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藝術是形象與審美的統一體。藝術的產生是通過對形象的審美,讓人以審美的眼光再聯想形象的事物,從而產生自己的審美。音樂藝術創作與音樂藝術欣賞是循環的,創作促成欣賞,欣賞促進創作。在促成和促進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有一重要環節穿插其中,這就是音樂藝術教學。
[關鍵詞]審美;藝術;教學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1-0012-03
藝術是指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更具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藝術的標準沒有唯一,不能說德國樂派是對的,俄羅斯樂派是錯的;達芬奇畫得好,畢加索畫得不好等等。我國著名鋼琴演奏家和教育家朱工一先生曾說過:世界上沒有哪一種聲音是絕對好聽和絕對難聽的。正像畫家調色板上的顏色一樣,沒有哪一種顏色是絕對美或絕對丑的,問題在于你將如何運用它們,并且使它們配合得恰到好處,而這個“恰到好處”正是藝術的評判標準,也就是能否讓人覺得“美”。當然,每個人對“美”的認定不盡相同。德彪西也曾說過:規律是藝術作品所創造的,而不是為藝術作品而創造的。
美能讓人感到愉悅,審美是一種主觀的心理活動過程,是人們根據自身對某事物的要求所做出的一種對事物的看法,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同時也受客觀因素的影響。比如時代背景,文化背景。藝術其實就是形象與審美的統一體。藝術的產生就是通過對形象的審美,讓人以審美的眼光再聯想形象的事物,從而通過一種表現形式,例如,音樂、美術、建筑、文學等呈現給他人,讓別人感受到你的審美,從而產生自己的審美。
正是由于藝術的這種多樣性和隨意性。藝術教學可以說是相對自由的教學門類。不像是數理化,統一的公式,唯一的結果。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所謂藝術審美,理論上其實是比較復雜的。首先,藝術有具象藝術和抽象藝術。具象藝術中藝術形象與描述對象基本或極為相似,作品普遍具有可識別性。而抽象藝術的藝術形象與描述對象則相去甚遠,對抽象藝術的創作和認識必須更多地通過主觀思維方式。最典型的具象與抽象藝術呈現形式是美術。簡單地說,有的畫作我們一看就知道畫的是什么,例如,齊白石老先生畫的蝦(見圖1),一目了然,活靈活現。這就是具象藝術。而有些則一眼望去看不懂畫家畫的什么,比如畢加索的很多作品(見圖2)都屬于抽象藝術。一般認為,音樂是一種抽象藝術,因為它是一種時間藝術,音樂是流動的,抓不著也摸不到,它的形象需要想象。
說到對音樂形象的想象,不得不提到我國著名的典故也是名曲《高山流水》,說的是琴師伯牙和樵夫鐘子期這對知音的故事。兩個毫無交集的人竟然想象到了同樣的音樂形象,兩個從未曾謀過面,地位、背景、成長環境都不同的人卻對音樂有著相同的感應,不得不說音樂是人類最偉大而神奇的語言,他的溝通和交流可以不分人種,不分國籍,不分貴賤。也可以說,伯牙和鐘子期在音樂形象審美上具有一樣的層次。那么對于這一審美的構思是怎樣形成的呢?我們可以從藝術思維說起。
審美構思形成因素
音樂藝術本身是對音樂作品再現和創造的產物,一方面是對原作盡量做還原性的再現,另一方面也融入了演奏者對作品的再創造的內容。這也恰恰符合了藝術思維從智力品質方面的劃分,一個是再現思維,一個是創造思維。
一、再現思維
再現思維,顧名思義就是將腦中已存在的對事物的印象進行回憶呈現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模式的特點主要是重復和模仿,這是我們審美構思的基礎,也就是說我們的審美構思必須有一定審美材料的積累,比如我們的音樂課堂教學會傳授給學生什么音樂是美的,它美在哪里,音樂美的構成因素有哪些,這也是我們講授樂理等音樂理論知識的目的所在。另外,從幼兒時期甚至胎教時我們就會給孩子和學生們欣賞各種各樣優美的音樂,特別是小學和中學時期的音樂教學大都以音樂欣賞為主,這也是審美構思中原始積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到了專業音樂學習階段,經過之前的音樂材料的積累及多年的音樂專業技能的學習,音樂專科學生已經對審美有了自己的見解和評判標準,并將這種審美帶到自己的音樂詮釋中,對音樂形象有了自己的審美構思從而為下一步的創造思維奠定基礎。再現思維也可以說是再造想象,它是根據言語的表述或條件的描繪,在頭腦中形成有關事物的新形象的過程。
二、創造思維
創造思維是多種思維模式的綜合。
(1)集中思維
我們需要在之前的事實和經驗中集中歸納總結再創造。集中思維可以讓我們對現有的材料進行一個整體的梳理,像是幾大支流的匯聚,又像是從一個毛線團中抽出那根線頭,讓我們梳理的東西有個方向,有個頭緒。例如,貝多芬早期的很多作品都帶有莫扎特作品的影子,而古典主義時期的莫扎特的某些作品(《g小調交響曲》)又具有了巴洛克時期典型的旋律線條,他們正是在集中歸納和總結前人音樂家的創作基礎上而再創作的。
我經常跟學生們說,學習彈奏一首作品,并非只是彈奏譜面上的一堆音符和符號,更應該做一些譜面以外的工作。例如,了解創作此曲的作曲家,他所處的時代,欣賞他的其它不同體裁的作品,從中找到一些共性和個性的東西,對我們演奏好他的作品是有很大幫助的。
莫扎特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鋼琴作曲家,同時又是著名的歌劇作曲家,在他的作品中很容易感受到歌唱性的旋律,他的音樂線條流暢、自然,很多連續的十六分音符,樂句及樂段間的連接猶如悠長或短促的氣息,很多時候半終止仿佛是歌曲的前奏或間奏,過后會讓聽者期待有人聲的加入。這就是我們在莫扎特作品中所尋到的共性及莫扎特區別于其他作曲家的個性。
(2)發散思維
這種思維可以說是創造思維中最為關鍵的思維方式。它包括橫向、逆向、側向、遞進、轉化及想象等思維方式。想象力在其中占據重要地位。大家都知道繪畫藝術多是描繪的一種靜態,是對某人、某事、某一時刻的描繪,但有些畫家就偏偏要打破這種模式,充分發揮其想象力,力求將繪畫動態化,像荷蘭著名畫家梵高,他的很多作品,特別是對大自然的描繪多是帶有旋轉的,仿佛它們都是在畫布上活靈活現的(見圖3)。
在撰寫此論文期間,一張中國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照片在網上受到廣大音樂愛好者的推崇。對,正是這位默默無聞幾十年的科學老人——屠呦呦。她身邊的鋼琴已充分說明其是個熱愛藝術的人(見圖4)。記得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柯達伊就曾說過這樣一段話:科學和藝術有一個共同的源泉,他們各以不同的方法反映世界。兩者有一個共同的基本條件,就是敏銳的觀察力和對被觀察的事物的再現和綜合的能力。
音樂藝術教學
音樂藝術創作與音樂藝術欣賞是循環的,創作促成欣賞,欣賞促進創作。在促成和促進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有一重要環節穿插其中,這就是音樂藝術教學。
我們要在教學中遵循音樂藝術規律,同時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
就拿這次2015年第17屆波蘭華沙肖邦鋼琴比賽來說,我是抱著欣賞和學習的態度看了幾天的比賽,中國選手的技術表現還是不錯的,但個人感覺多數中國選手的樂曲情感處理過于雕琢化。就像本屆大賽評委,同時又是第六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金獎得主波蘭鋼琴家哈拉謝維茨說的那樣,他認為音樂的表達是簡單直接的,而那些野蠻和粗魯的夸張重音,或者是在極弱和突強之間做出來的惡心張力,讓人聽著很不舒服,也暴露了演奏者缺少藝術品位。音樂表達最重要的是來自心靈深處的認識、感受和表達,不能把心當成牙齒去咬吃音符。這些話讓每一個學習音樂的人受益匪淺,給予鋼琴教師一定的啟發,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這些規律。每個學生有其自身的特點,因材施教這一傳統話題用在鋼琴教學上,就是要根據學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以及學習程度的深淺、學習潛力的多寡來分別制定學習計劃。隨著學習進度的遞增學生會出現各種各樣臨時狀況,比如技術瓶頸、情感理解有障礙等問題需要調整,我們可采用分解練習、多種訓練方法的嘗試抑或是變換曲目、教材的方法。這樣既能很好地解決問題,又不至于讓師生都陷入糾結和焦灼的狀態。
例如,波蘭鋼琴家、作曲家肖邦著名的三度練習曲Op 25,No.6是一首技術難度非常高的作品。說實話,我個人曾經嘗試過,但幾次下來的彈奏效果都不是太理想,但三度的手指間轉化總顯得不是那么的自如,二指總會比四指先離鍵。為了克服我曾經嘗試放慢速度、做專門的三度基本訓練,還針對這首練習曲專門做了前期準備(分別學習和練習了Op.10,No.2和Op.25,No.2),但都未能達到滿意的效果,自己很惱火,練琴也變的急躁。教授見狀當機立斷,決定暫換其它作品。
事實證明教授的決策是對的,有時是可以做選擇性的暫時放棄,不必像舒曼那樣非要為了某個技術甚至不惜借助外力也要練成,精神固然可嘉,但方法實不可取。
當然,技術的掌握還是很重要的。關于技術,著名的波蘭鋼琴家霍夫曼可謂一語道破:技術對我來說就像金錢一樣,是獲得必需物品的一種手段,金錢為人們生活所必需,但不能用金錢買到心滿意足的感受。可見,技術是必須的,但不是最終目的。
所以,我們在音樂藝術教學中,無疑應該對學生的情感表達作出要求,同時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分別給予技術上的要求。對于情感要以引導為主,每個人的感情世界都是不同的,我們不能要求學生跟老師一樣,這樣教出來的學生只可能是第二個霍夫曼,或第二個霍洛維茨。教師可以在大方向上做引導,或讓學生聆聽多個版本的演奏,師生一同討論各自對各版本的看法,這樣既有助于老師對學生情感的了解,也能有助學生對老師藝術鑒賞的學習,可謂益處頗多。我在國外學習時就經常會到老師家中邊喝下午茶邊討論,討論過后的日常課堂教學發現很快就有了質的提高。
總之,美是人類永恒的追求,我們要在音樂藝術教學中不斷發現美,學習美,欣賞美,擁有美,通過對形象審美的構思,勾勒出最美好的藝術生活。
[參 考 文 獻]
[1]童道錦,孫明珠.鋼琴藝術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2]程建平.音樂與創造性思維[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3]列文著,繆天瑞譯.鋼琴彈奏的基本法則[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4]劉智強,韓 梅.世界音樂家名言錄[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89.
(責任編輯:章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