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趙季平先生是以“高產”而著稱的作曲家、其創作領域非常廣泛,其聲樂作品有人們熟知的《大宅門》、《好漢歌》、《斷橋遺夢》、《知己紅顏》、《幽蘭操》、《關雎》等。趙季平的藝術歌曲旋律簡單優美、意蘊悠長,古詩詞曲韻律、音律與詩歌結合完美,具有藝術性、文學性、內涵性,并能迎合大眾口味而富有時代性。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著自己的態度、命題和風格,每一個創作領域都具有歸納梳理的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趙季平;古詩詞;藝術歌曲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8-0087-02
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是西方藝術歌曲傳入中國后衍生的、是中西音樂文化結合的產物、是音樂與中國文學真正融為一體的體裁。中國漢字的聲調分為四聲,有抑揚頓挫,古詩詞本身就具有音調,可吟可誦。春秋戰國時期的《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集,詩詞的按音調吟誦自成音樂;唐代音樂與詩歌同等重要,把詩歌已成的曲調與現成的音樂相結合;宋代后,新的音樂形式和詩歌形式不斷出現:詞牌、散曲等,創作者運用各種創作手法:平仄關系、宮調體系等;當代作曲家們運用西方創作技法來表達中國詩詞所特有的神韻,用具有民族特性的和聲、調性來體現民族氣質和民族風格。
一、趙季平與古詩詞藝術歌曲溯源
趙季平是當今中國樂壇具有傳奇色彩的著名作曲家,他的音樂創作領域非常之廣:聲樂中有合唱、獨唱,器樂中有民族管弦樂、交響樂等。在趙季平諸多膾炙人口的聲樂作品中,他不斷地在創造著經典,從《黃土地》到《斷橋遺夢》再到《幽蘭操》無不體現趙先生強烈的民族風格和深厚的中國情懷。
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他漸漸從影視創作領地淡出,向純音樂創作縱深,開始步入全新創作領域——藝術歌曲。當現代作曲技法成為創作主流技法、不協和音和轉調觀念成為作曲家們高頻追求時,趙季平似乎仍然保持自己的創作方向——立足民間、回歸傳統。自2014年“兩會”中對傳統文化的提出,趙季平在新華網采訪時說道:“弘揚中華文化精髓。傳統文化的根脈不能斷,現在實際上在這方面我們是有缺失的,所以,我有意識地在‘兩會’這一被全民高度關注期間提出這個問題。”作為作曲家,他認為有義務和責任在傳統文化層面做更深入的思考;作為一個有責任心和使命感的人,他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意識付諸于自己的創作之中,因此,在民族性的基礎上追求與傳統文化的契合,他創作了“唐詩十首”。這十首古詩詞藝術歌曲均用中國傳統的七聲調式創作,無調式外音,用音古典質樸卻暗合了唐詩語言精練的特點,使音樂與詩詞渾然天成。
在《趙季平創作歌曲精選》一書中《陽關三疊》這一章中,專門收錄了《別董大》、《峨眉山月歌》、《怨情》、《佳節思親》、《靜夜思》、《清平調三章》、《陽關三疊》、《永王東巡歌》《幽蘭操》、《黃鶴樓》等,這十首古詩詞曲作品均以唐詩為題材。西安是唐朝舊都,是趙季平長期生活的地方,從小生活在博物館旁,中國歷史耳濡目染,絢麗多姿的唐三彩和墓葬壁畫、博物館里陳列的唐三彩駱駝上的樂妓童、笙、琵琶、鼓樂都讓他流連忘返。他對唐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創作的《夢回大唐》交響民樂,在西安和大唐芙蓉園里久演不衰;還有他以唐代一個詞牌,創作的大提琴與室內樂《關山月》在美國演出時獲得“音樂精靈”的美稱。
趙季平認為:中國唐代之所以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就是她具有包容性,唐文化有著“有容乃大”的文化氣派,西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沿途又吸納了多地域民族音樂,中國古詩的巔峰輝煌時期也是在唐朝,基于對唐文化的熱愛及博大精深的唐文化,以唐詩為題材來創作藝術歌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趙季平古詩詞曲的風格特點
趙季平的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創作如同他的其他聲樂作品一樣,并沒有追求復雜的結構形式、新的音響效果及不協和音,而是遵循中國古詩詞簡單規整的結構特點、用簡單樸實的音樂來表達深刻內涵的內容。
1結構簡單、調式古樸
中國詩詞大多結構規整,五字即成句,四句即成文的特點,中國漢語的最小單位是漢字,漢字在語音上的體現是音節,一個漢字擁有一個音節,趙季平為唐詩譜曲時考慮到了音節的情況,除旋律線條較長而歌詞較短的情況之外,少見一字多音。如李白的《清平調三章》中除“欄”[JP2]字配以三個音,其他二字皆以長時值的兩拍甚至五拍半的單音譜寫。此外還有《幽蘭操》、《黃鶴樓》均采用一字一音的譜寫模式。趙季平在用音上也遵循了唐詩簡練的語言風格。[JP]
在十首唐詩作品中,他都使用了中國傳統七聲調式,較多使用同宮與旋宮轉調的技法,如《別董大》這首歌曲為同宮轉調。由D宮商調式轉為D宮羽調式,然后又轉為D宮角調式。再如《佳節倍思》中,旋宮為主,前半段使用C宮調式,后半段則變換宮音,使用旋宮手法將調式轉為F宮羽調式。趙季平在創作這幾首唐詩詞曲是完全恪守傳統作曲技法、遵循民族調式轉換方法暗合了唐詩簡單的結構、精煉的語句,形成了古樸、典雅的意韻。
對于比較簡短的詩詞,在保證原有詩詞不被改動的同時,為了增強歌曲的音樂完整性以及更充分地表達詩的韻律,他運用了整段歌詞的重復、加入輔助詞和獨唱加合唱的形式。如唐代李白的《峨眉山月歌》、王維的《凝碧池》就是將整個樂句重復兩遍。在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在整段詩句重復兩遍的基礎上,每一遍后面加入“嗯,少一人”的重復,從而加強了詩詞所表達的情感。在李白的《靜夜思》中加入了合唱,在詩詞第一遍結束后用合唱“噢!低頭思故鄉”作為過渡句使音樂更加連貫流暢、表達更為豐富。
2題材高貴典雅、內涵豐厚
古詩詞藝術歌曲《幽蘭操》,為唐代詩人韓愈的詩詞,“蘭之猗猗、揚揚其香”蘭花只為王者而開只為王者而香,蘭花平時隱于幽谷中,不開花時與群草無異,只有王者才能識其意蘊從而去深山尋訪。趙季平對傳統古詩詞創作的理解,借花言志。用古琴醇厚沉靜的音色與小提琴含蓄典雅的音色有機組合,讓女高音抒情委婉的音色成為一種主要樂器,立體地呈現出“蘭花如君子”般經歷了眾多苦寒和無數的沉淀才有的沉穩、典雅和高貴,雖居深谷,幽香尤濃,此等品格,唯有高貴者明辨。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關雎》為“風”詩之首。“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關雎》不僅是《詩經》中的首篇,也是知名度最高的一篇,更是中國藝術之源。據悉:趙季平開始為古詩譜曲, 就是以之為開篇。古詩詞曲《關雎》旋律簡潔質樸、曲調空靈、風格清麗是典型的羽調式風格,再現性的三部曲式結構與原文歌詩章句結構相契合,足見作曲家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趙季平曾說,他非常喜歡把更多對詩詞的理解和這種藝術主張表現在自己的創作中,也讓大家更喜歡這些傳世文學同音樂的結合。讓現代和古代對話,更好地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1]這就是趙先生對人生的思考以及對音樂藝術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三、趙季平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解讀
古詩詞藝術歌曲是以古詩詞為歌詞,古詩詞的審美意蘊是以漢族語言為特征,漢語是由聲母和韻母組成,強調語音與聲調的高度統一、字與聲的完美結合。趙季平的聲樂作品中除了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具有強烈的時代感,趙季平曾經說:“并不是用一兩件民族樂器就是民族風格, 民族風格最根本的是用民族素材來表現民族的心理素質和精神風貌。”因此,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繹是民族風格特色與現代審美觀念的統一結合
1音與聲的結合、韻與轍的配合
現代拼音出現之前并無韻母之說,但也已有了“十三轍”等完善的音韻概念,應該說歌唱對于韻母的要求嚴格程度高于對聲母的要求,因為韻母是文字語音的主體,在發聲中用來延長的部分。對韻母的良好處理可明顯增加聲樂的可欣賞
性。唐詩格律性的最重要特征是將音韻美展現得淋漓盡致,因此特別是在對唐詩歌曲的演唱中,對韻母的處理更應注意。
2三種唱法結合的全新詮釋
趙季平認同自己所創作的古詩詞藝術歌曲用西洋唱法、民族唱法和戲曲行腔融為一體的演唱方式。他提出:唐詩宋詞本來就是曲子詞,而中國傳統戲曲都是元曲演變發展而來,所以在用音樂演繹古詩詞時加入傳統戲曲的行腔歸韻,本身就是對傳統在文化上的尊重。在演唱中以西洋唱法為基礎,更是科學性的要求,也是中國聲樂發展融入世界的必經之道。歌曲《關雎》就是張寧佳老師把中國戲曲的韻律之美與科學的發聲之美有機結合在一起。
結語
趙季平的藝術歌曲旋律簡單優美、意蘊悠長,古詩詞曲韻律、音律與詩歌結合完美,具有藝術性、文學性、內涵性,并能迎合大眾口味而富有時代性。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著自己的態度、命題和風格,每一個創作領域都具有歸納梳理的意義和價值。逐字逐句地解讀已經不是學習中國古典詩詞唯一的方法,通過古典詩詞音樂的傳播進行學習與欣賞更加適應大多數年輕人的學習需求,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播中國古典詩詞文化有了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介入,有了趙季平這樣的作曲家,我國上下五千年文化更會源遠流長。
[參 考 文 獻]
[1]賀雙桃.論趙季平部分聲樂作品的創作思想與演唱風格的整體特征[D].湖南師范大學, 2011.
[2]高靜.趙季平十首唐詩藝術歌曲的創作與演唱研究[J].藝術百家,2016 (01).
[3]劉蓉. 趙季平 立足民間 回歸傳統——趙季平訪談錄[J] 交響 ,2014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