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隊舞是宋代宮廷宴會“分盞奉樂”中的主要節目,也深受貴族士大夫階層的喜愛。本文指出宮廷隊舞主要是在春、秋、皇帝壽辰三大節以及上元節進行演出。宮廷隊舞人數多規模大,具有較為嚴格的程式化。貴族士大夫家樂中的隊舞表演,在沿襲宮廷的隊舞的基礎上,形式和內容有所創新。宋代隊舞的音樂沿襲唐代歌舞大曲,樂隊配置以節奏熱烈的吹管樂和打擊樂為主,在歌舞表演中加入戲劇性成分,為明清戲曲藝術的發展帶來重要影響。
[關鍵詞]宋代;宴樂;隊舞;演出場合;用樂
中圖分類號:J6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1-0021-03
宋代舞蹈上延唐代歌舞大曲,下接明清戲曲,在中國舞蹈發展史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宋代宮廷舞蹈一方面繼承唐代歌舞大曲之精華進行“摘遍”演出,另一方面具有時代特色、符合世人審美要求的“隊舞”,以舞者眾多、內容附有戲劇性、表演有固定程式等特色脫穎而出,成為宋代宮廷宴會和貴族士大夫階層家宴中肴酒佐食的必備品。此外,宋代隊舞的發展與成熟,也為“以歌舞演故事”的明清戲曲舞蹈奠定了基礎。
一、概 況
“隊舞”一詞最早見于五代詩人王建《宮詞》:“青樓小婦砑裙長,總被抄名入教坊,春設殿前多‘隊舞’,朋頭各自請衣裳。”晚唐樂官李可及創編的“菩薩蠻”舞、創制的“嘆百年”舞亦是大型隊舞。宋之前“隊舞”數量少,僅是一種“舞隊”形式,并非宮廷舞蹈的主流。
《宋史·樂志十七》“教坊”條記載宋代宮廷隊舞有“小兒隊”和“女弟子隊”兩類,各十隊,“隊舞之制,其名各十” 。小兒隊有柘枝隊、劍器隊、婆羅門隊、胡騰隊、諢臣萬歲樂隊、兒童感圣樂隊、玉兔渾脫隊、異域朝天隊、兒童解紅隊、射雕回鶻隊,共73人。女弟子隊有菩薩蠻隊、感化樂隊、拋球樂隊、佳人剪牲丹隊、拂霓裳隊、采蓮隊、鳳迎樂隊、菩薩獻香花隊、彩云仙隊、打球樂隊,共152人。
北宋時兩隊皆隸屬于國家音樂機構教坊,負責供養、排練和日常教習,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五“京瓦伎藝”條載:“每遇內宴前一月,教坊內勾集弟子小兒,習樂舞,作樂雜劇節次。”宋代宮廷隊舞南宋偏安一隅,政權岌岌可危,乾道元年政府廢止教坊,小兒、女童隊舞遂廢除。
據《宋史·樂志》、《東京夢華錄》以及親眼目睹參加宮廷盛典的史浩所著《鄮峰真隱漫錄》中相關記載可知,宋代宮廷隊舞已有固定的表演程式,其結構可概括為三段式:首先是“致語”或“勾隊”,由“竹竿子”(即主持人)介紹本節目表演的內容;隨后引出主體——歌舞表演隊上場,奏樂起舞。歌舞表演中,“竹竿子”和“花心”(即領舞)對答后,“后行”吹曲,舞隊隨曲調重新舞蹈,到歌曲部分時,舞隊呈載歌載舞狀;最后“竹竿子”念譴隊詞,奏結束樂,再由“竹竿子”統一指揮舞隊出場,宣告本次演出結束。
二、演出場合
1.宮廷宴樂
宴饗,是歷代統治階級最重要的皇家儀禮性活動之一,具有深刻的政治意義和教化作用。有宋一代,政治穩定、經濟高度發展,為滿足統治階層的政治及娛樂需求,宮廷宴饗活動十分頻繁。《宋史》卷一一三禮志第六十六載:“宋制,嘗以春秋之季仲及圣節、郊祀、籍田禮畢,巡幸還京,凡國有大慶皆大宴,遇大災、大札則罷。天圣后,大宴率于集英殿,次宴紫宸殿,小宴垂拱殿,若特旨則不拘常制。”
與唐代的“分部奏樂”相比,宋代宮廷宴樂表演體制是以皇帝御酒一盞的工夫作為基本時間單元來安排各項禮儀活動及上演燕樂節目的“分盞奉樂”。觀眾皆為文武百官,和契丹、西夏、高麗等各國使節,邊進御酒邊觀賞,場面氣派恢宏。“樞密院率修武郎以上”,“尚書省宰率執率宣教郎以上”,《東京夢華錄》卷五載:“宰執親王宗室百官入內上壽”條載:“百官以下謝坐訖,宰執、禁從、親王、宗室、觀察使已上,并大遼、高麗、夏國使副,坐于殿上;諸卿少百官,諸國中節使人,坐兩廊;軍校以下,排在山樓之后。”
宋代隊舞表演的場合,主要在宮廷和貴族階層的宴饗活動上,一是在每年春、秋和皇帝壽辰的三大宴會以及賜酺上表演。《宋史》卷一百四十二樂志第十七和卷一一三禮志第六十六分別記載:“每春秋圣節三大宴:……第九、小兒隊舞,亦致辭以述德美。第十、雜劇。罷,皇帝起更衣。第十一、皇帝再坐,舉酒,殿上獨吹笙。第十二、蹴鞠。第十三、皇帝舉酒,殿上獨彈箏。第十四、女弟子隊舞,亦致辭如小兒隊。第十五、雜劇……宴畢。”“大觀三年,議禮局上集英殿春秋大宴……皇帝五舉酒,樂工奏樂,庭下舞隊致詞,樂作,舞隊出……皇帝再舉酒,殿上奏樂,庭下舞隊前致語,樂作出。”
《東京夢華錄》卷九“天寧節”“宰執親王宗室百官入內上壽”所記載的隊舞是親王宗室百官為皇帝祝壽的演出。“第五盞御酒,……參軍色執竹竿子作語,勾小兒隊舞……第七盞御酒慢曲子,……參軍色作語,勾女童隊入場。”
宋代盞制有三、五、七、九、十七、四十一等六種形式,最常見的是九盞,小兒隊舞常出現在第五或第九個節目,女弟子隊是第七或第十四個節目,均處于節目單中較重要的位置。在表演前后,穿插有大曲合奏、琵琶、箏、笙等樂器獨奏、前后兩場雜劇、蹴鞠、鼓吹、角抵等表演,為宮廷隊舞的演出做鋪陳。
二是農歷正月十五日上元節演出。上元節,亦稱元宵節、元夕、元夜,是我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元”指正月,即一年的開始。上元夜燃燈觀燈的習俗在唐代被正式定為法定節日,《舊唐書·玄宗下》卷九:“癸丑,每載依舊取正月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于坊市門燃燈,永以為常式。”元夕觀燈之習俗宋代最受重視,唐代只有三夜,至北宋增十七、十八兩夕,元宵節慶增加為五夜。據載兩宋上元節奇術異能、歌舞百戲盛況空前,觀者如云,常通宵達旦。
汴京開封皇宮的宣德門前設立露臺,專門在露臺上奏教坊樂,表演小兒隊舞。另在臺南設燈山,前陳百戲,在搭建起來的山棚中表演散樂和女弟子隊舞。《宋史》卷一百四十二樂志第十七載:“每上元觀燈,樓前設露臺,臺上奏教坊樂、舞小兒隊。臺南設燈山,燈山前陳百戲,山棚上用散樂、女弟子舞。余曲宴會、賞花、習射、觀稼,凡游幸但奏樂行酒,惟慶節上壽及將相入辭賜酒,則止奏樂。”宋代朝野上下都非常重視的春、秋、皇帝壽宴三大宴會,以及觀燈節上進行隊舞的表演,足見隊舞在宋代的地位之重要。
2.貴族士大夫家庭娛樂
唐代貴族士大夫盛行蓄養家伎,宋沿唐制,加之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等鼓勵休養娛樂的政策,使得宋代武將文臣蓄養伎樂成風。正如百歲學人周有光先生語:“文化流動,不是忽東忽西,輪流坐莊,而是高處流向低處,落后追趕先進。”當權者喜愛的隊舞,自然會流行于與他們關系密切,且有雄厚資金來供養伎樂的貴族士大夫階層。北宋名相寇準喜愛看隊舞表演,有一支24人的私家“柘枝隊”,每次演出都從早到晚一整天,人稱“柘枝顛”。沈括《夢溪筆談》記載:“寇萊公好《柘枝舞》,會客必舞《柘枝》,每舞必盡日,時謂之‘柘枝顛’。”宋代詩人張磁家中也有隊舞表演,“然滿坐群妓,以酒宥絲竹次第而至,別有名姬十輩,皆衣白凡,首飾衣領皆牡丹手帶。”而且舞蹈演員們頭戴各色牡丹花進行演出。
貴族豪宅中上演的小型隊舞,是宮廷隊舞的縮影,同時增添了自己的表演個性。南宋王義山在《稼村樂府》中記載的《群仙舞》,有五部分組成,每一記載部分都有詩、歌、舞,五個部分輪次念唱和舞蹈。舞者共五人,分別代表吳仙、諶仙、鶴仙、龍仙和柏仙五位仙人。表演開始,現實念勾隊之詞,五位仙人輪次念詩一首、唱詞一闋,其間載歌載舞,最后遣隊結束。宋孝宗朝右丞相史浩《鄮峰真隱漫錄》所載六個南宋小型隊舞。其中三個采用了多曲體,詩、歌、舞輪次演出的結構方式有了變型。
三、宋代隊舞用樂情況
1.唐代大曲之繼承
宋代隊舞吸收唐代宮廷樂舞之精華,增添念白和頌辭,采用歌舞相間、循環穿插的結構進行舞蹈表演。體制方面日趨完整,朗誦致語、舞蹈和歌唱交叉運用,以及龐大的樂隊伴奏,形成一套含器樂、歌舞、戲劇且有一定程式的綜合性歌舞表演形式,這種結構形式與唐代歌舞大曲密切相關。
小兒隊與女弟子隊的20個隊舞節目中,有12支舞蹈繼承唐舞而來,在舞具、服飾和舞名多有共同。但這種繼承并非完全原樣照搬,從內容到形式都進行改造和創新。如《柘枝》《解紅》《劍器》《胡騰》等原為獨舞或雙人舞,宋代樂人對其加工整理,增加人數,變換隊形,新制舞衣和道具,豐富音樂曲調,重新編排成新型的隊舞,使宮廷隊舞的禮儀、娛樂、教化性等功能更加突出和富有感染力。
宋代隊舞的音樂藝術特征是“單曲體”,即歌唱與念詩交替表演,一歌一詩輪次出現。而南宋時期的隊舞,在輪次演奏的方式上發生變化,如《采蓮舞》用曲已達六種之多,體現了隊舞藝術從北宋向南宋過渡中所發生的藝術形態上的變化痕跡,顯現出南宋隊舞與大曲相融合的結果。此外,表演過程中,當指揮竹竿子念過致語后,舞隊入場,樂隊開始吹奏各種曲牌,舞隊起舞,節奏變化豐富。而戲劇在開場后,所用曲牌也都是大曲牌子,因此歌舞大曲的結構和曲牌對隊舞、雜劇、傳奇有著深遠的影響。
2.本時期之創新
表演內容中加入戲劇性成分,是宋代隊舞的一大特色。史浩記載的《劍舞》,將漢代“鴻門宴”上項莊舞劍、唐代張旭、杜甫觀公孫劍舞的兩個有關舞劍的著名故事引入“隊舞”;《勾降黃龍》表演唐代錦城(今四川成都)官妓灼灼和裴質的戀愛故事;《勾南呂薄媚》表演鄭六遇狐妖的故事等,此類歌舞出現,說明隊舞表演在內容上有意識地向情節性轉化。較唐舞的單一情緒,更能反映社會生活和表達情感。
宋代隊舞在形式上也與戲劇相結合。如《東京夢華錄》記載了表演中加入雜劇“一場兩段”的表演模式:“小兒各選年十二三者二百余人……樂部舉樂,小兒舞步進前,直叩殿陛。參軍色作語,問小兒班近前,進口號,雜劇人皆打和畢,樂作,群舞合唱,且舞且唱,又唱破子畢,小兒班首入進致語,勾雜劇入場,一場兩段……雜戲畢,參軍色作語,放小兒隊。”雜劇表演時隊舞不離場。隊舞在入、出場時,均有雜劇中的“參軍”角色“勾隊”“放隊”,“參軍”在隊舞表演前后或穿插在隊舞小兒班頭、女童隊杖子頭的“作語隊”進行“致語”“作語”,送上祝福的話語或介紹節目內容。
山西高平縣二仙廟的金代大曲舞線雕石刻雜劇圖中,有漢族裝扮的10人,男女各半,一人為雙手執竹竿子的指揮,第二、三人雙臂絞袖,其余七人為伴奏樂隊。此圖反映了宋代早期的表演形式已經被吸收在初具雛形的雜劇表演藝術中,也可看作是宋代宮廷隊舞向戲曲演變的初始。
3.伴奏樂隊
宋代隊舞伴奏樂隊,史料語焉不詳,從現有的壁畫文物的樂舞圖像中可作參考,如山西高平西里門村金二仙廟正殿露臺側石刻大曲舞蹈圖,共有10人,一個竹竿子引導藝人表演。兩個頭上簪花的舞者,后面7人為樂人,持有托鼓、笛子、拍板、觱篥等樂器。平定姜家溝1號北宋樂舞壁畫,似為士大夫的家伎樂舞圖,共9人,中間二女童雙手舉袖相向而舞,后排7女樂所持樂器有管、鼓、笙、磬、拍板和琵琶。前文所述高平縣石刻雜劇圖中七人演奏樂器,分別為鼓2人、篳篥2人,吹笛1人,拍板1人,擊偏鼓1人。可見,吹奏樂器篳篥、笛、笙、管,以及打擊樂器拍板、鼓等節奏變化豐富,具有烘托氣氛的樂器為隊舞的主要伴奏樂器。
結 語
宋代宮廷隊舞規模大,人數多,具有較嚴格的程式,主要在春、秋、皇帝壽辰三大宴會及上元節進行演出,表演內容及“致語”“口號”,多是歌功頌德、贊揚太平,用以配合宴樂彰顯皇家威望,充分發揮其教化性和儀禮性功能。貴族士大夫家中的小型隊舞表演,大體上沿襲宮廷隊舞,其表演目的多為佐食肴酒、助興娛樂,加之資金和表演場地的限制,故規模較小、形式有所創新、內容方面重表達人情世態。宋代隊舞的音樂基本沿襲唐代歌舞大曲,樂隊配置以節奏熱烈的吹管樂和打擊樂為主要伴奏樂器。此外,宋代隊舞表演加入戲劇性成分,為“以歌舞演故事”的明清戲曲藝術奠定基礎。
[參 考 文 獻]
[1]李希凡,廖 奔.中華藝術通史·五代兩宋遼西夏金卷(上編)[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袁 禾.中國古代舞蹈史教程·舞蹈卷[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
[3]張明亮.山西舞蹈史[M].太原:三晉出版社,2010.
[4]袁 媛.宋代隊舞研究[D].河南大學,2008.
[5]王 東.史浩<鄮峰真隱漫錄>中的表演文體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2.
[6]張國強.試論隊舞在宋代宮廷大宴應用的時間[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6(09).
[7](元)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65.
[8](宋)孟元老,王永寬注譯.東京夢華錄[M].鄭州:中州古籍,2011.
[9](后晉)劉昫等.舊唐書·玄宗紀(卷九)[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0](宋)沈 括,胡道靜校注.新校正夢溪筆談[M].北京:中華書局,1957.
[11](宋)周 密.齊東野語(卷二十)[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章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