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第十屆中國音樂金鐘獎聲樂演唱民族組、美聲組比賽為研究對象,在縱觀全局的基礎上,挑選出幾位代表性的選手進行分析,探討民族唱法、美聲唱法在中國當前的發展現狀和趨勢,發現當前民族唱法更加國際化,美聲唱法更加中國化。
[關鍵詞] 金鐘獎;民族唱法;美聲唱法;國際化;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J61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2-0056-02
“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音樂家協會聯合主辦的全國唯一常設音樂綜合大獎中國音樂金鐘獎(以下簡稱“金鐘獎”)于2015年11月18日在廣州大劇院大廳拉開帷幕,本屆為第十屆,比賽經過各省市自治區,解放軍、武警以及各大藝術院校層層選拔,最終有236名聲樂演唱選手(118名美聲唱法選手,118名民族唱法選手)入圍,11月18日至11月24日,第十屆中國音樂金鐘獎表演獎聲樂演唱類的復賽、決賽、半決賽分別在廣州大劇院和星海音樂廳交響樂廳舉行。經過為期7天20場的激烈角逐,最終獲獎情況如下,美聲組:廣東音樂家協會選送的張學樑獲得金獎,天津音樂協會選送的王澤南獲得銀獎,北京音樂家協會選送的馬飛,中國歌劇舞劇院選送的王一鳳獲得銅獎;民族組:湖北音樂家協會選送的龔爽獲得金獎,上海音樂家協會選送的陳家坡獲得銀獎,中華全國總工會文工團選送的郝亮亮,北京音樂家協會選送的徐晶晶獲得銅獎。”[1]
中國音樂金鐘獎多年來,強調和堅持導向性、權威性、公正性,對于近年來學術界一直在研究的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相互借鑒學習問題,必定是最具代表性的范例,并且更加直接反映出兩種唱法在中國的發展現狀。作為一名專門研究“怎樣運用美聲唱法演唱中國作品”的高校聲樂教師,為了更好地把握當前聲樂發展現狀,進一步探索美聲唱法在演唱中國作品中的運用,筆者專門趕赴廣州選擇性地觀摩學習了11場美聲組、民族組各個環節的比賽,其中包含4場民族復賽,3場美聲半決賽,2場民族半決賽和2場美聲、民族決賽。縱觀整場比賽,在和前幾屆金鐘獎聲樂比賽做全面比較的基礎上,結合當前我國聲樂發展現狀,探析如下。
一、民族唱法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時更加國際化
觀摩本屆金鐘獎民族組聲樂比賽后,從聽覺感受上來說最直接的是:民族唱法選手在保持民族聲樂作品特色的基礎上,整體聲音更加寬厚、柔和、通透。這是兩種唱法在當前國內長期并存、發展過程中相互影響、借鑒、學習、融合的結果。
眾所周知,當前的民族唱法是在中國傳統戲曲、曲藝、民歌的演唱基礎上發展過來的,而美聲唱法是從西歐專業古典聲樂的傳統唱法中發展而來[2],兩者對比,由于歌唱呼吸方法、共鳴腔體運用的不同,從聲音效果來說,民族唱法更加明亮、集中,而美聲唱法更加渾厚、洪亮。對比起來,民族唱法相應的短板是:傳統民族唱法聲音相對單薄,真聲較多,音域較窄。為了克服唱法自身先天發展的不足,多年來,民族唱法的教育者和演唱者們,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礎上,開始研究并借鑒學習美聲唱法,如:演唱過程中加強對人類各個發聲腔體的運用,來增加共鳴腔體,使聲音變得渾厚、飽滿;為了擴展音域,引進了美聲[JP2]唱法的真假混合聲訓練技巧,使民族唱法歌者音域得到擴展;腔體和氣息的合理運用,也使民族歌者的聲音表現力得到豐富,聲音在不同氣息狀態的包裹下,甜美,柔和,轉換自然。[3]從此,民歌唱法在符合中國老百姓欣賞習慣的基礎上,在保持中國作品民族風格的基礎上,融入了美聲唱法的聲音技巧,從而使當前的民族唱法更加具國際審美標準。下面我在本屆民族組比賽中挑選兩位選手,分別作分析。[JP]
一是,獲得本屆金鐘獎比賽民族組金獎的湖北音樂家協會選送的龔爽。她在比賽中演唱了《昭君》、《挑著好日子山過山》等作品,在《挑著好日子山過山》中,她明亮、婉轉的音色非常好地保持了作品原有濃郁的山野民族風味(如襯詞“呢的呀”的穿插演唱),又通過爽朗、大氣、質感的聲音演唱“面對藍天大聲喊,我家住在十萬山……”,全身共鳴腔體的運用,充分表達了西部人民肩負生活重擔奔小康的豪情與氣概。龔爽在整個演唱過程中的演唱,呈現的是一個典型的傳統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融合后的教學成果,音色明亮、柔和,轉換自然,腔體運用充分、考究, 音量大小可控,音域較寬,既可甜美溫婉,亦可大氣磅礴,在傳統的民族唱法的基礎上很明顯又進了一大步,代表了當前中國民族唱法一個新的發展方向,聲音表現力更具國際化。
二是獲得本屆民族組銅獎的全總文工團演員郝亮亮。他在本次比賽中受到了很大的關注,特別是他演唱了以往都是由女聲演唱的《秋水長天》,男聲唱女聲作品,雖不是什么新鮮的事情,但郝亮亮的演唱柔中帶剛,剛柔相濟,即符合作品本身的意境,又創造性地延伸了作品本身的表達空間,那游子飄蕩在云水之間渺渺茫茫的情感被描繪得如詩如畫,在西風故道大漠孤煙里的熱血豪情被潑灑得淋漓盡致。從聲音表現的角度上來看,雖為民族唱法的郝亮亮,在這首作品中并沒有使用傳統民族唱法集中明亮的音色,基本上以柔和的音色為主,甚至在中低音部分加入了更多“氣聲”的表達方法,使作品情感更加真實濃郁,符合作品本身意境,在高潮部分,整個身體共鳴腔體的運用,使情感得到充分釋放,酣暢淋漓。我們再來研究郝亮亮的聲樂學習之路,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師從旅居阿根廷男高音歌唱家、現任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系特聘聲樂教授和碩士生導師——晁浩建先生,這是一位在美聲唱法中頗有建樹的聲樂教授,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卻是一位民族唱法的教學成果——郝亮亮,這也是我們國家長期以來,聲樂界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長期共存發展的結果,兩種唱法本著為中國百姓服務的宗旨,在教育者自覺意識指導下,在演出市場自然選擇調控下,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的結果。從而使中國傳統的民族唱法表現力更加豐富,在保持民族風格的前提下,更加國際化。
二、中國創造性地發展了美聲唱法在中國作品中的運用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美聲唱法隨歸國留學生傳入,之后經過幾代人近七八十年的摸索和學習,我國歌者才逐漸掌握這門歌唱藝術,例如本屆金鐘獎的美聲評委廖昌永、莫華倫、張立萍、迪里拜爾等,均在國際頂尖聲樂比賽中取得驕人成績,并一直活躍在當今世界歌劇舞臺上,讓世界看到中國人學習美聲唱法的成果。但是,這僅僅限于用美聲唱法演唱外國作品,能用美聲唱法演唱好中國作品,[JP2]讓這種歌唱技巧為中國老百姓服務,還遠遠不夠。例如,怎么運用美聲唱法達到中國聲樂作品要求的字正腔圓,韻味純正?這個問題已經超越了傳統美聲唱法聲樂技巧和音樂表達的研究范疇,它需要把這種歌唱技術和中國作品的表達需要相結合,和中國老百姓的聲樂審美習慣相結合,在進一步研究、實踐的基礎上,達到二者的相對平衡、統一。[4][JP]
從本屆金鐘獎的表現來看,中國美聲唱法的教育工作者和歌者已開始研究及實踐解決這個問題,并逐漸掌握一些技巧。例如本人在觀摩本屆金鐘獎美聲組聲樂比賽后,從聽覺感受上來說,最明顯的感觸是:美聲組選手運用美聲唱法演唱中國作品能力提升,特別表現在咬字、吐字上較往年更加清晰,中國創造性地發展了傳統美聲唱法在中國作品中的運用。當然,這與近年來中國音樂金鐘獎組織者——政府的意識導向和賽制調整有直接關系,例如,本著“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在強調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理念的引導下,從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開始,聲樂比賽強化對中國作品的演唱,無論民族唱法還是美聲唱法,復賽由過去演唱兩首歌曲直接改成演唱一首中國作品,而且“一首定輸贏”,半決賽則要求必須演唱2005年以來的新中國作品,組委會明確表示鼓勵選手“會唱中國歌,唱好中國歌”。[5]此舉從賽制出發,確實有很好的導向作用,鼓勵參賽選手提高演唱中國作品的能力,提醒中國聲樂從業者,演唱還是要回到主要為中國老百姓服務的根本上來。經過第九屆金鐘獎的引導,很明顯,本屆金鐘獎在這個問題上有很明顯的進步。下面我選取兩位參賽選手分別做分析。
一是,獲得本次金鐘獎美聲組銀獎的王澤南。其本身是天津歌舞劇院國家二級演員,在參加本次比賽前,已參演過十幾部中國歌劇如《青春之歌》、《原野》、《傷逝》、《運河遙》等,并因成功飾演《青春之歌》中盧嘉川的角色,獲得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頒發的\"優秀表演獎\"。在本次比賽中,他除了演唱《夜與夢》、《冰涼的小手》等西方聲樂作品外,還演唱《故鄉》、《看青春中國如噴薄日出》兩首中國作品。常年的中國作品舞臺演出,已經將這位美聲唱法的男高音打磨得越來越成熟,比賽中,從基本的字正腔圓,到形式與內容的相對統一,王澤南完成得都很好,其實他就是一位美聲唱法在中國作品中運用的踐行者。是他不斷地摸索、實踐,創造性地發展了美聲唱法在中國作品中的運用,經過多年的舞臺錘煉,這次獲得銀獎也是實至名歸。
二是,獲得本次金鐘獎美聲組銅獎的馬飛。這位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并被學校選派至奧地利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留學深造的女高音,近年來一直活躍在國內外的舞臺上,在本次比賽中,她除了演唱《無詞歌》、《渴望回到美好的過去》等外國作品外,在半決賽中演唱了中國藝術歌曲《玫瑰三愿》,這首作品既要體現少女渴望幸福的熱烈心情,又要唱出當時封建專制社會背景下的壓抑心境,所以要求聲音的音色與氣息的配合要做得非常到位。我們再來看馬飛的歌唱技術,高音部分弱聲演唱一直是美聲唱法中的高難度技巧,而馬飛掌握了這個技術,所以在這首作品中,前段溫柔的吐露,后段急切的熱情在她的聲線中表現得惟妙惟肖,之后旋律通過模進和重復的手法將情緒[JP2]推至頂點,馬飛控制運用美聲唱法中整個共鳴腔體來表現,讓這首作品演繹表達得淋漓盡致、盡興暢懷。當然演唱中清晰的咬字吐字,中國古典風情藝術情緒的渲染,又一次架起了美聲唱法和中國藝術作品的橋梁,讓美聲唱法成為演唱此類具有濃郁藝術氣息中國作品的工具,從而使美聲唱法又一次打上了“中國”的標簽,使美聲唱法更加中國化。[JP]
綜上所述,無論是民族唱法的國際化還是美聲唱法的中國化,都是音樂發展過程中不同歌唱技術與中西方音樂文化的相互融合的結果,但技術永遠為作品服務,怎樣使用不同的演唱方法更好地表達作品是每位聲樂工作都者要不斷研究、探索的問題。
[參 考 文 獻]
[1]第十屆中國音樂金鐘獎主辦方.第十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廣州閉幕[EB/OL].人民網,2015-11-25.
[2]沈湘.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
[3]鄭寶華.中國民族聲樂與美聲唱法之比較研究[J].中國音樂,2005(01).
[4]王麗娜,郝寶珠.高師聲樂教學中關于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相互借鑒與融合之探究[J].人民音樂,2010(09).
[5]王雪珂.中國音樂金鐘獎聲樂比賽研究——以第九屆金鐘獎美聲、民族唱
法比賽為研究對象[D].華中師范大學,2014.
(責任編輯:章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