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女兒不愁嫁”,這句話用在甘肅省寧縣盤克鎮的蘋果上再貼切不過了。盤克地處子午嶺山區邊緣,山大溝深,遠離都市。正是這“窮山僻壤”造就了與眾不同、牛氣沖天的蘋果。
優越地理造就“天生麗質”
巍峨子午嶺,峰巒疊嶂,大美白吉湖,景色如畫。這里遠離塵囂,物華自然,盤克被譽為寧縣的東大門、后花園,距寧縣縣城57 km,距慶陽市110多km,平均海拔1 450 m,是隴東優質紅富士蘋果最佳適生區的核心區域。
盤克年平均氣溫8.2 ℃,年平均降水量531.1 mm,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有效積溫高。全鎮土地面積418.4 km2,耕地面積8.3萬畝,土層深厚,質地肥沃。逐一比對,優質蘋果生產的7項主要生態指標和6項輔助指標,盤克幾乎全部滿足。
近年,立足區位優勢和生態稟賦,盤克把蘋果作為助農增收的“頭號產業”和“民生工程”,按照“建基地,擴規模,抓質量,提效益,樹品牌”的發展思路,全面落實“新建園、幼齡園、老齡園”分類管理、科學指導的措施,全鎮蘋果發展勢頭迅猛,產業基地迅速崛起。目前,蘋果面積達3.9萬多畝,豐產園9 000多畝。
示范引領激活投資熱情
作為傳統農業產區,盤克蘋果的發展也經歷了被生產經營者抵觸、引導、認識、自覺等曲折歷程。
發展伊始,一些群眾擔心“蘋果雖好,不抵飯飽”,耗費了土地,弄不好“竹籃子打水一場空”。為此,鎮政府通過算賬對比、宣傳引導、參觀取經、示范帶動、典型引領等多種手段,大力宣傳蘋果的產業潛力和比較優勢,通過這樣的入耳、入眼、入心,使群眾對盤克蘋果產業有了信心、決心和恒心。
為了讓群眾順勢而為,政府從有積極性的農戶入手,讓村組干部帶頭做起,漸次推進,將杏洼、段堡、街西、上莊等村確定為示范點,采取“基地+農戶+合作社”模式,幫扶指導,全力抓促,漸進式推進。針對相關的技術難題,針對季節管理的需要,舉辦形式多樣的蘋果培訓班。通過組建果樹服務隊幫扶,涌現出胡元寧、李秀峰、趙永祥、鄧成輝等一批樣板果園的示范者。如今,在這些示范戶的引領下,盤克群眾栽植蘋果已無需生拉硬拽,群眾自發新建蘋果園面積每年就達4 000畝左右。
國標認證助推產業升級
為了提升產業效益,該鎮以標準化生產為基礎,以有機、綠色和無公害食品基地建設為載體,不斷健全和完善蘋果質量安全保障體系,推動蘋果產業升級增效。
2013年,盤克鎮申請的“稼禾興”牌蘋果商標通過了國家注冊。2014年,盤克蘋果被認定為“國家綠色食品A級產品”。國標認證體系建設的完善,讓盤克蘋果價格更高、銷路更寬、紅極四方,帶動全縣“綠色食品”產業也步入快車道,真正成為支撐當地農業發展、助推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
品牌效應帶來萬紫千紅
隨著綠色蘋果基地面積的不斷擴大,盤克蘋果日漸嬗變為寧縣乃至隴東地區的一大優質品牌,聲名遠揚,備受青睞。2011年至今,先后榮獲慶陽市蘋果品質鑒評會金獎1項和銀獎3項、甘肅省名優蘋果鑒評會金獎1項和銀獎2項等殊榮。2015年,“稼禾興”蘋果又喜獲第十六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
在2015年蘋果市場相對低迷的情況下,盤克蘋果的價格、銷售卻逆勢走強,銷售暢,價格也非常穩定。盤克的蘋果到底好在哪里呢?每個果農都能屈指細數:“一脆、二甜、三硬、四艷、五香……”。的確,盤克蘋果果個碩大,色澤鮮艷,含糖量高,脆硬度高,口感獨特,是消費者和眾多果商厚愛的主要原因。同時,日趨完備的產、加、貯、銷一體化格局,也促進盤克蘋果成為市場的香餑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