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本篇文章中,筆者從節奏、和弦、音樂形象三個方面,來論述阿根廷作曲家吉拉斯特拉創作《阿根廷舞曲》的南美民間音樂元素與現代作曲技法相結合的風格體現。
[關鍵詞]南美民間音樂;現代作曲技法;阿根廷舞曲
中圖分類號:J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7-0059-03
阿根廷作曲家吉拉斯特拉創作的《阿根廷舞曲》,由三首短小精悍卻風格迥異的舞曲組成,三首舞曲分別為:第一首——老牧羊人之舞,生動活潑,富有節奏感;第二首——可愛的少女之舞,速度較慢,較舒緩,有淡淡的憂傷,但也展示出南美文化中神秘的一面;第三首——熱情的牧羊人之舞,篇幅最長,速度最快,狂野不羈。
阿根廷是一個農業生產大國,作曲家立足于本國,選取了其中三種具有代表性人物的生活情形,融合南美風土人情和音樂元素,結合現代爵士樂的元素,糅合傳統民間音樂與現代作曲技法,創作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近現代風格的音樂作品。
一、連續切分節奏的運用
這首作品取材于南美,它的風格與歐洲的圓舞曲有很大的不同。
在三首舞曲中,大多采用八六拍記譜,在個別樂段,為了音樂表現的需要,采用了以八分音符為單位拍的復拍子和混合拍子記譜。在南美最具有代表性的拉丁舞中,為了增加音樂的活力,常使用切分音,本首作品中,也運用了大量切分音,這是南美風格的一種直觀的體現。以快板和連續切分來推動音樂進行,加強音樂節奏感,意在更直接地抒發內心的情感,感染更多的人。
三首舞曲中xxxx x和x x x x這兩種節奏型運用地非常廣泛,前者是南美具有代表性的桑巴中常用的節奏型,后者則是拉丁舞中慣用的連續切分節奏,也是本曲中最為典型的切分節奏。
例如第一首開始時,右手和弦在正拍上進入, 但第十二小節后右手的和弦進入轉移到了副拍,重心的轉移使旋律的律動發生了變化,像是美洲土著印第安人踩出的動感的舞步,也體現出南美人民不拘泥于形式,隨性自由的性格特點。
但整部作品中的節奏運用都很簡單,例如第二首的左手伴奏的節奏型通篇都
為xxxx x。
右手大多也模仿左手的節奏或是運用連續切分和長音,反映出南美舞蹈簡潔樸素,貼近下層勞動人民的特點。
第三首22小結至32的右手和弦無規律的進入又一次強調了南美民間舞蹈自由隨性的特點。
展開部適當改變了節奏,空拍的巧妙使用也增強了旋律的動感,使大段節奏的重復不顯得呆板和枯燥,增強了音樂的靈活性,并讓音樂帶上了些爵士舞的韻味。
二、復合和弦和調式的靈活運用
在這部作品的調性運用方面,作者借鑒了現代作曲技法。
例如三首舞曲中,都運用非三度疊置和弦,創造出了大量的不協和和弦,這些不協和的和弦再加以sf記號,來模仿爵士鼓、薩克斯等現代樂器嘹亮刺耳的音響,使音樂具有穿透力和爆發力,是南美民間音樂和南美現代爵士樂風格的體現。
在第一首舞曲中,作曲家別出心裁地使用了雙調性,左手的降D大調和右手的C大調構成不協和的小二度關系,這是在近代作曲中才出現的一種技法。右手使用的二度與三度疊加和弦,讓音樂在顯得古怪的同時又不乏獨特性,表現出老牧羊人滑稽、詼諧、幽默的性格特點。
第二首采用了具有a和弦小調思維的游離調式,使音樂本身便帶上了淡淡的憂郁氣息,并增添了一些神秘的色彩。它的音階是一個半音音階,完全不同于歐洲傳統的音階體系。
右手第24小節開始的空靈的純五度和神秘的減五度交替使用,表達出古老的南美文化中神秘、詭異的一面,也可理解成是“可愛的少女”這位主人公內心的悸動更可理解為南美舞蹈的搖曳生姿。
高潮使用了四度和五度疊加、三度和五度疊加的復合和弦,使和弦中有了不協和的增四度、大小二度音程,和弦的平行模進,再加上sf的力度記號,使人物形象像是在掙扎和抗爭。
再現部重現主題并加入大小三和弦,增加了和弦的豐富性和飽滿性,讓音樂形象具張力和鮮明,在輕柔的和弦中音樂漸行漸遠,似是牧羊女的漸漸遠去,最后在極輕的音量中結束整曲。
第三首廣泛使用了大小二度、大小七度音程和許多復合和弦。如第8和第9兩個小節右手的兩個和弦,如果將它拆分,可發現在它的四個音當中,能找到減五、小二和小七這三組音程,還有尾聲的連續七度,對于不協和和弦如此廣泛的應用,在歐洲傳統的音樂中很難找到,但在現代南美的爵士音樂中,通過運用不協和和弦來增加旋律的爆發力和穿透力,是很常見的。
第17開始的右手連續小二度音程,好比爵士鼓不斷的打擊聲。在經過一連串節奏的反復之后,一串響亮的大三和弦奏出該舞曲的第一個高潮,大三和弦的連續使用,使得這部分變得格外明亮,右手的模進上行和下行,像是在模仿薩克斯吹出的明亮且具有穿透力的旋律,而左手低音區的單音,又好比是電貝司奏出的低沉的鋪墊。本首舞曲取材于南美流行的爵士音樂,用鋼琴來模仿流行樂隊演奏的奇特效果,因此需要使用大量的不協和和弦來表現樂隊中爵士鼓的敲擊聲、電貝司的彈奏聲、薩克斯的吹奏聲互相應和、交相輝映的情形。
三、音樂形象的表達
作曲家通過節奏、和弦和旋律進行的巧妙應用,使作品附上了濃濃的“家鄉味”,富有個性和獨特性。筆者認為在諸多方面,音樂形象的表達,和對于三個標題中三位人物的形象刻畫,最能體現南美風格。
南美的自然條件極好,農民無需般辛勤勞作,廣袤的潘帕斯草原為阿根廷大牧場放牧業提供了優良的區位條件。這樣的自然條件也造就了南美人民慵懶散漫,悠閑安定的生活狀態。因此在第一首舞曲中,聽眾也能聽到老牧羊人輕松詼諧的舞步。至于“老頑童”這個角色,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是非常少的,這又是對于南美風格的一種很具有代表性的體現。
對于第二首,筆者認為舞曲表現得更多的是一種南美人民的生活狀態,和南美旖旎的自然風光。開頭左手輕聲進入的伴奏奏出如水般寧靜,如船般起伏的旋律,將聽眾帶入了南美悠閑緩慢的生活節奏中。
對于第三首,筆者更愿意把它理解成為像是在舉行一場盛大的露天派隊,觥籌交錯,五彩的聚光燈閃爍變幻,現代樂隊奏著嘹亮的音樂聲,人們圍著篝火,邊喝酒邊跳著南美傳統民間舞蹈。描繪了南美燈紅酒綠的夜生活。
開頭極輕的單音跳動是一種漸變,接近簡約音樂風格,像是在模仿篝火生起,火星閃爍的情形,右手兩個突然進入的不協和的和弦像是燃料發出的噼里啪啦聲,也可理解為這極輕的音量是下段狂放的醞釀。展開部轉調后的降A大調又將南美人豪放不羈的性格和花天酒地的酒吧生活表現得淋漓盡致,讓聽眾全身充滿跟著音樂動起來的欲望。
在再現部,右手連續上行的復合和弦所產生的二度和七度音程將全曲推向最后的瘋狂,八度音程與和弦再現了第一個高潮的主旋律,但比第一次更有激情和能量,似是在表現派隊中全場熱烈地跳著拉丁舞的場景,步伐奔放且富有節奏感。這原生態的,毫無掩飾的快樂,最真實地反映了南美人民休閑娛樂的方式。
倒數第22小節開始的不同音區的相同音型的反復,好比是燈光照耀下金屬泛著的點點金光,為音樂加上了金屬般光亮清脆的質感,又表現出歌舞升平,全場瘋狂的場景。
筆者初次接觸這部作品時,只覺得它是一首古怪的近現代作品,它的和聲和線條常常令筆者捉摸不透。然而經過細致的練習,筆者感受到了音符下涌動的南美人的熱情,在演奏這部作品時,似是與南美悠久的歷史文化對話。
聽眾在初次聆聽這首作品時,會有強烈的聽覺沖擊感,能夠很明確地猜出它的故鄉,在音樂中,能感受到南美人民的熱烈奔放,能感受到南美生活節奏的緩慢悠閑,也能感到南美文化中的神秘色彩,更能感受到來自遙遠的南美熱忱的召喚。
筆者想,這就是音樂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李 玲.兩種音樂體系的貫通與融合——西方傳統作曲技術在當代戲曲音樂創作中的應用[J].音樂研究,2008(04).
[2]張寶華.中國音樂元素與西方作曲技法的有機融合——姚恒璐三首鋼琴作品的縱向音高結構分析[J]. 樂府新聲, 2009(01).
[3]唐 波.民族音樂素材與現代作曲技法的完美結合——淺析希那斯特拉早期鋼琴創作風格[J]. 音樂探索, 2007(03).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