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黎英海先生在創作改編鋼琴曲《夕陽簫鼓》時,巧妙地將空五度和弦等民族音樂創作技術運用在“舶來之物”——鋼琴樂器上,使鋼琴音樂走進尋常百姓家,令世界感受到東方音樂的古典神韻。數十年來,該作品引起廣泛音樂愛好者的深度解讀。本文透過創作技法,品味藝術意境,展現作品身后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探索在演奏中應該具備的修為。
[關鍵詞]《夕陽簫鼓》;山水情懷;演奏之道
中圖分類號:J6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8-0042-02
一、作品的文化內涵
歷史記載,詩與樂從古代《詩詞》起,聯稱并舉。其中,《尚書·堯典》記載:“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詩歌表達情懷,歌唱抒發情懷,聲音(宮、商、角、徵、羽)與律呂相和,助于抒發情懷。一切皆因興而起,有感而發。生活中,聽樂賞景、飲酒作詩是中國文人生活的常態。《夕陽簫鼓》背后的改創歷程更加充分展現了音樂與詩歌的緊密聯系。作品最初為一首琵琶獨奏曲,1875年無錫吳畹卿的手抄本中有記載。至1895年,作品由六段發展為十段。每段前均附上小標題,如:江樓鐘鼓、臨水斜陽、月上東山等,立意取自唐代詩人白居易長詩《琵琶行》。至大約20世紀20年代,演奏形式從獨奏發展為民樂合奏,更名為《春江花月夜》。本曲作者終身致力于民族和聲理論的研究,在民樂合奏形式的基礎上結合鋼琴聲音特點改編成鋼琴作品《夕陽簫鼓》。從情景意象的角度上看,有人認為此曲更符合張若虛(唐)的《春江花月夜》詩中意境。
詩歌用文字彈奏和諧樂章,音樂用音符編織動人詩句。不同的表達方式,卻同在浸潤心靈圣土,開拓美麗視野。無論是立意,還是情景意象,詩詞《琵琶行》和《春江花月夜》所展現的情、境,與音樂作品《夕陽簫鼓》相得益彰,為演奏作品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養料,值得音樂愛好者們深入剖析。
《琵琶行》大體分為四個部分。從“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可分為第一部分,江上待客,偶遇琵琶女。“尋聲”、“移船”、“添酒”、“千呼萬喚”等用詞情真意切,使讀者身臨其境,體會到從忽聞琵琶聲的欣喜、驚訝至千回路轉后相見的暢然。從“轉抽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至“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為第二部分,描繪琵琶女演奏時的聲情并茂。演奏中的一招一式中,未成曲調先有氣韻?!班朽星星小比缛苏Z,訴說人間哀怨。曲停意未盡,在“留白”的時空中遐想連篇。唯有江面上的一輪秋月,靜靜地,似乎讀懂了人心。“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贝瞬糠譃榈谌⑺牟糠?。感同身受的情懷,在悲嘆琵琶女的命運,又在感慨自己不得意的人生。此番觸景生情的嘆息,出自讀者、又似是作者或琵琶女。五味雜陳的人間百態在琴聲中、意境中超脫,并恬淡起來。
《春江花月夜》以景(夜、春、江、月、花)為基點,描繪夜色朦朧的春江潮水與月交相輝映的各種景致?!按航彼B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比绱擞撵o空曠的景色令人深思,陷入無限哀愁,引發離別思念的情愁。使作者借月思人,借月抒情,站在宇宙的角度,發出一系列有關人生的游子感嘆?!叭松鸁o窮已,江月年年至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月亮還是那輪明月,而人卻代代相傳、更替不止。幾許淡定中窺見作者敏銳、細膩之心。
《琵琶行》以琵琶女為主線,敘事中隱述個人的不幸,表達人生失意。《春江花月夜》以描繪景色為主線,以景引發對人生、哲學的理性思考。可見,兩首詩的寫作手法大相徑庭。不同的手法卻同在山水間抒發了中國文人的情懷。在措辭中,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如《琵琶行》中“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中的“無言”,《春江花月夜》中“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中的“生”字。這種手法妙筆生輝,賦予景物靈性和活的生機。與山水親近,受自然的洗禮,早已分不清哪是山水,哪是人心。似水滴輕濺,江花初放。山水與我共生,我與山水共融。人生不幸遭遇使身心疲乏困頓,消極之情在山水中融解。與境遇相同之人相論,憤恨之緒在山水中消解。縱觀宇宙,千奇百怪在山水中得到和諧統一。如此蒼茫、深闊的山水情懷展現無遺。
二、山水畫面在《夕陽簫鼓》中的呈現
基于農耕文明,受儒家的“禮樂”、道家的“靜虛”思想影響,中國文人敬天重地,將自己對人生、宇宙的情懷寄托于山水間。通過觀、興,音樂與詩歌同出一轍,在音響效果制造的意境中,展現出一幅幅流動的山水畫。情、景在流動藝術中的交融,使文人的山水情懷得以釋放。由中國民樂古曲改編的《夕陽簫鼓》中,黎英海先生采用連環扣、逐級模進的寫法,使旋律咬尾循環,不斷向外擴充發展。旋律韻味似古人吟詩時的起—承—轉—合,古風味十足,符合中國古典的審美情趣。作者巧妙地采用了各種中國元素,來描繪風景如畫的春江花月夜。
1裝飾音的運用。下圖為作品的引子部分(3-7小節)。運用了短琶音(第3小節)、前倚音(第4、5小節)、顫音(第6、7小節),鋼琴特有的音質制造出月色下波光粼粼的江面,惟妙惟肖。
2模仿傳統民族樂器的音色.如此部分的第6小節,模仿了古箏的刮奏,形象表現出此起彼伏的江水。
3采用民族五聲性的和弦。如:第3小節雙手齊奏的第一個和弦就是空五度的和弦。充足的兩拍長度結合短琶音的彈法,使音響足夠延伸開來,淡雅豐富的音韻得以體現。
三、演奏之道
道,中國古典哲學范疇概念。由感悟和思辨出來的道,是世界的本質、本原,不可用言語來定義,卻又無處不在。莊子在此基礎上繼續發展,提出“夫體道者,天下君子之所系焉”(出自《莊子·知北游》)。天下君子在安頓現世時,應該在精神上與道合一。生活中處處在修行,處處可悟道。演奏作品,在演奏中體道、悟道,尋出演奏的本質內涵,即為演奏之道。雖說道與技兩者密不可分,卻重在技之中見道。因此,在演奏中,如何道法自然,把握美的意境,真正體現中國文人的山水情懷呢?如何從演奏中超越,在精神上悟道呢?這兩個問題才是演奏道法真正探尋的精髓。演奏之道應該抓住以下幾點,達到體道、悟道的人生體驗。
1天人合一、人琴合一。
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天地、四時、萬物隨著斗轉星移,在時間的消逝中緘默、包容著一切。如此無極限的寬廣,使田園詩人陶淵明發出“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的感嘆,更使當代文化大家余秋雨在《山畫之書》中發出“人來于塵土,將歸于塵土”的感慨。放下芥蒂,眾生平等。懷揣平常心、悲憫心,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反觀演奏,只有琴與人達到合二為一的默契,掌握鋼琴的性能,才能通過演奏上升到表達天人合一 境界。而默契需要熟能生巧,在不斷的練習中消除對鋼琴的敬畏感和恐懼感。在日積月累中,消除技術對演奏者的障礙,使演奏者雖不以目視,但手中有料,未成曲調先有情。最終,精神獲得自由和解放。
2以觀照達到心齋、坐忘的狀態。
《樂記·樂論》中記載:“樂由中出,故靜。”音樂將內心深處隱藏的情感表達出來。此情感自然而然從人性根源地發出。作者根據生活情感體驗進行音樂創作,欲通過音符進行情感表達,使靜態的音符賦予深刻的靈性。演奏者結合自身的閱歷,試圖在面對音符時,深挖出作者潛藏在旋律內的藝術內涵,最后盡善盡美地詮釋出來。只有對作品發自內心的感同身受,才有進行完美詮釋的可能。因此,通過觀照修煉內心至關重要。
觀照,猶如一面鏡子,照的不是繁華似錦,而是自己的內心。放空內心,使心沉靜,從各種欲望中擺脫出來,突破世俗設定的各種局限、各類障壁。當面對萬事萬物時,虛懷若谷,役物而不役于物。讓萬物走進心靈,接受滋養,自然展現。使心在虛靜中達到坐齋、忘我的狀態。當心呈現出坐齋、忘我的狀態時,才能真正客觀認識參照物。同樣的心境在演奏中,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內涵,把握作品的意境。擯棄只有技術沒有音樂的演奏,讓音樂入駐心靈。觀照中的潛心修行,由心向外提升的情感通過演奏技術的運用,表達思想情感,此乃堪稱演奏之道。
結束語
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如滔滔江水頤養著中華子孫。中國鋼琴作品是中國文化的結晶。鋼琴演奏不是機械的運動,而是文化展示的一種方式。中國鋼琴作品的演奏既是技術積累的質變,更是厚重的文化修養。鋼琴曲《夕陽簫鼓》的創作改編及演奏很好地說明了這些。
[參 考 文 獻]
[1]林谷芳,孫小寧.觀照[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
[2]王蒙.老子十八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3]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4]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
[5]修海林.論嵇康的美學思想[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