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觀眾審美水平的提高,聲樂多樣化風格日益凸顯,為此,要求歌者不僅做到歌唱多樣化,還要做到形體表演多樣化。本文以聲樂多樣化演唱為視角,探討如何進行多樣化形體表演。
[關鍵詞]聲樂;多樣化;演唱;形體表演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1-0056-02
對于聲樂這門情感藝術來說,“演”與“唱”猶如一塊硬幣的兩面不可偏廢一方[1]。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大眾綜合審美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聲樂藝術的要求也在提升,要求歌者不僅唱得好、有多樣化“唱”的能力,還要演得好、有多樣化“演”的能力,以更好地詮釋作品的內涵。
一、形體表演在聲樂演唱中的重要作用
著名聲樂教育家金鐵霖教授曾經說:“形體語言是歌唱語言直觀化、具體化的媒介,是歌唱者內心世界‘外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形體語言運用恰當,能夠使人物形象鮮明、個性突出,有效增強歌唱的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2]這段話說明形體表演在聲樂演唱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好的歌者不僅唱得好、感人至深,而且善于運用恰到好處的形體表演予以配合,這種由“唱”與“演”相結合所達成的二度創作,能夠帶給觀眾以視覺和聽覺的完美享受以及心靈上的感動,從而增強作品的感染力。
然而,綜觀當下,不少歌者唱得非常好,情感處理也很到位,卻忽視了形體表演,以至在臺上顯得較為呆滯和不夠靈活,而削弱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無論何種類型的聲樂作品,都有其特定的藝術內涵,需要歌者全面詮釋,即使類似《故鄉雨》、《問云兒》、《蘆花》這種沒有具體人物情節的歌曲,同樣有著需要歌者去詮釋的豐富藝術內涵,就像黑格爾所說:“能把一個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現出來的是動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過動作才能見諸現實。”[3]這充分說明了形體動作在情感表達中的重要作用。對于聲樂這門以情感詮釋打動觀眾
的藝術形式來說,更需要歌者加強形體訓練,不斷提升“演”的能力。
二、把握不同類型聲樂作品的形體表演方法
聲樂藝術中的形體表演,“既有別于過于程式化的戲曲動作,又有別于稍顯夸張的舞臺話劇動作,也不同于幾乎近似于生活化的影視劇表演動作,是一種既有藝術夸張又不失真實感的介乎于前三者藝術門類表演中間的藝術表演動作”[1]。具體說,聲樂中的形體表演,還需歌者根據作品風格進行形體動作的設計,這樣才能達到與歌聲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凸顯歌曲內涵、打動觀眾的作用。
(一)歌劇類作品的形體表演
無論何種歌劇,都要求歌者在進行形體表演時對劇情和飾演的角色有著深刻把握,做到身臨其境,“真聽、真看、真感覺”。
如在歌劇片段《恨似高山仇似海》中,作曲家通過描寫高山、大海、閃電、雷暴雨等具體自然現象,來襯托喜兒憤恨與難過相互交織的心情,歌者在演唱時要注意通過面部與肢體的表演突出這些景象:唱到“高山”,眼神就要向遠、向上看,并做到眼神不游離,感覺真的看到了巍峨聳立的高山,想到“自己”的恨,就如同高山一樣沉重、高大,同時手、胳膊、腿等肢體要隨之配合做出看“高山”的動作(必要時加入戲曲動作);唱到“海”的時候,眼睛要向下向前看,感覺看的范圍在不斷擴大,以突出“海”的寬廣,隨之身體也要做出一定的動作予以配合,如果眼動身不動就會顯得呆板,與“喜兒”當時的心境不符合。
再如,歌劇片段《五洲人民齊歡笑》是江姐即將上刑場與獄友告別的唱段,歌者在心理上首先要有定位,即江姐總體是臨危不懼、大義凜然、相信革命勝利就在前方的心境,但在唱到交代孩子的片段時,出于“母親”的本能,則要略顯心中的牽掛與寄托,在結尾的時候又回到沉穩、大氣的心境。有了對整體心境的把握后,形體表演才會做到真實,如唱到“青山到處埋忠骨,天下何處無芳草”時,眼神應是望向遠方、堅定的和有深刻內涵的,在唱到“請代我把孩子來照料”時,要凸顯江姐“母親”的一面,唱腔上軟下來,形體表演也要配合,即,前邊的表演眼神是堅定的、大氣的,動作是舒展的、開放的,這里的表演眼神則是若有所思的,動作是緩慢的、幅度不大的,以此通過形體表演與歌唱的配合,更加真實地再現“江姐”的形象,切不可一直“剛”到底,也不可“柔”到底,要根據情節使歌唱與表演配合得恰到好處。
(二)地方性風格作品的形體表演
對于地方性風格作品,要多結合當地的風俗特點進行形體表演,這需要歌者在日常生活中多走動、多采風,以豐富自己的實踐知識,必要時可以加入具有地域或者民族特色的肢體動作。如在演唱東北民歌《看秧歌》的時候,既要體現小姑娘天真、活潑、害羞的感覺,又要在形體表演上干凈、利索不失東北人爽朗、熱情的性格特點。在演唱滬劇《燕燕做媒》時,形體上要突出燕燕與嬸嬸的不同,唱“燕燕”時要用蘭花指做動作,動作要小巧精致體現她的柔美,眼神要帶有天真、靈動的感覺,手型可以借鑒戲曲的蘭花指來表現,蘭花指的釋放程度要小一點,突出一個食指來表現小姑娘年齡的特征[4],在唱到“嬸嬸”時,形體表演要突出嬸嬸成熟、社會閱歷豐富的特征,手型采用蘭花指向外張開的感覺,肢體動作要做得舒展、沉穩,通過形體表演的對比來突出演唱的主題。再如演唱具有朝鮮族風格的歌曲《長鼓敲起來》時,可以加入兩手一前一后敲鼓的動作,來更好地體現朝鮮族歌曲的意境與韻味。
(三)古典風格作品的形體表演
古典風格作品,即描寫古代人物故事,以詩歌填詞或采用古曲元素的作品。如《長相知》、《春江花月夜》、《木蘭從軍》、《春曉》、《關雎》這類作品,在表演中“可借鑒選用古典身韻或戲曲身段的風格特點”[5],手型以蘭花指為主,動作以婉轉、優雅為主,眼神多采用沉思定點去看的感覺,即不應來回游離破壞歌曲的意境。
(四)時代性風格作品的形體表演
時代性風格作品的體裁較廣,既有婉轉悠揚的,也有大氣磅礴的,還有歡快熱烈的等等。在作品創作上則是各種音樂元素相互融合,有美聲、民族唱法借鑒通俗唱法創作元素的,如常思思演唱的《炫境》,在花腔表演中融入了通俗的流行元素;也有通俗唱法融入戲曲、民族曲調的,如姚貝娜在演唱《又憶江南》副歌部分時,通過加入戲曲唱腔與前奏形成了鮮明對比,等等。這類作品的形體表演要根據作品風格靈活轉換,但總體來說,要以貼近時代、大方得體為主。
三、遵循不同類型聲樂作品形體表演的共性規律
(一)“身”與“心”相統一
形體表演只有與“心”相結合才是真實的、有意義的。情不僅可以帶聲,更可以帶演。無論演唱什么風格的作品,歌者自身必須投入到作品的情感內涵中,心中有情才能做出真實的形體動作,“近代音樂教育中提倡的‘把音樂和身體的感覺和運動緊密結合起來’,以及古人在論述聲樂表演時所談的‘情動于中,故形于聲’,‘故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都高度概括了身心的統一關系。”[6]
(二)演唱姿態要美
無論哪種演唱風格的形體表演,都需要體現藝術性,這就要求歌者姿態一定要美,做到氣質好、氣場足。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歌曲風格是低沉的、憂傷的,在形體表演時也要注意“美”,切不可過于自然、缺乏藝術性,因為舞臺的臺風是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創作,舉手投足間都要做得有模有樣,即使通俗唱法的形體表演也要做到有“范兒”,如下圖中的歌唱家,一位用的民族唱法,一位用的通俗唱法,她們表現的歌曲內涵與風格都不一樣,但有共同的形體審美特點:姿態美。
(三)準確詮釋面部表情
無論哪種風格的聲樂作品,都離不開面部表情的準確詮釋,面部“是內心情感最直接、最鮮明、最形象的表現部位之一,也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思想感情最重要的部位之一”[1]。面部表情由眼神、嘴、眉毛和面部肌肉等的相互配合而形成,其中最重要的當屬“眼神”,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不同的眼神,可以表現不同的情感與心理活動。具體講,有的作品全曲情緒較為單一,要求歌者展現一種面部表情即可,如《讓我們舞起來》、《小白楊》這類歌曲;有的情緒較為復雜多變,要求歌者的面部表情隨著情緒不斷變化,如在演唱《恨似高山仇似海》時,剛開始是以憤怒的面部表情為主,后邊又有了無奈、憂傷的情感,面部表情要隨之變化。總之,面部表情一定要根據作品所表達的情感,發自內心地表現出來,切不可眼神呆滯、嘴角耷拉。
(四)體態手勢準確到位
體態與聲音的完美配合,對表現歌曲的內涵和打動觀眾是至關重要的,對于通俗歌手或音樂劇演員,往往要在歌唱時加入舞蹈的展示,他們的肢體語言比美聲和民族唱法的肢體語言更為豐富、更為夸張。
體態的表現離不開手勢,手勢大致分為四類:指示性手勢、象征性手勢、情緒性手勢、象形性手勢[6]。指示性手勢往往體現方位,如那里、這里,象征性手勢表現宏觀景象或氣魄,情緒性手勢主要指表現人物喜怒哀樂等情緒的手勢,象形性手勢用以展現事物的形態,如在河南民歌《蛤蟆洼》中,有一句歌詞是“西瓜賽油簍呦”,可以通過象形性的手勢做出抱西瓜的動作,更具真實性地體現莊稼人的喜悅心情。
隨著時代的發展,歌曲的多樣性風格要求歌者學會在不同意境下進行不同的形體表演,以突出作品的內涵。每一位歌者都要認識到形體表演的重要性并努力完善自身,要通過以情帶聲、以情帶“演”,實現“好聽、好看”,并在借鑒的基礎上勇于創新,為觀眾帶來高品質的視聽感受。
[參 考 文 獻]
[1]邱雅洲.論聲樂演唱中表演的相關訓練方法及其審美作用[J].河南大學學報,2009(04).
[2]金鐵霖,鄒愛舒.金鐵霖聲樂教學藝術[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109.
[3]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278.
[4]郭翠屏.“手、眼、身、法、步”在戲曲舞臺表演中的應用.大舞臺,2011(04).
[5]黃慧慧.聲樂演唱者的形體表演及科學訓練方案的建立[J].民族音樂,2009(06).
[6]張錦華.關于聲樂表演的幾點思考.中國音樂學,1998(04).
(責任編輯:魏琳琳)