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人類學的角度,提出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流傳的傳統民間藝術是這個民族或地區的價值觀、態度和信仰的體現。文化是歷史及社會的產物,發揚民族精神必須以傳承民族文化為根基,要延續一個民族精神,傳承當地的藝術文化非常有必要。校園傳承模式,是傳統民間藝術得以延續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傳統民間藝術;人類學;建構主義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2-0046-02
美國音樂人類學家梅里亞姆曾說過,“音樂的聲音是人類行為過程的產物,人類行為過程又是由創造某一特定文化的人們的價值觀、態度和信仰決定的。”[1]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流傳的傳統民間藝術是這個民族這個地區的價值觀、態度和信仰的體現,如果當地的傳統民間藝術流逝,被外來文化侵占了主體地位,那么這個地區的文化也隨即被同化,當地獨特的價值觀、信仰也遭到侵蝕。那么我們的民族精神何在?民族文化何存?
一、民間藝術傳承的必要性
我們在習總書記“中國夢”的指引下,傳承民族文化、發揚民族精神。“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應傳何道?授何業?如今傳統民間藝術流逝現象嚴重,威脅著中國幾千年來多文化共存、多民族共榮,所以傳統民間藝術校園傳承活動已刻不容緩。
(一)文化是歷史、社會的產物
在社會學和文化學的觀點中,音樂作品的產生、內容與風格的形成都是被一定的社會時代背景和社會條件制約的,它是社會的產物,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又作用于社會。音樂是社會行為的真實寫照,音樂文化的不同反映著民族的差異。
(二)發揚民族精神必須以傳承民族文化為根基
我們對藝術文化的研究需融合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視角,二者互相補充才能讓我們更全面地了解藝術文化。“對音樂結構的功能分析,不能脫離其社會功能結構:如果不考慮社會體系的結構和生物學的結構,那么音與音之間的相互作用,就會被作為一種封閉體系的一部分,而無法對之進行充分的解釋。”[2]人類音樂學家認為,對音樂的分析和評價應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必須依據音樂價值觀的復雜性、相對性和多樣性來考慮。要真正理解一個民族的精神要著眼于這個民族的文化和藝術,要延續一個民族的精神必須立足于傳承這個民族的文化和藝術。
二、校園傳承——建構學生民間藝術知識結構
(一)音樂藝術是一種社會行為
梅里亞姆提出,把音樂作為人類行為進行研究的理論框架,如果人類存在天生的音與能力,如果在某些社會中,這些能力能夠在幼年時得到培養,我們就必須以教育為中心,更多地加強藝術體驗與音樂實踐。音樂藝術是一種社會行為,其中隱含著音樂藝術之外的信息,音樂藝術的習得可以是一代代傳遞,也可以同代人相傳。這種社會習得我們應考慮到,嬰兒在出生時就進入人造的環境;體系性的文化引發適當的反映,有相當一部分的習得是通過試錯方式進行,通過文化的產品活力量,文化被強化,通過習得文化適應,文化獲得它的穩定性。
(二)建構豐富的文化體系
社會建構主義理論的形成以維果茨基學派的理論為基礎。它認為個體與社會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不僅人的心理的形成被看成是社會情境的一部分,而且認為知識也是來源于社會建構,豐富的社會和文化背景深刻影響著兒童對世界構成的認知方式。學校教育的傳統評價模式影響了個體獲得知識的方式。我們要做的是將傳統民間藝術的內容構建至學生的學習體系中。
筆者經過多年的實踐,在結構主義理論“無意識模式”的思想引領下,指導學生通過田野作業探究民間藝術的文化知識、信仰等功能。學生在高中階段習得傳統民間藝術的知識、技能,從而建構桐鄉高中生的文化修養、知識,在活動中加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識,提升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學生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對延續本民族文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傳承民族文化對弘揚民族精神有著現實意義。
如何利用現代教育理念、現代教育體制傳承傳統民間藝術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不可否認,在過去的幾十年教育中傳統民間藝術在學校教學體系中的地位堪憂。在高中階段創設學習民間藝術的平臺,高中生在學校環境中習得民間藝術的知識及技能,這一行為無疑對即將逝去的傳統民間藝術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倘若民間藝術在學校中得以廣泛的傳承,則為其在21世紀的發展打下堅實的根基,為其在新潮流沖擊下隨風飄逝的奄奄一息現象重心燃起了希望的火焰。
[參 考 文 獻]
[1][ 美]艾倫·帕·梅里亞姆,穆謙譯.音樂人類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
[2]約翰布萊金,馬英裙譯.人的音樂性[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3][美]約翰·杜威,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 伍國棟.民族音樂學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
[5] 洛秦.音樂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導論[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
[6] 樊祖蔭.中國現當代音樂研究文集[C].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7] 劉志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人類學透視[J].浙江大學學報,2009(07).
[8] 崔延虎.社會文化人類學視野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5(04).
(責任編輯:劉申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