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縱觀搖滾樂的歷史沿革,它每一次音樂風格方面的變化或轉向都與人類社會文化發展的節點性事件息息相關,其本身就是一個經典的文化現象。它的表現形式、音樂風格以及受眾群體都有著近似的符號特征,它們也是特定的社會文化所熏染之后的結果。
[關鍵詞]搖滾樂;文化;思考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8-0089-02
搖滾樂,英文原詞為“Rock and Roll”,從字面上理解既是“搖和滾”,最初這個詞組是帶有一定色情因素在里面的,因為它所隱喻的就是男歡女愛之事,并且是對男女房事的具體動作的描述。因此,“Rock and Roll”是一種帶有鄙視、污蔑和詆毀的稱謂,而被冠以此名號的音樂風格也是飽受非議的。搖滾樂在爭議中成長和壯大,慢慢由邊緣形態轉變為主流形態。
一、搖滾樂的文化根基
搖滾樂是典型的白人音樂,從其誕生、發展直至壯大主要都是白人音樂人參與其中(也有少量有色人種),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的就是,搖滾樂還因該被理解為是一種白人化了的黑人音樂。因為從音樂風格方面來看,搖滾樂就是白人鄉村音樂和黑人布魯斯(節奏布魯斯)音樂融合之后的產物;并且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節奏布魯斯對搖滾樂的貢獻更大。畢竟,快速、激烈、亢奮的音樂是搖滾樂的基石,而節奏布魯斯正是這些特征的直接來源(鄉村音樂以委婉見長)。其實,鄉村音樂和布魯斯各自都有著自身的發展軌跡,并且它們的發展歷史都比搖滾樂要長,它們本身是兩條平行發展的態勢并無交集,各自都合理地存在于各自的族群之中。但是,文化的發展是離不開交融和互通的,隨著時間的延續,美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族群結構十分豐富,相應的文化也呈現出復雜多變的特點;各民族之間文化的交融是不可避免的。而在文化層面的互通現象中,音樂藝術的交融顯得更加方便和積極。搖滾樂正是在這種歷史淵源下誕生的,而它的誕生并不是一個偶然的文化事件,而是需要具備特定的社會背景作為前提條件的。
二、搖滾樂誕生的社會背景分析
搖滾樂是一個新有名詞,它的誕生時間是1951年,當時美國克里夫蘭電臺的一位名叫艾倫·弗里德(Alan Freed)的白人DJ從一首1947年問世的節奏布魯斯歌曲《We’re Gonna Rock, We’re Gonna Roll》(我們要去搖,我們要去滾)中找到靈感,將這類型的歌曲統稱為“Rock and Roll”,在這之前它從來都未曾出現在人們的思維之中。但是,名稱的形成并不意味著搖滾樂的正式誕生,因為當時搖滾樂在大眾心目中還是一個非主流的、另類的音樂風格,不被大眾主流所接受,甚至被主流音樂界人士斥為“粗野”,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它還是一個充滿有色人種特質的音樂風格(節奏布魯斯風格明顯)。因此,在這樣的一個情形之下,搖滾樂是如何自我救贖走向主流的呢?這就與美國當時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系列問題相關了。
美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綜合國力獲得了迅猛的發展,成為當時兩大超級強國之一。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上升,失業率下降,就業率上升,美國社會出現了一股生育高峰(1946年—1964年),在這18年中共有7590多萬的嬰兒出生,這一批嬰兒被稱為“嬰兒潮一代”。這一代人出生后正是美國工業化進程加速期,生活富足且安逸,壓力小,備受父母寵愛;到了20世紀50年代之后,就形成了一批叛逆、自私、尋求抗爭、躁動的青少年群體。這一代人在尋求符合自己心理預期的音樂形式,這就為搖滾樂的出現提供了可能;因為,對上一輩人所痛斥的搖滾樂的喜愛正好能迎合他們所崇尚個性解放的心理預期。此外,也正因為有了這樣一批數量龐大的“躁動的一代”,才使得鄉村音樂和節奏布魯斯這兩種音樂之間的融合變得更快。要知道,只要有足夠強的需求,那么社會中必然會有人做出相應的研究和思考從而去滿足這些需求——這些人或許來自一些善于投機的音樂家,也或許就是來自那“躁動的一代”中的一員。無論是出于何種原因,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之后,1955年電影《黑板叢林》中的插曲《晝夜搖滾》(Rock Around the Clock)在青少年群體中引起強烈反響,并迅速走紅,演唱者比爾·哈利也成為第一位搖滾明星,搖滾樂正式確立。
三、搖滾樂風格演變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搖滾樂音樂風格從誕生之日起至今一直都在發展演變,其衍生出來的流派也比較多,從宏觀上我們可以把搖滾樂劃分為早期搖滾樂、軟搖滾樂、硬搖滾樂與電子搖滾樂4個部分。它們每一個類型的出現都是和當時美國的社會環境息息相關。
⑴早期搖滾樂
早期搖滾樂的音樂風格主要以鄉村音樂和節奏布魯斯為顯著特點,慢歌中主要體現鄉村音樂的特質(內含慢板布魯斯特點),快歌中主要體現節奏布魯斯的音樂元素;并且伴奏樂器都為原聲演奏,比如吉他以電箱琴為主,即便是電吉他也是原聲演奏(失真效果器還未出現)。這種音樂風格與當時社會文化的發展程度是有密切關聯的,當時主流群體所鐘愛的都是爵士(冷爵士)、鄉村音樂或布魯斯音樂,每種音樂都有自身的風格特點;而將鄉村音樂和節奏布魯斯進行融合之后所形成的音樂,在當時看來就是一個十足的“怪胎”,充滿前衛和激進的思想內涵,而這一切正是被當時“躁動的一代”所推崇、膜拜。我們從當時最炙手可熱的搖滾巨星貓王(Elvis Aron Presley)以及甲殼蟲樂隊(The Beatles)的音樂中就可以體會到早期搖滾樂的音樂特點所為何了。
⑵軟搖滾樂
對比早期搖滾樂來說,軟搖滾樂的節奏律動不像節奏布魯斯那樣劇烈,歌曲編曲更加復雜,篇幅更長,速度以慢速最為常見,曲風與鄉村音樂有相似之處,所以軟搖滾也被稱為鄉村搖滾樂。軟搖滾的出現是20世紀70年代美國社會經濟蕭條、失業率上升、越戰、水門事件等系列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的結果,需要指出的是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搖滾樂發生了向兩個極端發展的趨勢,一部分向“軟”的方向發展,形成軟搖滾風格,另一部分向“硬”的方向發展,形成硬搖滾風格。這也好理解,當原先穩定、安逸的生活一去不復返了,經濟形勢嚴峻起來,國際形勢日益復雜,人們心態必然走向極端。軟搖滾代表樂隊是老鷹樂隊。
⑶硬搖滾樂
硬搖滾的出現科技進步和社會人文環境變化雙重因素影響下的結果。社會人文環境的變化因素,上文已經有論述,它與軟搖滾出現的時間基本重疊——20世紀70年代。但是它與軟搖滾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有所不同,軟搖滾是人們在面對挫折和逆境時所表現出的一種妥協和退讓的態度,而硬搖滾卻是人們所表現出的反抗和抵制的態度。因此,在音樂上就趨向激烈節奏、躁動的旋律以及忘我的吶喊。但是,要想在音樂上做出如此暴躁的音樂色彩,就需要在演奏樂器的音色上做出技術突破,而電吉他效果器的出現使得硬搖滾獲得了技術支持。既有文化支持又有技術支持,硬搖滾風格的轉變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在此要說明的是,硬搖滾最主要的兩種風格為:重金屬和朋克。這兩種風格都是以電吉他失真效果為基礎發展而來的,重金屬的技術含量更高,而朋克就簡單粗暴得多。但是兩者都以反抗和叛逆為基調,音樂勁爆情緒亢奮,這也是當時青年人對現實生活狀態的一種真實的心理反映。
結語
搖滾樂是美國傳統文化中最為重要的名片之一。它與美國的國情(移民為主且族群繁多)一樣是一個混合的藝術形式(黑人和白人音樂的交融),而且也只能在美國誕生。因為,美國建國歷史很短,且國民都為外來移民(除極少數印第安人),各個民族間文化藝術的互相影響和融合行為更加活躍,這為搖滾樂的形成提供了一定基礎;此外,搖滾樂的誕生的基本條件就是依靠黑人節奏布魯斯音樂所誘發的靈感;如果沒有節奏布魯斯也就無法孕育出搖滾樂,而節奏布魯斯又與美國奴隸制具有因果關系(南方種植園需要黑奴→奴隸制→黑人在種植園勞作→誕生田野吶喊→形成布魯斯音樂風格)。隨后搖滾樂的發展也隨著美國社會環境的變化并結合電聲技術的不斷發展而衍變著,它畢竟是美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必然與美國的社會文化同呼吸共命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搖滾樂必將會衍生出更多飽含文化色彩的新風格和新面貌。
[參 考 文 獻]
[1]張燚.大學流行音樂鑒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尤靜波.歐美流行音樂簡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
[3]解學初.流行音樂文化教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