業,放棄真是舍不得。但毫不夸張地說,我的果業之路并不順暢,艱難而又曲折,正像征文主題一樣——“果業,想說愛你不容易”,確實太不容易了!為了堅持搞好果園生產,一開始我就各方面搜集相關的科技報刊,其中汪景彥老師的著作看得最多,《山西果樹》、《西北園藝》是常買常訂的刊物,尤其《西北園藝》,從1988年創刊以來訂閱至今從未間斷。1992年,我還報名參加了中國農函大,進行了為期1年的農業科技知識系統學習。
果園生產的實踐性很強,僅有理論知識也不行,還必須在實踐中把它變成自己的經驗。自己感受最深的是1999-2000年間,受縣科協指派去陜西禮泉蘋果基地學習生產技術,在實際生產中學到了許多當地先進生產技術,對提高自己的實踐操作水平有很大幫助,提高了技術信心,也開拓了經營視野。從此以后,我更加主動地學習國內外的先進作務經驗,如在桃園管理中吸收山東果農的“以花定果”技術,逐步改進了本地桃樹修剪方法,由短截為主的復雜的修剪改變為以疏刪長放為主的簡化修剪,效果很好。在蘋果生產上借鑒陜西禮泉“先清臺、后定果”等單果管理技術,為長期生產優質商品果奠定了堅實基礎,其樹體管理方面的四季修剪,對樹形演變動態管理的思路實踐效果很好。領會“根深葉茂”的道理,在兩次更新換種前都重視了士壤改良,降低病害對果樹的不利影響。病害防治,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蟲害以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也是非常成功的。
對我多年堅持果業生產,政府和社會各界也給予了多種形式的肯定和鼓勵。1992年被甘肅省農業廳授予“果樹種植能手”稱號并頒發榮譽證書,1998年被武山縣科協推選為第五屆政協委員,2006年被《西北園藝》選定為“果樹科技示范戶”并頒發證書,2009年獲得“果樹農民技師”中級職稱證書,2013年被《西北園藝》選定為“一線專家”并頒發證書,此外還得到市縣政府的多次表彰獎勵。當然,最大的感觸還是果業同行、專家、朋友對我的支持和幫助,這些鼓勵和幫助,也是我在一路艱辛和曲折中堅持走來的最大精神源泉,也是我今后繼續把果業之路走下去,走得更好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