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實踐對舞蹈編排中如何把握舞蹈與音樂的關系問題進行了反思.從中發現了一些新問題并對此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為今后在音樂編舞實踐中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舞蹈;音樂;舞蹈編排;實踐與反思
中圖分類號:J70-0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2-0077-02
舞蹈與音樂既是藝術家庭中兩個不同的成員,又經常會被連在一起“做文章”。無論是縱向追溯古代樂舞形式的蓬勃發展,還是橫向分析世界各國各民族中經典化的舞蹈形式,隨樂而舞都是舞蹈呈現的一種最普遍方式,人們對這種方式的認同感已經達到了空前的高度。然而,到了現代藝術蓬勃發展的時期,一切常規事物的地位不再那么牢靠。藝術工作者們不斷對他們所感興趣的各個領域,做著打破常規的嘗試。舞蹈是否一定要與音樂結合?如今我們能否仍用“音樂視覺”的觀點認識舞蹈?“無聲而舞”會不會得到大家的認可?一系列有關舞蹈與音樂的問題便被現代藝術提了出來,時代的發展同時改變了物質人類和精神人類,作為思想的先鋒,藝術領域里很多問題都值得進行反思。因此,可以說這是一廣泛并涉及許多相關領域的研究課題。
很長時間以來,大家都在以不同的角度從兩者之間尋找至發現問題、理解問題的立足點。但從以往的研究成果看,各立足點偏于觀賞者。站在舞蹈之外來分析音樂與舞蹈的關系固然保持了一種客觀態度,使我們從理論上獲得啟示,當一個實際操作者直接面列具體問題的時候,獲得更多真買的體驗和重新思考的機會,往往與理論上的分析有背道而馳的觀點。因此,我們不得不承認理論分析與實際操作是看待事物時兩個完全不同的角度。實踐需要理論性的指導,而更具有意義的理論也是從實踐經驗中提煉出來的。以下便是本人在實踐的過程中總結的一些個人觀點,或許還無法形成嚴密且邏輯性強的理論,但由于這些觀點從實踐經驗中來、經過反復的思考和推敲,相信對理論的進一步形成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并對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一、音樂與舞蹈的和諧依靠內心感受
每一種音樂都有各自的風格、色彩和內容。音樂中傳達出來的是作曲家不同于他人的生命感受,而同樣編舞者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對生命的理解。在舞蹈音樂的選擇上,不論是從音樂的節奏、旋律還是意境出發,最終能夠起決定作用的還是這個音樂能否觸動你內心渴望舞動的靈魂。無論選擇何種形式的音樂和動作,其目的都是在代替自己的內心說話。如果對自己內心想要表達的內容有清醒的認識.加上渴望表達的沖動,那么你便具有了一半駕馭作品的能力。即使結果不那么令人滿意,至少也獲得了一次認識錯誤的機會。那另一半的能力也會從這一刻開始向你靠近。所以真正值得回味的東西存在于編創舞蹈時反復揣摩內心的過程中。當你的創作過程結束了,無論所呈現的結果怎樣,相比較于這個過程反倒顯得沒那么重要了。當然忠于內心感受不代表把自己封閉起來,聽取別人的建議也是非常重要的,那是一個從多個角度認識自己的方式。有的時候別人在某種程度上會比你更了解你自己,所以多參考別人的建議是在幫助自己更深入地忠于內心,更全面地認識自己。
這種忠于內心的創作狀態在具體的實踐中會幫助我們做出許多的判斷和選擇。如要想在音樂與舞蹈中找到一個最和諧的結合,讓二者在相互影響下相互交融,觸及最完美的切點,那么這時最好的方法就是關注自己的真實感覺,找到什么才是人對生命體驗的真實結果。只有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所以忠于自己的內心感受會讓一個編舞者以最小的翅膀飛向天空。說到這里,使我想起了對我觸動比較大的一個觀點——編舞技法只是一個梯子,最終目的是通過這個梯子來拼個人感受,個人的直覺。我曾經懷疑過自己是否具有這種感受與直覺的能力,但后來我在一些人的身上看到了一種力量。它使我相信感受與直覺是可以磨煉出來的,愛因斯坦對天才的描述也給了我一個很好的解釋。所以只要忠于內心去舞蹈,我們就是幸福的!
二、音樂不是唯一的舞動理由
當用音樂編排舞蹈時,類似的問題不斷困擾著我們。對一首樂曲產生了感受.在把它物化成動作后,這種感受會變得越來越淡,有的時候甚至完全消失或跳到了另一種感覺,這種不確定因素會反復游離于我們的思想中。就舞蹈而言,肢體是我們說話的工具,只有動起來才能表達舞蹈的語言。動作與我們的關系最為密切,仔細地分析它是我們每天要面對的工作,分析它的目的無非是讓它能夠與我們愉快地合作,把我們的語言說得更貼切、更完美。我想這應該算是動的理由吧!但有很多人都把音樂當成舞動起來的唯一理由,這樣的觀點顯然是對舞蹈本質問題認識模糊而形成的。經過實踐的反思,我試圖找到可以解釋的原因——對動的理由的忽視。動感優美的旋律、技巧豐富的動作等單純外在形式上的追求是舞蹈真正舞動的理由嗎?那不是在說明我們的語言沒有內容,是拿來“練練嘴”的,舞蹈主要目的是炫耀自己肢體,那可就真的褻瀆舞蹈藝術了。當然.無可否認在尊重內容的前提下,動人的音樂和新奇的動作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但卻不是唯一的目標。舞蹈是表達內心情感的肢體語言,它承擔著一種信息傳達的功能。如果不愿面對什么是動的理由,那么動作在他的身上就失去了語言的意義。所以,現在我認識到了,編者要想對自己的作品有掌控的能力,應該時而就要回頭看看,問問自己動的理由,使自己免于處在被動牽著鼻子走的尷尬境地。那么,在表達作品內容上到底應該如何擺正它們的位置?我個人理解的意思是,在表達一種感受時更需要的是合適的音樂和動作,但如果動感的音樂與新奇的動作同時都符合舞蹈表達的要求,那當然是上上之選,可以說這是在做選擇題中首選與備選的關系。所以,在編動作時首先要明確動的理由,尋找合適的表達方式,讓肢體語言的魅力得到充分的展現。
三、借音樂之題,用舞蹈發揮
音樂與舞蹈的碰撞能夠擦出藝術的火花,這是毫無疑問的,由于火花被擦出的方式不同,帶給人們的思考也不同。一是順著音樂給你指明的路,用舞蹈把作曲家融進音樂里的情感跳出來。盡可能詳細地了解音樂本身的內容和音樂背后的故事,只有在全面了解音樂及作曲家以后。創作出來的舞蹈才能說是相對忠于音樂的舞蹈。為什么說是相對呢?莊子已經給過我們答案:“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乎?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魚之樂乎?”不能說走這條路的編創者沒有動用想象力,把別人的東西拿來詮釋也是需要想象力的,只是其目的不是表達自己。在這個時代表達別人的情感已經無法滿足現代人復雜多樣的思維特點。在表達藝術方面我們應該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點,說屬于自己的語言,其實這同樣是在表達這個時代的語言。所以在面對音樂時我更提倡走第二條路——“借題發揮”。舞蹈不是幫作曲家說話的工具,是幫編舞家和舞蹈演員說話的工具。以自己的方式結構別人的語言是我們在運用音樂編舞中努力的另一個方向。與前者相比而言.我認為它更難走。首先就是要真正忠于自己的感受。我們每個人身上背負了太多的“應該”與“不應該”,真的不清楚什么是真實的自己。這在編舞中體現得尤為突出。雷同的內容,相似的形式,表達情感的單一,仿佛人性中就那么有限的幾種情感。當我們學會了站在別人的肩上看事物.那“我”在哪里?要想真正地了解自己還必須要放下包袱,挖掘內心的真我。充分動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兩者都是為藝術輸送新鮮血液的原動力。“借題發揮”就是要借別人的題做自己的文章。音樂的載體和色彩在創編時一定要遵循,但內容卻可以自己把握,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創編中把握音樂的良好狀態,既不是完全依托于音樂,包括載體、色彩和內容,單純用舞蹈的方式重復別人說過的話。也不能完全不受音樂的限制.達到所謂的無效且沒有力量的自由,那么音樂此時帶給你的意義就會丟失。所以,“借題發揮”這四個字每個人會有不同的理解,在理解它的過程中也是在理解音樂與舞蹈的關系。在此,我還是要強調“借題”的基礎上“發揮”更重要,更有意義。
這里所闡述的是在肯定音樂與舞蹈在藝術門類中相通性的前提下對其關系進行的思考,這種思考來源于實踐。每一個尊重舞蹈藝術的人都在實踐中探索著自己的方法.其目的就是讓兩者完美地契合,共同締造一部藝術精品。以上的認識是在實踐過程中思考得來的,理論上還有待予進一步的完善,還處在需要反復論證的階段,為此,等待著進一步在實踐中總結和論證。
[參 考 文 獻]
[1]鴻昀.舞蹈本體意識的凸顯——新時期舞蹈與音樂關系論爭概觀[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3(01).
[2]苗青.試論舞蹈與音樂的關系[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9(02).
(責任編輯:章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