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作為一類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對于學習主體實踐掌控能力要求極為嚴格,如若失去此類載體,不斷重復理論硬性灌輸,學生將無法透過優質化音樂作品中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成果,日后想要徜徉在音樂創造和教學海洋中,則更是一種妄想。面對此類狀況,高校應針對欲從事幼師職業的學生,予以精心地彈唱訓練指導,真正地將理論和實踐技能的雙基作用發揮完全,同時緊密銜接音樂審美、表演等元素,最終為此類群體今后職業道路掃清障礙。
[關鍵詞]幼師;彈唱教學;音樂知識;雙基作用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1-0048-02
如今我國素質化教育方針全面覆蓋落實,尤其是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頒布實施過后,音樂教育作為個體審美意識激活的標準媒介,開始受到各界人群,尤其是開放幼師專業高校的廣泛關注。作為日后優質化幼兒指導教師,其必須明確鋼琴彈唱在幼兒教育中的核心主導地位,一旦此類環節產生紕漏,勢必直接限制我國幼兒園整體人文素質化教育水準。由此看來,進行現階段幼師彈唱教學和音樂教育的雙基作用,加以科學驗證解析和有機調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彈唱教學和幼師音樂教育事務的關聯特性研究
(一)彈唱實踐類活動本身蘊藏的音樂專業知識內容十分豐厚
彈唱本身作為一類綜合式音樂藝術表現形式,當中蘊藏的音樂基礎性知識極為豐富,不單單需要實踐參與主體靈活掌握內部節拍銜接規則,同時更涉及心理、教育、文化等多方面內容。透過微觀角度觀察界定,彈奏教學基本上限定在單對單的主體重復性創造環境之中,旨在督促學習主體在合理時間范圍內彈奏出富有美感效應的音樂作品,同時不丟失作品原本的歌唱性;而歌唱教學則同樣被視為主體重復性創造活動,不過對于個體音樂、旋律等表現潛質關注度較高。由此看來,針對幼師開展彈唱教學活動,切勿拘泥于傳統鴨架式灌輸形式,相應地需要不時地調整已有教學理念,保證當下開放沿用的引導方案,都是充滿趣味和挑戰性的。所以說,高校在進行幼師彈唱教學成果評價過程中,應該將注意力,透過學生知識技能檢驗,過渡轉移到演奏技能、情感態度形成層面之上,確保評價全程以音樂教育課程為核心依據,彰顯課堂民主、開放,以及多元化精準交流氛圍,促使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結果得以融匯貫通,為今后本體職業專業化發展奠定基礎。
(二)彈唱教學對于幼師音樂教育事業的推動輔助功效極為深刻
彈唱實際上就是一類將現場彈奏和歌唱自然融為一體的音樂技能。就是說,作為專業化幼師,其在布置音樂指導課堂期間,除了保留高超的彈奏技巧和歌唱能力之外,還需要結合一系列基礎性音樂理論加以概括總結。所以說,透過宏觀角度審定,中職幼師彈唱教學集合了音樂基礎知識理論和實踐類教學因素,要求學習主體在特定情境之下,清晰地體驗、領悟和判定音樂作品本身的美感效應,此時一旦說任何學生缺乏應有的基礎知識和演奏技能,想要緊跟課程進度便是癡人做夢了。所以說,彈唱教學對于幼師音樂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前景來講,輔助意義尤為重大,需要日后相關教學指導人員加以細致關注。
二、今后幼師改造中貫徹彈唱教學和音樂知識教育雙基作用的策略內容解析
所謂幼師音樂教育改造過程中的雙基作用,就是指學校集中一切技術手段,科學培養、提升幼師專業學生標準性審美意識和基礎性音樂演奏技能的結果。其強調的是,音樂審美理念和音樂演奏技巧不存在任何對立關系,相對應地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在國家素質化教育方針全面覆蓋背景下,從事幼師專業教學的人員,要靈活運用各類音樂基礎性理論和演奏實踐經驗,輔助幼師專業學生完善自身音樂知識結構,強化優質化音樂作品欣賞分析能力,冷靜應對和妥善處理今后崗位環境中的一切突發性狀況。
(一)關注幼師學生音樂理論、彈唱能力之余,鼓舞其進行音樂自主性創造
實際上,彈唱原本就是音樂創造的一類行為模式。畢竟音樂作為一類實踐性較強的藝術表現途徑,為了令學生更加真切地體驗到音樂知識的趣味性,以及作品創造后的成就感,教學主體需要盡快地將基礎性音樂知識和彈唱技能融合,聯合音樂審美、現場表演等元素,制定和實施一類富含彈唱欣賞、識譜創造單元的音樂教學引導方案。
首先,在探索思考環節中,教學主體必須鍛煉幼師學生洞察探究問題的技能,督促其主動聯合自身已有音樂知識和演奏技能,或是課后借助圖書館、網絡途徑搜集必要的信息內容,最終運用邏輯和音樂思維制定妥善的解決策略。
其次,在情感體驗單元內,主要是借助音樂群體彈奏演唱方式,培養個體崗位環境中的自主探究和參與合作意識,同時透過音樂演奏情境中體驗作者當下最為真實的心靈感受,之后結合教師同學、自我評價,完善自身在音樂創造互動單元下的存在影響價值。
(二)利用動手、動口、動腦等活動促進個體音樂思維的科學化修繕水準
發展完整形態的音樂思維,可以說是目前我國幼師音樂教學事務的關鍵性使命,為了順利貫徹此類指標,教學主體有必要利用豐富的實踐交流活動,及時穩固和強化幼師專業學生的合作精神。具體來講,就是充分運用不同類型的課程資源,開創出生動化情感交流情境,方便學生在學習專業音樂知識前提下,同步感受梳理不同作品演奏規則,在集體合作環境下潛移默化地形成高尚品格。
音樂教育需要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全程關注不同個體身心發展規則,制定人性化指導服務方案,時刻將幼師專業學生對不同音樂的感受和音樂實踐活動的參與,放在核心位置上,隨后為促進中職幼師彈唱教學實效,提供足夠堅固的過渡支撐橋梁。關于具體的教學引導方案表現為:第一年主要進行基礎性聲樂、鋼琴演奏知識學習,結合文學、物理、美術、舞蹈等元素開展視唱練耳訓練活動;第二學年第一學期樂理視唱練耳課結束,聲樂、鋼琴繼續開課,第二學年第二學期鋼琴課結束,鋼琴即興伴奏與歌曲彈唱開課(只開這學期課),數碼電鋼琴集體授課(每班學生50~60人),授課保證每周2課時左右,一學期共授課34課時,至于和聲學、曲式分析、作曲理論可考慮不開課。整體工序流程中,任何參與訓練的學生,都必須提前掌握比較全面的音樂理論知識體系,隨后結合自身一定水準的鋼琴彈奏技能技巧,在課堂內進行鋼琴編配即興彈奏、彈唱。以上流程,相繼地要求學生保留足夠快速、精準的識譜彈奏能力,敏銳的聽辨能力和靈活機智的應變能力等。
另外,授課過程中,教學主體仍有義務去引導學生配合演唱共同完成對音樂作品的詮釋、演繹、再創作任務,試圖把歌曲的情緒、思想內容、藝術形象、表現力、感染力等完美凸顯,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結 語
綜上所述,彈唱技能訓練和音樂知識結構修繕工作,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幼師音樂教育工作中的支撐引導地位異常深刻。作為專業化音樂教學人員,理應關注到此類群體各異的習慣,同時制訂人性化引導服務方案,如應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優質化音樂作品,現場演示和糾正指導該類作品的演奏細節;再就是組織多個學生進行同個音樂作品合作式彈唱,使學生的情感素質得到感染熏陶和提升。這個過程便是貫徹發揮彈唱教學和音樂教育兩類因素雙基作用的最佳途徑。
[參 考 文 獻]
[1]宗云霞.在音樂教育課程改革中怎樣加強學生的彈唱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0(22):106-115.
[2]徐 文.自彈自唱——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基本功[J].藝術教育,2010(05):134-147.
[3]徐丹妮.淺談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兒歌彈唱能力的培養[J]中等職業教育(理論),2011(02):69-85.
[4]師小平.幼師彈唱教學中的合作學習模式[J].職業技術,2011(04):128-139.
[5]曹登銀.高師聲樂“彈唱結合”教學模式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11(14):77-82.
(責任編輯:邢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