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雙鋼琴的發展歷史頗為短暫,中國雙鋼琴曲目的創作也并不多見。但在這不多的曲目當中,卻可窺見中國雙鋼琴獨有的藝術特色,以及音樂中蘊含的古風古韻與民族性格。
[關鍵詞]雙鋼琴演奏;合作藝術;演奏技術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7-0090-02
當下,人們對雙鋼琴這一演奏形式已然不陌生,中國雙鋼琴音樂作品有其獨特的審美情懷。鋼琴本是件外來樂器,它在中華大地的音樂土壤中已覓得一寸席位,很多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鋼琴獨奏曲已得到了廣泛的流傳。雙鋼琴的演奏對表演者自身的技術以及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了解中國雙鋼琴音樂的藝術特色及審美內涵,對鋼琴演奏者自身技術的提升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雙鋼琴音樂在中國的發展歷程概述
中國的第一首雙鋼琴音樂作品,是由殷承宗與儲望華兩位老師于1964年創作完成。據史料考證,中國人首次欣賞雙鋼琴音樂會應是在20世紀70年代,由德國的康塔爾斯基兄弟演奏。1997年11月2日,第一屆“全國青少年雙鋼琴比賽”在深圳藝術學校舉辦,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關于雙鋼琴的賽事。雖然由于種種原因,這項賽事在1997年以后沒能夠再繼續舉行,雖然這次比賽中的曲目都是來自西方的雙鋼琴作品,但是,這次賽事的舉辦在中國音樂界具有先導作用,對中國雙鋼琴音樂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006年,武漢音樂學院的張友瑜老師編著的《中國雙鋼琴作品選》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由國人編撰的雙鋼琴教材,這本教材的問世填補了中國鋼琴音樂發展史上沒有雙鋼琴教材的空白,其中匯集了大量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雙鋼琴作品。
當下,中國的雙鋼琴音樂作品主要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根據中國現有鋼琴獨奏曲或管弦樂曲改編的雙鋼琴作品,主要有《八山漩讀》、《猜調》、《紅旗頌》、《百鳥朝鳳》、《二泉映月》等等;第二類是根據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元素創作的雙鋼琴作品,主要有《得波錯》、《“其多列”幻想》、《一只鳥仔》、《四景圖》、《稚趣》、《湘西隨想》、《太陽出來喜洋洋》、《四季歌》、《京韻》、《跳月》、《對花》等等;第三類則是中西作曲技法融合下創作的雙鋼琴作品,主要有《童年的正午》、《春逝》、《晨雪》、《趕山》、《日與夜的界限》、《空冥》、《九界》、《鄉愁》、《童趣》、《嬉游曲》、《雙簧》、《妙手》、《山》等等。
二、中國雙鋼琴音樂的藝術特色
縱觀中國雙鋼琴音樂作品,眾多的雙鋼琴作品追求的是一種民族性的演奏意境。中國的雙鋼琴音樂民族意味濃郁,它的創作中突顯了中國特有的民族風情。作曲家們在學習西方作曲技法的基礎之上,通過對中國本土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的悉心學習與感受,才創作出了一首首具有民族性與時代性的中國雙鋼琴音樂。
不僅如此,雙鋼琴演奏本身就要求合作的雙方在技術上一定要旗鼓相當,任何一方其中任何一項演奏技術出現問題,都會影響整個演出效果。中國雙鋼琴音樂作品建立在中國傳統民族調式和聲之上,其中的“和諧”音響與西方有著根本性的不同。因此,中國雙鋼琴音樂不僅具有審美上的藝術性,更有演奏上的和諧性藝術特色。
(一)中國雙鋼琴音樂的民族性與時代性
鋼琴本是一件外來樂器,雙鋼琴中描繪的交響化的意境更是中國音樂從未有過的。是時代賦予了中國音樂必須走上民族化道路的使命,是時代要求中國音樂需要與外界音樂進行融合,但正是中華民族海納百川的性格,使得中國音樂可以在西方音樂體系中找到自身獨特的發展路徑,實現了中國音樂民族性與時代性互融的音樂性格,這一音樂性格體現得最為明顯的可謂中國的雙鋼琴音樂。這樣一件“洋氣十足”的樂器與中國本土民間元素融合會產生什么樣的音響效果,結果是令人期待的。眾多雙鋼琴曲的問世也證實了雙鋼琴這一演奏形式在中國依然有其良好的發展空間。誠然,中國雙鋼琴音樂發展至今難稱繁榮,但中國雙鋼琴作品中蘊含的民族性與時代性卻是不可磨滅的。例如,我們能夠在雙鋼琴《保衛黃河》中體會到黃河波濤洶涌般的氣勢,可以在《得波錯》的曲譜中“聽到”哈尼族的民歌音調,亦可以在《湘西隨想》中感受到當地勞動號子的豪爽之氣。這得益于作曲家創作中對民族調式的把握和保持,更有賴于演奏者對民族風格與時代風格的掌握。
(二)中國雙鋼琴音樂的藝術性與和諧性
在雙鋼琴的演奏中,音樂的音域更為寬廣,音程和弦從聽覺上更加飽滿,同時,不同音區的音色對比也愈發明顯。這一系列特征,都增強了雙鋼琴音樂的藝術魅力。例如,鋼琴獨奏曲《二泉映月》是E調,改編后的雙鋼琴《二泉映月》調式為bE調,嘆息式的主題動機由單一聲部變為了兩個八度的疊置,低音區渾厚的音響預示了作品的意境與情感,而雙鋼琴在另一個聲部低音區的和弦回應更加重了全曲愁苦情思的音樂氛圍。所謂的和諧性,不僅僅在于音響上的和諧,更在于技術合作中的和諧性。兩架鋼琴仿佛在演繹兩個音樂線條,曾經的左右手呼應轉變成了兩個人技術的呼應與韻律的感應。這對于演奏者來說是一項挑戰,挑戰了演奏者之間的合作默契程度,更考驗了他們對音樂的感知能力。雙鋼琴的演奏效果就如左右手配合而產生的音樂效果,不僅需要技術上的支持,還需要在音樂作品描繪意境上雙方達成共識,中國雙鋼琴音樂的藝術性及和諧性也就蘊含在雙方的配合之中。
三、中國雙鋼琴音樂的審美內涵
中國雙鋼琴音樂的審美,重在作品描繪的意境,以及作品演奏技術上突顯中國韻味的技法把握。中國雙鋼琴音樂的題材,大多來源于民間音樂素材,即便是中西技法融合下創作的作品,取材也大都與祖國的山水自然、民間傳說、神話故事有關。只有取材于中國本土的文化元素,再在創作上深思熟慮,才成創作出符合中國人審美情趣的鋼琴作品。
(一)中國雙鋼琴音樂中的古風古韻
很多中國雙鋼琴作品是由傳統器樂曲改編而來,作曲家極力保留了原曲的古韻風格,讓這樣的古曲在新的音樂體裁中別有一番特色。例如,雙鋼琴《霸王卸甲》就是改編于同名琵琶大武套曲,旋律保留了原琵琶曲的音調,在縱向音響上作曲家花費了不少的心思,樂段的劃分也是根據原琵琶曲的曲牌題目創編,使得全曲一氣呵成,保留了故事的完整性。全曲從渾厚的低音區開始,鼓點般的節奏預示了全曲戰爭性的緊張氛圍;塊狀的和弦預示了沙場的慘烈。曲折婉轉的楚歌旋律隱喻了戰敗者的心境。
中國傳統器樂曲中,散拍子是最為常見的,且曲譜上留有了很多演奏者即興發揮的空間。但是,改編為雙鋼琴作品后,這樣的散拍子以及即興成分不可避免的要被減少削弱。即便如此,作曲家在描寫戰爭中的鼓點時,還是采用了散拍子的節奏,有一架鋼琴單獨演繹,而另一架鋼琴何時進入、如何進入,就要看雙方合作的默契程度了。在表達項羽戰敗四面楚歌及與虞姬生離死別的情景時,作曲家更是運用了“留白”等手法,巧妙地運用了休止符營造了“生死兩重天”的沉寂,讓聽眾在余音繞梁中為一代霸王的隕落而感傷。中國雙鋼琴音樂的古風古韻,在這散拍子與留白中也表露無遺。
(二)中國雙鋼琴音樂中的民族性格
器樂曲不似聲樂曲那樣能夠“直抒胸臆”,但這并不代表器樂曲無法表示自身的音樂性格。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民族性格與審美情感,這樣的情感體現在演奏技法的要求上,表演形態的氣韻上等等。例如,雙鋼琴《百鳥朝鳳》中,兩架鋼琴錯落有致的節奏形態對于模仿百鳥齊聚的場面似乎更為合適。低音區渾厚的音色卻不失靈巧,高音區響亮的音色卻不失圓滑,中音區自由的旋律仿佛鳥兒們歡快的在相互逗唱。在演奏上,表演者只有真正到大自然中體會到眾鳥在山林中自由飛翔的景致之后,才能將曲目演繹得細致入微。而鳳凰也只是中國神話中獨有的鳥兒,如何將這種并不存在于現實中的鳥兒的形象刻畫出來也需要表演者得細琢磨。而《百鳥朝鳳》表達的不僅僅是自然景象,更表達一種德高望重者眾望所歸之勢,只有能將這些情感恰當演繹出來,才能說是表達出了中國雙鋼琴音樂的民族性格。
[參考文獻]
[1]蘇斌,蔣立平.雙鋼琴演奏技術研究[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0(04):57-62.
[2]何 冰.中國雙鋼琴音樂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
[3]鄧 青.雙鋼琴合作與表現藝術[D].湖南師范大學,2010.
[4]石 霖.雙鋼琴演奏中演奏者的合作[D].河北師范大學,2014.
[5]胡 月.雙鋼琴改編作品《霸王卸甲》的音樂特征及演奏分析[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
(責任編輯:邢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