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614.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2-0089-03
寫詞之前,我考慮音樂總是多于設計歌詞本身。對于歌詞音樂屬性的認識,太重要了!在這個問題上,是有幾種偏向的,我們萬不可犯片面性的錯誤。
中國的歌詞老祖謂之《詩經》,詩經是民歌集大成者,尤其是《風》與《小雅》諸篇,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古代民歌。民歌的語言十分樸實,是人民的語言,像口語一樣的隨隨便便,沒有矯柔造作之態和忸怩的架勢,而且極具節奏感。這個傳統一直斷斷續續延續至今,然而,也有時,這種老百姓語言的特色被官話扭曲了,尤其是中國歷史的那段時期(文革),語言被扭曲到沒有人味兒的程度,而只剩下音樂的程式軀殼。因此,音樂的內涵必須充實,豐滿,有內容。
現在,我們全國的詞家在文學語言上下的功夫相當大,歌詞語言改善了!然而,卻又出現了重視歌詞文學語言而忽視語言音樂特色的偏向。有的詞,文學上很到位,卻不宜譜曲。這就說明,歌詞只注意文學性而忽視音樂性,縱然是再有文學光澤的歌詞也難成文章。
歌詞作者必須懂些音樂,尤其要把握音樂的本質。
音樂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呢?我用一句我自撰的通俗說法就是感覺的情調和情調的感覺。像味覺之于舌,視覺之于目,聽覺之于耳,痛覺之于痕,感之于心,情之于神,淚之于喉哽,悲喜苦樂之于通身的感官。一句話,音樂是電觸神經的最富感覺的藝術,因此也是最能煽情的藝術。
音樂文學——歌詞的特質也必須兼顧文學與音樂雙重的特色,使其熔于一爐。語言是文學的,情調是音樂的,因之,寫詞之前,對所述之物與事,從情調上去努力把握,就尤為重要了。
情調是從作詞者在仔細觀察所要描寫的人與事之后,從其感覺上領悟到的一種情緒,一種律動,一種感受,一種只有作者才最能把握的基本思潮,這是最具體的、最富感情色彩的心緒。比如,我寫了那么多電視連續劇主題歌詞,往往都是先看那一摞一摞的本子,有的看到劇終,也找不到感覺,把握不住那個基本情調,這是最苦惱的時刻。比如,在寫《山不轉水轉》的時候,看了幾遍劇本,才把握住籠罩全劇那個“愚”字大氛圍。開土窯,也有愚的成分;驢兒有錢無文化又追求女主人公的作為,也透示著他愚到可愛的模樣;女主人公在婚姻問題上的表現,更從正面顯示出她戰“愚”的頑強,總之,把戰愚的情調把握住,也就把握了全劇,如此才憋出《昨天下了一夜雨》和《山不轉水轉》那兩首詞。其中“沒有憋死的牛,只有愚死的漢”成為統領與延伸全詞的詞眼。
大氣候、大氛圍、大環境的確立和把握,比細節.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它能使語言這一歌詞的基本要素有一個準確無誤的導向。
氛圍被你把握,律動為一定的節奏,才使你的語言有了歸宿。
一、歌詞漫筆
歌詞是歌曲的文學部分,因而有人稱它為音樂文學。歌詞只有和曲調有機結合,曲調娓娓動聽,歌詞膾炙人口,詞曲相得益彰,相輔相成,才有可能成為一首好歌。因此,詞作者盡量熟悉歌曲的表現形式和手法,則是掌握歌詞創作形象思維必不可少的一個條件。
一首短歌,更要求一唱就能唱到群眾的心中。給客觀事物以準確、生動、深刻的描繪,幾句話就能把事物的本質揭示出來。
詞曲結合,要求歌詞語言要有抑揚起伏的音調,音調構成歌詞語言的旋律美。文學語言本身固有的音調,就是歌曲旋律的一個依據。歌詞語言的自然腔調也是從人民的口語中來的。平仄相對,構成律詩的抑揚,歌詞雖然不必嚴格恪守,但要吸收這個傳統,使歌詞的音調起伏和所要表達的情緒相吻合,即腔調與情緒相吻合。就這一點而言,歌詞語言和詩歌朗誦藝術是相通的。
詞曲結合還要求歌詞語言有顯明的節奏。歌詞根據感情的變化,讀出輕重緩急的語氣,在每個音組(有時是一個詞,有時是一個詞組)之間又將語氣延長和停頓,這樣便形成這首詞的節奏。節奏是思想感情的推動機,一首詞有時有一個節奏型,有時段落之間予以節奏型的變化,節奏在表現和推進情緒的發展上,起很大作用。古人就重視它:“志微焦衰之音作,而民思憂;啴緩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粗歷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而民剛毅……”,(《樂記·樂言篇》)都說明情緒變化則節奏亦變。
韻律則是加強音調美和節奏感的粘合劑。由于詞句末尾的韻腳和諧,詞句之間得到呼應,使整段歌詞組成一個和諧的整體,這是我國詩詞的好傳統。服從內容善于選擇最恰 當的韻腳,韻腳選得準,符合詞的內容,相應的詞匯會徑直飛來;韻腳選偏了,就像封住語匯之門,進了死胡同一般令人窒息。選韻、順韻、鎖韻都應根據內容而靈活變化,擇意而用。
多體裁來源于生活的豐富多彩,貼近群眾并為群眾歌唱所用。適用于群眾情緒的可用齊唱、輪唱、小合唱、大合唱等體裁,這些體裁則擅長表現群眾的場面、集體的意志,表現人物情節的可用故事體的小敘事歌和說唱體,這種故事的敘述在歌曲中也是擅長于表現寓意深刻、情緒集中、精干而不瑣碎的題材;表現對話式或富于感情色彩題材的則適用于對唱和重唱體裁,饒有風趣而又可表演的則適用于小演唱或表演唱等等。
二、新與變
時代變了,會有許多東西不適應新時期的要求了,有許多基本上還適應新時期要求的東西,也要賦予新的內容和形式。這是一個歷史的必然,是一個潮流,它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奔騰澎湃地向前發展。
從某種意義上看,解放思想是文藝創作的規律,是文藝創作賴以發展的思想啟動力,是繁榮創作的關鍵。
清代詩論家葉燮曾就詩的發展,說過一段很發人深思的話:“詩之為道,未嘗一日不相續相禪而或息也?!边@“相續相禪”,指的就是繼承和發展的意思。繼承著過去的,讓位于新生的,這是天之道,也同時是一切文藝形式發展之道也?!磅嗍略鋈A,因時遞變”,這是古人對藝術發展的極精辟的論述。從《詩經》到《楚辭》,到《漢樂府》,到《唐詩》、《宋詞》、《元曲小令》,直至近體格律、自由詩體以及諸類正在派生著的新詩體,無一不是經歷著時代的變遷,而遞變著文藝的內容和形式,萬物處于不停息的變態之中。這個“變”字,真待我們細加品嚼,得其真諦。對藝術上抱殘守缺,因循守舊,不敢越雷池之一步者,確實有考察之必要。
這個“變”,絕不是無根基的亂變,倒是基于繼承多年來形成的,被實踐和廣大群眾檢驗并接受了的正確傳統的發展、變新和增華。在目前,對于我們來說,就是要基于現實主義傳統的變新,對于文藝創作上一切有意義的“另起爐灶”的大膽嘗試,不該過早地武斷地加以否定或妄加菲薄,也應當 允許人家試驗,最后,讓實踐這位崇高的權威來決定取舍。
變,不僅是文藝發展史所證實了的,也貫穿于每一次創作活動的始末,這也是文藝創作的規律所在。古人云:“夫自《三百篇》而下,三千余年之作者,其間節節相生,如環之不斷,如四時之序,衰旺相循而生物,而成物,息息不停,無可或間也。夫惟前者啟之,而后者承之而益之,前者‘創’之,而后者因之而廣大之。使前者未有是言,則后者亦能如前者之初有是言;前者已有是言,后者乃能因前者之言而另為他言。總之,后人無前人,何以有其端緒;前人無后人,何以競引申乎!由是言之,詩至《三百篇》以至于今,此中,終始相輔相成之故,乃豁明矣,豈可以臆劃而妄斷者哉!”這里,很明白地闡述了“因”與“創”的關系。創新不忘因故,因故導致創新,其實又都在體現一個“變”字。
就拿群眾歌曲來說,過去漫長的歲月,形成了我國群眾歌曲的優秀傳統。對于這個豐富的優秀傳統,可以列出若干方面,其中,時代特點,民族形式,群眾喜聞樂見,恐怕是最為醒目的了??v觀群眾歌曲創作,也不能離開一個變字。20世紀30 年代的群眾歌曲的風格,即有30 年代發展的特點和30 年代群眾所喜聞樂見的群眾歌曲的內容和形式。群眾歌曲也者,抒發了群眾的心理狀態,又用著群眾所易于接受的形式去完成這一抒發,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生活特點,就成了那個時代的有代表性的歌聲,如30年代的《義勇軍進行曲》等等。到了40 年代,又使群眾歌曲染上了40 年代的特點,又誕生了像《太行山上》、《到敵人后方去》等等。解放戰爭時期以及過后的每一個歷史時期,都使群眾歌曲打上了那個時代的鮮明烙印。至于到了目前,我國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期,群眾歌曲又該是個什么樣子,不能不使廣大作者思考、摸索、實踐、創造。但有一點卻是確定無疑的,新時期的群眾歌曲,無論就它的內容和形式來說,絕非過往時代的刻板不變的再現。就它表現的廣度和深度,就它的題材范圍,就它的接受對象,就它的細微分類,就它的語言風格,就它的伴奏形式等等,絕不會等同于過去的群眾歌曲,一定會有一個新的變化,一定會賦予新時期的新特點,特別是一定會賦予新時期“現代化”的特點,使新時期的群眾歌曲,既繼承著時代性、戰斗性、民族性和群眾性的優秀傳統,又賦予這傳統以新的因素,謂之“踵事增華,因時遞變”。至于一提起群眾歌曲,就認定只是重拍強音小樂段的簡單劃一的看法,就更顯得幼稚可笑了。前些年,“十五首群眾喜愛的歌曲”的迅速傳播,以及許多用過去的眼光看之絕非“群眾歌曲”的群眾歌曲之被群眾廣泛傳唱,更多抒情歌曲沖人民群眾歌曲行列的事實,甚至一向認為只能獨唱卻被群眾合而唱之的新曲目的出現,都雄辯地證明新與變的道理。這個變,就變在群眾歌曲的概念比過往時代新穎得多,廣泛得多,如果我們的認識,特別是那些對作品握有阻止和放行之權的同志的認識,不增加對群眾歌曲之新的認識,就必然會有本來是很好的群眾歌曲,竟在它未出世之前,就被以“不是群眾歌曲”而過早地毀掉,想起來,這也是怪可惜的。
又比如,對于民族風格、民間色彩、地方色彩的認識上,也應變一變,就拿民歌來說,那個時期的民歌,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生活,以那個時期的觀點表現著抒發著那個時期的場景,因而也賦予了民歌的那個時期的特點。今天,我們用它來表現新的人物、新的生活,不變變,能行得通嗎?我看行不通。那種一提“民族民間”就用舊的格調劃一規范,圈定而不可越軌,硬性規定:必須像這像那……結果也是極容易讓絢麗多姿的民族民間之花,變作貧血單調的干枝枯葉。如果今人用舊瓶裝新酒,不變變舊瓶的裝潢樣式,不擦擦舊瓶因年久而沾上的油垢,不貼個新的標碼,再說它“民族民間”,也會受到曾經喜愛民族民間的群眾的冷遇;相反,同樣是民族民間風格,作者及表演者卻從各方面賦予了新的手法,從旋律到語氣,從節奏到曲式,從演唱到伴奏形式都給以新的豐富和變化,群眾就買他的賬,這里,也是個“變”字在閃光!
至于樂器變革歷史,更加證明“因時遞變”的道理。胡琴羌笛之劃入國樂,姑且不說,就是外國樂器,又何嘗不可變之而為我用?舉世都承認了的具有豐富表現力和優美音色的西洋樂器,又何嘗不可參與我民族樂器之列,共同彈奏我民族熟知的歌調?又有何不可被吸收為充實我民族樂器的音色之中,使我民族器樂除保留其固有的民族特色,又兼收外來器樂之美?最近,六弦琴、電吉他、電琵琶、電子琴的某些音色和表現功能之適度運用,并被我廣大青年所喜愛,以及可以預見到的一個樂器改革的新浪潮的必然興起,都將告訴我們,它們也會變的,也不會永遠永遠就是那個老樣子!
古人所說:“上古之音樂,擊土鼓而歌康衢,其后乃有絲、竹、匏、革之制,流至于今,極于九宮南譜。聲律之妙日新月異、若必返古而聽擊壤之歌,斯為樂乎!”古人尚識音樂四聲之變新,今人怎能死守一格而拒變于外?
實踐將不斷地證明,解放思想是不可抗拒的潮流,解放思想是繁榮創作的關鍵?!吧w自有天地以來,古今世運氣數,遞變以相禪,此理也,亦勢也,無事無物不然,寧獨詩之一道,繆固而不變乎!”,“乾坤一日不息,則人之智慧心思,必無盡與窮之日。”其中,變化之趨勢,革新之要領,今人應比古人領會得更加深刻才對。一池活水,不可僵化,否則,怎“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呢!
三、標新立異與出奇制勝
初學寫作,不論作詞、作曲,還是作其他文體的,都免不了先從書本上學人家的“作法”,常常走“照葫蘆畫瓢”的路。
其實,照葫蘆畫瓢并不容易,有人學了好一陣子,也畫不出原來那支瓢,因為世上并無兩個完全一樣的東西。說是照著它畫,畫出來的還是屬于你的那個。
因此,從廣義上說,創新才是真正的創作。
立志出奇制勝,立志標新立異,首先是建立在對同類題材作品的調查研究上!這就給我們一個啟迪:一個作者信息不通是一定會誤入閉門造車的窘境的。
有人問我:“張老,您在家很少出門,怎么啥都知道?”我也沒什么奧秘,只不過每年要花好多銀子訂許多雜志,那不就是我的耳目嗎?還有,我聽到不少非音樂部門人士的各類反應,這不也是我的助聽器嗎?另外,最最重要的一招是作者要當細心人,支著耳朵要善聽,睜著眼睛要細看,邁開雙腳要勤走,留著心眼兒要常想。道聽途說也好,細察密訪也好,總之要常處在思考之中。
橫的跨越是指對當代流行趨勢的研究。從同代人的創作成就中吸收養料。三人同行,必有我師。我對當代詞曲作家的創作可以說,常常處在學習狀態之中;喬羽寫詞的嚴謹,凱傳寫詞的韜略,曉光的清麗詞風,任衛新詞章的巧妙,黃淑子的情歌,曾憲瑞的聰穎構思,馬金星的詞章瀟灑,石順義的勤勉等等,都曾為我所學;就是地方業余作者的貼近生活的豐盛內涵之作,也為我所垂青。
光研究詞的信息遠遠不夠,還要研究當代作曲家的曲風要領,還要研究港臺及外國的創作流派,這里我就不一一贅述了。
縱的跨越是指從歷史的沿革中看詞風的必然走向,這里大有文章可作。從中國古典詩詞到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詩的代表作,一直到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直到新時期之前這段創作,還遠遠沒進行科學的總結。我們不是理論工作者,但,我們要研究它們的優與劣,
我認為最難的莫屬自我超越了,特別是已經寫出些為人稱道的作品之后,超越自己就更加艱難。
(責任編輯:劉申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