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音樂史是音樂藝術院校和高師音樂系科的基礎必修課程。本文從時代發展與學生素質全面發展出發,探討西方音樂史教學內容的縱向與橫向發展空間;并對傳統的教學手段提出質疑,提倡傳統教學手段的變革,積極為學生營造發展空間。
[關鍵詞]西方音樂史;教學改革;音樂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2-0019-02
西方音樂史是音樂藝術院校和高師音樂系科的基礎必修課程。幾十年來,我國承襲原蘇聯的教學體制結構,在該課程的教學模式上一直沒有大的變化。它的特點是以老師講授為主導,學生聽記為載體的被動教學形態,存在著該課程與音樂其他理論課程和人文科學以及社會生活聯系貧乏或松散的狀況,使學生難以形成多學科、多領域知識的相互交融和正向遷移的立體思維方式。因此,課堂教學的單調與沉悶,學生學習狀態的被動與消極,是這種教學模式的必然結果。它與當今時代發展的要求以及培養學生全面素質綜合能力,拓展知識視野的教學目的,顯得非常不適應。從現行各院系使用的常規教材分析來看,它還存在著對現代音樂流派風格缺乏介紹,對現代音樂理論、音樂文化現象缺少分析,以及對西方音樂與西方文學、繪畫相關聯學科的橫向聯系研究的嚴重不足。目前,西方音樂史這門課程的教學在課程內容、教學手段以及教材修訂等諸多方面,都存在從內容到形式的巨大改革空間。本文試圖提出一些個人的觀點和意見,來闡述西方音樂史教學改革的可行性。
一、教學內容的縱向延伸是時代發展的要求
在傳統的西方音樂史教學內容中,我們常常以古希臘時期至20世紀初為起止端線,而對20世紀相當一段長的時期的音樂文化持漠視或否定的態度。這種以單純思想意識概念為出發點的音樂發展史觀,顯然不利于我們對現代音樂的全面認識和研究。20世紀是科技和文化發展十分迅速的時代,一些反傳統的音樂風格和音樂技巧的演進,以及音樂與多種邊緣學科、甚至與科學技術的交匯程度,都是人們始料不及、值得認真研究的重要音樂現象。新的音樂理論以及這種理論與西方現實生活的變遷關聯,也我們避之不能,必須誠實研究的課題。當前,青年學生生活的環境,促使他們產生了分析現代音樂的迫切愿望。正是西方在這個世紀所經歷的資本主義處于動蕩和危機的社會狀態,以及二次世界大戰而導致歐洲樂壇出現的個人主義、唯心主義、抽象主義和苦悶心態,促成了新古典主義音樂、表現主義音樂、序列主義音樂、未來主義音樂、具體音樂、電子音樂、概率音樂等等新風格的產生,以及十二音音樂體系、無調性和泛調性等音樂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實質上,這些音樂理論和音樂風格也經歷了一個從無序到有序,從自我理念膨脹到外部世界的客觀反映,從單一的音樂思維到走向綜合思維和表達的藝術發展過程。它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出20世紀時代政治、現實生活、經濟與精神文化的重變化,這個時期的音樂作品所透視出來的音樂風格,事實上也詮釋了作為20世紀歐洲知識分子的一個重要群體——音樂家們極其豐富和復雜的心理體驗和哲學思考。盡管他們的情感表現為扭曲態勢;音樂詞匯、和聲語言呈現出抽象和撲朔迷離特點;音樂作品內容反映出消極和悲觀、失望的情緒,但并不妨礙它們具有獨立的社會價值和精神價值。如果簡單地剔除這部分內容,就會使我們陷入一個知識內容的盲區,導致脫離現實生活來闡述音樂的發展等不可取的治學態度。我們應該在西方音樂教學史的教學當中,大膽而客觀地引入 20世紀西方音樂文化發展的重要內容,介紹這一時期西方主要的音樂家和他們的創作,以及在其代表性的作品中折射出來的社會心態、美學觀點和創新的藝術手法,讓學生把這個時期的西方音樂的演繹,擺在一個社會快速發展、科技高度進步和社會矛盾日趨激烈的大環境下來思考音樂藝術與現代社會的相互關系,去借鑒、比較和批判西方藝術家的藝術創作手法,并從中汲取人類文明發展的豐饒成果。當然,教師理性的分析,健康的引導,對于這段西方音樂史的學習,也是至關重要的。因此,針對20世紀以來西方音樂文化發展的研究,是我們全面學習該課程的必需內容,這一段音樂歷史,從思想內容到藝術風格和技巧演變,也是無法刻意回避或簡單否定的。應該說,對于該課程傳統內容的縱向延伸,既是時代的需要,也是音樂史教學應該直面的課題。
二、教學內容的橫向擴展是培養學生全面素質的需要
在我國的音樂專業院校和高師音樂系科的教學中,西方音樂史的教學往往呈線性模式,其具體表現為多局限在音樂本身的發展研究的層面之中,而與其他邊緣學科以及社會生活聯系甚少。應該說,面向21世紀的教學思維應以培養學生全面素質和綜合知識能力為主導。所以,對于過去那種單一和專業性極強的課程教育模式,有重新審視和修改的必要。事實上,任何一種學科的發展,必然受到社會發展的影響,而且與其他學科的發展總是包含著內在和必然的聯系。眾所周知,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形成是依賴于啟蒙主義運動時期哲學和文學詩歌的引導,浪漫主義音樂流派的風格建立既是資產階級革命失敗和封建勢力卷土重來的必然產物,同樣源于這個時期浪漫主義文學、戲劇、繪畫等學科的原力推動。更不要說馬奈、莫奈以及雷諾阿的印象派音樂,表現主義美術學派的那種強調自我感覺和主觀體驗的創作態度怎樣影響了勛伯格序列音樂的形成和欣德米特的調性體系擴展的音樂風格。即使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帕勒特里那和拉索的無伴奏宗教合唱中,也可以讓人領略到波提切利等人在美術作品中所透視出來的那種對人和自然的贊美之情,以及豐富的、人性化的藝術特點。因此筆者認為,我們可以通過現有的電化教學設備,在西方音樂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介紹同時期的美術作品、文學詩歌作品、建筑及雕刻作品。特別是在高師這樣的綜合性大學中,音樂系科更是可以利用它們自身的優越條件,讓哲學系、美術系、文學系等學科的老師走入音樂課堂,就某一時期的哲學、文學、詩歌、繪畫、雕刻藝術風格,開辟專題講座,充分調動這些學科知識的視、聽、讀、講解、分析等多種教學手段,結合音樂歷史發展的闡述,培養學生的立體思維,讓他們能夠全方位地認識、剖析和理解每一個時期的藝術風格。這樣的教學,必定是令人感興趣的、生動活潑的教學,也是一種資源共享、學科交融的教學。它的信息量豐富,知識橫向遷移寬廣,對于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全面素質,增進他們的知識修養,形成立體知識構架都將大有裨益。應注意到,在西方權威性很強的、由格勞特和帕利斯卡合著的《西方音樂史》一書中,已經出現了不少的繪畫、雕刻插圖、建筑、投影圖片以及詩歌與音樂文學評論的內容,其中暗含的一種極有價值的教學信息,是耐人尋味和值得我們思考、研究和發展的。
三、改革傳統教學手段,營造學生參與空間
據筆者調查,全國有很多音樂院校和高師音樂專業在西方音樂史的教學過程中,都采用老師講授為主、輔之放聽相關音響資料的方式進行教學。盡管隨著科學技術飛速發展,電化教學已有了很大的改進,但也無外乎是錄像、音樂磁帶變更為數碼技術制作的CD碟片、VCD碟片。雖然它們改善了教學視聽過程中的音,響和畫面質量,但從根本上講,學生仍未擺脫你講我記、你放我聽的被動學習狀態。教師的主導功能被提高到一種不適宜的高度,而學生的主動學習愿望則日趨下降,課堂教學質量令人擔憂。筆者認為,改變這種局面的癥結,不能僅僅停留在改善教學硬件環境、充分發揮電教設備的優勢的單一層面上,而且還應在學習過程中,努力營造和擴展學生參與教學的空間,使西方音樂史這樣的“史”課真正地活起來。一方面,我們可以用幻燈投影儀,讓西方的繪畫、雕刻、建筑藝術作品映入學生的眼簾,讓在聆聽音樂作品的同時,還可產生一種視覺的沖擊效果,構成立體的風格印象。此外,也可利用電腦、掃描儀把西方音樂史的相關譜例,反映在屏幕上,讓流動的音樂結合靜止的樂譜,給學生留下分析音樂、研究風格的空間。并有意識地培養和激勵他們針對譜例發表個人的意見,展開學術爭論,使學生從被動聽課狀態轉變為主動思維的、積極討論的活躍狀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特別是在音樂作品的講解分析過程中,對于某些體裁的作品,可以組織學生自己進行演唱、演奏。如藝術歌曲、合唱曲、鋼琴和器樂獨奏、重唱重奏作品等等。甚至讓學生與老師合作演唱或演奏,使學生從被動的聽記轉變為主動的奏唱,學生和老師都成為教學環節中主觀能動的主體。這樣的教學將引發教與學的良性互動,刺激學生產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的強烈欲望。當學生在理論上理解了某個流派或音樂家的音樂風格以及作品時,他又能在理解的基礎上,直接參與演唱、演奏的表達過程,達到一種理性與感性的完美結合。毫無疑義,對于大學音樂專業的學生,這將是—個感受深刻的學習過程。與此同時,教師與學生還可以對演唱、演奏者所表達出來的音樂風格進行討論,并對其作品的技巧特征,例如:調式調性的布局、和聲的功能與色彩、音樂的明暗對比、旋律線條和個體化的音程的特點、力度的強弱設計、曲式結構的繼承和變異,以及不同音樂流派、不同音樂家個人風格進行分析、對照,并把諸藝術特點融于特定的社會生活和人文學科領域進行綜合歸納,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使課堂變為教師與學生討論的天地。筆者認為,這樣的教學改革,不僅可以豐富教學手段和方法,更有利于拓展教學空間,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以上幾點,既是本人對西方音樂史課程教學改革的一點研究心得,也包含一些實驗性的成果,肯定存在著諸多的不足。但對于21世紀的人才培養的教改研究,應當始終是我們教師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參 考 文 獻]
[1]周煒娟.重新審視高師音樂教育中的史論課——《西方音樂史與欣賞》課程教學改革[J].藝術百家,2006(05):146-151.
[2]鄧琦.關于“西方音樂史”教學改革的綜合探討[J].科學經濟社會,2012(03):189-192.
[3]柯莉.高校西方音樂史教學改革探索[J].大舞臺,2012(11):226-227.
[4]張炫.高師《西方音樂史》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1(02):135-136.
(責任編輯:劉申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